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与就地城镇化——以安徽省为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现有城镇化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但是,这种依赖于大城市的发展模式逐渐受到生态、资源的约束,继续推行现有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八大对我国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中也提出 “促进约 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 1 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 1 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地城镇化”。就地城镇化对于实现新型城镇化存在重要意义。
一方面,城镇化是通过生产力发展带动经济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而实现的,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而就地城镇化强调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实现人口城镇化的基本途径就是要不断推进就业的非农化,实现就业结构的转变。同时,产业结构变动又与就业结构变动息息相关,在“稳增长,调结构”的发展新阶段,厘清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对于就地城镇化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进一步推进就地城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的关于影响城镇化水平的理论。城镇化理论是城市化理论在我国经济社会中不断发展的产物,城镇化理论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已经逐步代替了传统城镇化发展理念,就地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也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在对城镇化的研究中,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对于影响传统城镇化水平的研究只有简单的相关关系或协调关系研究,而尚未明确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对于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机制;二是,现有研究多数仍关注于传统的城镇化理论,并且对于就地城镇化的研究仅限于基础理论及方法的分析,没有从就地城镇化的角度,将相对成熟的传统城镇化实证分析方法运用于新型城镇化问题的分析上,从而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的脱节。
另一方面,基于安徽省就地城镇化的实证研究弥补了现有文献多集中于对我国东部发达省份的定性研究的不足,有利于打破新型城镇化基础理论分析的研究思路。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厘清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机制,明确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将会是对现有城镇化研究的重要补充。同时,选取安徽省这一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是一个独立省份的视角,更是基于中西部地区的视角,对于推进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从结构优化这一关键时代主题出发,针对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新思路,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视角来研究安徽省就地城镇化的发展前景及就地城镇化的实现路径。本文通过分析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安徽省就地城镇化水平,并给出安徽省实现就地城镇化的结构优化调整路径。
第一部分,绪论。分析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介绍文章的研究框架和内容安排,说明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并指出本文的不足及创新点。
第二部分,国内外研究动态。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内的研究文献,说明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本文所做的进一步研究。
第三部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就地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主要阐释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相关理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理论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对城镇化水平的作用机制理论。
第四部分,安徽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就地城镇化水平的测算。分别测算安徽省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及就地城镇化水平,对安徽省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及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地区差异进行分析。
第五部分,安徽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分析。从相对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等方面分析安徽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深入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阐明安徽省目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现状。最后,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安徽省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的时间,为具体政策建议分析提供基础。
第六部分,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详细讨论安徽省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对于就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影响机制等进行分析。探析了安徽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影响的具体方式,论述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水平的直接与间接影响。
第七部分,主要结论及对策分析。在上文所得出的结论基础上,给出推进安徽省就地城镇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一节 就地城镇化相关研究
一、就地城镇化内涵的相关研究
国内有关就地城镇化的相关论述最早出现在上世纪 90 年代,杨建军(1996)在分析中国乡村城镇化走向时指出,乡村城镇化发展存在两个阶段,首先是分散的低规模竞争阶段,在一些中心小城镇实现优势增长后,乡村城镇化开始有选择的集中化规模发展。其后,朱宇 (2002)正式提出了“就地城镇化”的概念,定义为人口和聚落未通过大规模的空间迁移而实现向城镇或准城镇转变。现有研究对于“就地城镇化”的探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角度
董宏林(2007)指出就地城镇化是在全面了解农民的意愿、生存发展能力和经济实力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的作用,以发展中小城镇、乡集镇及中心村等为平台,促进他们就近迁入县级市、县城等中小城镇,从而不断减少农村人口。
(二)内涵角度
马庆斌 (2011)认为,“就地城镇化”就是农民在乡村的一定范围内,以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发展为依托,就地就近实现就业的非农化和农民身份的市民化。就地城镇化表现为三个方面,人口方面表现为人口集聚程度较高;产业结构方面主要以二、三产业为主;社会保障方面城镇与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接差异性缩小。潘海生 (2010)认为,“就地城镇化”是指通过发展中小城镇生产,改变农民生活方式,不再以农民向大城市转移为衡量城镇化的标准,更强调农民思想观念现代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职业非农化的发展实质。
二、就地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
(一)城镇化水平的基本影响因素
1.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们在对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曾提出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三大力量城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Hendsrson(2007)等在此研究基础上又指出城镇化的直接影响还包括民主化程度和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资源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配置,因此,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又加入了外资和跨国公司。全球化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塑造作用,在全球化的作用下,全球城市成为城镇化的新兴表现形式。Song Shunfeng(2002)的研究则认为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力主要包括城市政策变化、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其中,外国直接投资(FDI)的作用最为显著。Kevin Honglin Zhang 和 ShunFeng Song (2003)认为经济的增长和水平影响人口向城市迁移和城镇化。国外学者的研究显示,城镇化的驱动力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些驱动力对于城镇化水平的作用机理也越来越复杂。
...................
第二节 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关系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研究动态
对于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的关系,国外的相关研究可追溯至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和塞尔昆(1986)对于 101 个国家 1950-1970 年的数据研究,认为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存在正向相关。Black、Henderson (1997)的研究发现服务业对城镇化的影响可以从城市规模上得到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与城市规模成正比。其后,Davis,Henderson(2003)的研究进一步显示,城镇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会推动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口向城市聚集,从而促进了人口城镇化的实现。
二、国内研究动态
1996 年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但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着与工业化发展不同步的问题,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郝俊卿、曹明明(2012)分析了 1949-2009 年间关中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的时序关系、相关关系和协调关系,发现低工业化和低劳动吸纳力导致了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不协调。钟水映、李晶(2002)认为我国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殊性,因此必须要从经济结构调整入手,以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对于城镇化和经济结构,国内学者主要从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两者的相互关系及两者的协调发展这两方面进行研究。
(一)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在对于两者相互关系的研究中,一部分学者认为产业结构转换是城镇化推进的动力基础,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发展推进了城市化发展。洪业应(2013)借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冯尚春(2005)利用“城镇产业——人口联动模型”对我国城镇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根本因素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并不呈现为简单的线性关系,肖功为、贺翀(2013)采用面板分位数计量模型,利用我国 2000-2011 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产业结构优化对于城镇化的发展存在“倒 U 型“的影响结构,在第三产业份额相对过高或过低时,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城镇化效应会降低。
.....................
第三章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影响的机理分析 ................ 15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内涵 ................. 15
一、就地城镇化 ..................... 15
二、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界定 ................. 16
三、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衡量 ....................... 17
第四章 安徽省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与就地城镇化水平测算 ................ 23
第一节 安徽省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整体发展水平的分析 .............. 23
一、安徽省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整体发展水平的测算 .................. 23
二、安徽省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分布的地区差异分析 ............. 26
第五章 安徽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分析 ....................... 37
第一节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化的关联性分析 ................37
一、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分析 .................... 37
二、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分析 ........................... 39
第六章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配第——克拉克”定律认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这一关系又进一步影响了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又会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影响就地城镇化水平。本章主要分析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于就地城镇化水平的具体影响机制。
第一节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机制
一、研究假设与基本模型
(一)研究假设
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水平的传导路径来看,一方面,,表现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演进促进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效率的过程,生产要素的效率实际上是经济行为对就地城镇化的影响结果。另一方面,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受到区域特征的影响,如文化、人口流动性等的差异。因此,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还依赖于一定的地区特征。依据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机制,本文提出以下三个假设:
假设 1: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对数关系。
假设 2: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直接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传导作用。
假设 3: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还依赖与其他经济行为和地区特征等因素。即在不同的外生因素的影响下,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的影响具有差异。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论文首先通过对就地城镇化、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相关文献梳理和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的发展特征,分别对安徽省就地城镇化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水平进行了测算。其次,从关联性、协调性、滞后性等方面对安徽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运用静态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对安徽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以上分析旳基础上,发现安徽省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与就地城镇化发展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安徽省就地城镇化发展存在地区差异性
从安徽省整体发展水平来看,仍有半数以上的城市乡村人口非农就业比重高于40%,且“乡村——城市”就地转型水平普遍较高。因此,安徽省就地城镇化现象并没有随着个别城市的顺利转型而消失,就地城镇化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安徽省各地区就地城镇化发展存在较大波动,安徽省各地区就地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并且,安徽省各地区就地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线性增长趋势,传统统计口径下的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被低估的情况,并不能有效衡量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水平。
二、安徽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水平较低
安徽省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逐渐趋于饱和,是典型的劳动力净流出部门。第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长期较高,存在极大的下降空间。第三产业是目前安徽省就业吸纳能力最强的产业,但是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在逐年下降,就业吸纳能力也在逐渐下降。安徽省三大地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发展存在地区差异性。Moore 结构值从动态上整体反映安徽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并清楚地揭示出安徽省就业结构滞后问题的存在。安徽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滞后性,其滞后时间为 5 年。
三、安徽省现有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制约了就地城镇化的发展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影响,并且三者之间的变化呈现出对数的非线性变化规律。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还呈现出显著的经济行为依赖性和地区特征依赖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受到政府财政参与程度、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抑制作用,并且,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抑制作用。财政参与程度、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本身对于就地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拉动作用,但是这两个变量却削弱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就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此,安徽省要想继续发挥政府财政参与和对外开放的优势,减小政府财政参与程度、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抑制作用就需要合理规划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配合、共同发展,促进政府财政、对外开放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5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5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