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儿童期虐待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公正世界信念与自尊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16-06-08 22:24

第一部分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体生活状况的综合性指标。以往针对儿童期虐待的研究多集中于抑郁、焦虑、攻击行为、情绪适应不良等方面。针对主观幸福感这种综合性指标的研究较少。主观幸福感既有认知维度,又有情绪维度,能很好的反应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并且已有研究表明:初中生总体幸福感与童年期受虐待程度负相关(马润娟, 张轶杰, 杨丽, 张爱华, 雷杰鹏, 2013)。以主观幸福感为指标,重点并不在于如何避免消极品质的出现,而在于避免消极品质的同时,探讨如何提高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公正世界信念是近些年新兴的研究领域。它是指个体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得其应得的世界中(Lerner, 1965)。早期对公正世界信念的研究多集中在公正世界信念的消极影响,公正世界信念高的个体会责难被害者、对被害者缺乏同情和怜悯等。但随着对公正世界信念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提出了公正世界信念的积极功能。Lerner(1978)首次指公正世界信念是一种“积极的错觉”,并且认为这种“积极的错觉”有助于维持个体的心理健康,虽然这种图式并非由真实的现实描述所组成。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个体关于世界的认知图式,必然会受到童年期经历的影响。

儿童期虐待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公正世界信念与自尊的中介作用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2.1 儿童期虐待与主观幸福感

在人类发展漫长过程中,儿童期虐待现象一直存在。早在 19 世纪末,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以对临床患者的观察为基础提出:童年和青年期对所经历事件的记忆以及成年后个体对能诱发早年记忆事件的事情的记忆是各种精神疾病的主要根源,,例如:儿童期性虐待会导致歇斯底里症状(赵冬梅, 2009)。针对儿童期虐待最早的研究起源于人们对性虐待问题的关注。虽然当时已有研究人员对成年人的性虐待状况进行调查,但当时关于儿童期虐待的调查研究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关注。直到 1962 年 Kempe 等人第一次发表了关于儿童虐待的研究《受虐儿童综合症》(Lynch, 1985),当时的儿童买卖或虐待现象非常的普遍,儿童被视为是一种个人财产。研究者为了让人们理解儿童期虐待的严重性,提出了一些儿童虐待所产生的躯体症状(Leventhal, 2003)。 1997 年,国际防止虐待和忽视协会(ISPCAN)建立。该组织的目的在于向大众传播有关儿童期虐待的知识,以及进一步预防儿童期虐待的发生。此后,研究者一方面证明家长的行为是有可能对儿童造成创伤的,另一方面详细的描述了儿童在何种情况下会遭受到这些创伤。这一阶段的研究针对的是躯体虐待的部分 (孟庆跃, 刘兴柱, 张辉, 1994)。

2.2 儿童期虐待、公正世界信念和主观幸福感

这九种策略分为四类:理性策略、非理性策略、保护性策略以及防御性策略。理性的策略是指有效的预防不公正事件的出现,或着在不公正事件发生后对受害者进行及时的帮助。这种方法是采取适当的行动,从现实层面维持公正的策略。非理性策略是指对不公正事件产生的原因,产生结果的影响重新进行解释,或对受害者的品性、道德等发面重新进行解释。这种方法是完全从认知层面维持公正的策略。保护性策略是指一种寄托希望于未来的维持公正的策略。虽然目前生活中存在不公正,但最终公正必会来临。这种方法也不是着眼于现实层面,而是集中在认知层面。最终的策略即在其他公正世界信念都失效的情况下,选择相信“世界就是不公正的”。早期研究对公正世界信念的批判集中在个体为维持公正世界信念而采取的非理性策略。那么为什么实验室中的多数高公正世界信念个体没有能采取理性策略而采取了非理性策略呢?有研究者提出早期针对公正世界信念的实验研究所给被试的情景使得所有的理性策略都变得不可行。这种情况下存在着一个至关重要的干扰变量——“能否为受害者提供现实的帮助”(Correia & Vala, 2003; Hafer & Begue, 2005)。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16

3.1 研究对象 ......... 16
3.2 研究工具 ........... 16 
3.3 研究程序 ........ 23 
3.4 数据处理 ............. 23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24
4.1 儿童期虐待和公正世界信念的基本现状描述 ............ 24 
4.2 儿童期虐待、公正世界信念、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 29
4.3 公正世界信念与自尊对儿童期虐待和主观幸福感的多重中介模型分析30 
4.4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 35
第五部分 分析与讨论……….39
5.1 关于研究的基本现状.... 39 
5.2 公正世界信念与自尊对儿童期虐待和主观幸福感的多重中介模型分析................. 43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45

第五部分 分析与讨论


5.1 关于研究的基本现状

这一结果恰恰体现了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教育方式。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每个家庭所面临的问题也发生着深刻的转变。情感问题已经取代物质问题成为生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但部分家长对养育孩子的理解还停留在吃饱、穿暖,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关注度严重不足。大部分的家长已不再会用暴力的手段教育孩子,但他们有可能由于工作或生活等原因,让孩子感受不到自己随时有人照顾、保护,并且在家庭中无法获得充足的价值感。家长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忽略了自己的言语、肢体动作等传达给儿童的关于儿童自身价值的信息,使儿童无法从家庭中获得充足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发生率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在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以及情感忽视的发生率数值上均高于女生。在躯体虐待、性虐待和躯体忽视三个维度上的虐待发生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一结果可能与社会角色定位、社会期望以及性格特征等因素有关。一方面:我国的传统社会往往赋予男性角色更多的责任和期望。

5.2 公正世界信念与自尊对儿童期虐待和主观幸福感的多重中介模型分析

本文首先考察了儿童期虐待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儿童期虐待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模型表明,个体儿童期所经历的虐待行为会在个体的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对其成年后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童年期间个体所遭受到的虐待越严重,个体成年后的主观幸福感越低。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家长会认为平时对儿童的惩罚、忽视或照顾当中的不足只会影响儿童的一时,长大后的儿童自然会忘记这些不愉快,但研究已证明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看法。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俗语充分的概括了儿童个体所经历的事情,对个体日后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家长应该注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各方面的需求。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情感上都应当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儿童无论是在身体、头脑、还是心灵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


第六部分 结论


1. 大学生儿童期情感忽视发生率最高(81.2%),性虐待发生率最低(16.7%)。在躯体虐待、躯体忽视和性虐待三方面,相比于女生,男生的虐待发生率更高。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无显著性别差异,并且发生率均偏高,证明情感类型的虐待是一种普遍的问题。2. 个人公正世界信念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在一般公正世界信念方面,相比于男生,女生具有较高的一般公正世界信念。相比于其他群体,大学生的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和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均处于人群中的较高水平。3. 儿童期虐待对个体的自尊、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以及主观幸福感均有影响。4. 公正世界信念和自尊在儿童期虐待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5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5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d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