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上海早期影迷文化史(1897—1937)

发布时间:2016-06-15 05:38

第一章  电影传入上海与影迷身份建构 


第一节 “光影”未见之时的上海城市娱乐 
开埠之前的上海,只能算作江南地区的中型城市,在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上,难与周边的苏杭等地相比。但是,受明清以降江南社会经济富庶、消费日盛的风气浸染,上海的城市娱乐文化业已颇为发达。在上海县城里,茶馆、烟馆、戏台、酒楼、妓院、会馆等一应俱全,而在豫园、城隍庙等县城中心地带,看戏、说书、填词、庙会、杂耍等活动时常映入眼帘,尤在逢年过节之际,更见人流熙攘,热闹喧嚣。1843 年,上海开埠,随后租界辟设,近代都市的雏形在此显影,十里洋场的繁华由之开启。而开埠通商,则为上海都市消费开辟了更大空间和提供了更多选择。 

在公共租界地区,四马路一带可谓上海最早形成的商业消费区域和文化娱乐中心。四马路移植糅合了明清以来江南民众的两种娱乐方式:一种是士大夫类型的“青楼文化”,一种是平民类型的“庙会文化”。5清人池志徵认为,“以四马路会归处,更有八事焉:戏馆也,书场也,酒楼也,茶室也,烟间也,马车也,花园也,堂子也。”6而在 1894 年刊行的导游图册《申江时下胜景图说》中《沪游记略》一文,则介绍四马路上有七种“胜景”:戏园、酒楼、茶馆、烟间、书场、马车、堂子。7其中,著名的大茶楼就有群芳花萼楼、四海心平楼、金波玉泉楼、碧露春、乾元品春楼、西园、三万昌、仪园、顺风楼、留园、四海升平楼、青莲阁、五层楼、万华楼、沪江第一楼、乐也逍遥楼等十余家。8茶楼里,常以戏曲演出招揽顾客。其中,尤以京剧最为风行。1867 年,沪商刘维忠在四马路创办“丹桂茶园”,邀请京剧演员南下演出,受到本地市民欢迎,盈利颇丰,随后大批京津伶人乘时南下,开拓出“海派京戏”的舞台。从此,沪人以观京戏为时尚。

……


第二节 幕布开启与上海电影消费初兴 
电影史学界向以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由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一书的观点为圭臬。该书根据早期《申报》上的一则广告,推定出电影在中国的最早放映时间:“1896 年(清光绪二十二年)8 月 11 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既然指明是电影在中国的最早放映时间,而地点是在上海的徐园,那就同时意味着电影是从上海传入中国的。另外,书中还提到,“1896 年初,卢米埃尔雇用了二十多个助手,经过训练,分别派到世界各地去放映他的影片,并随地摄取新的素材,制成新的影片节目。在两年之内,‘他的观众遍布于五大洲’。这样,中国、印度和日本就都在 1896 年先后有了电影的放映。”这似乎又认定,电影是由卢米埃尔分派到世界各地的助手传入中国的。然而,在历史研究中,孤证总是充满着风险。关于电影传入中国的问题,引发后来研究学者的质疑和诘难,甚至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

首先,口述资料中提及的卢米埃尔的助手来港时间问题值得辨析。在 1895年 12 月 28 日法国巴黎首次公映电影之后的第二年年初,卢米埃尔兄弟雇佣和培训了 20 多位助手,分派到世界各地,主要执行宣传放映和拍摄素材的任务。从1895 年的 12 月 28 日的电影诞生,到 1896 年的 1 月 18 日的香港《华字日报》的广告,期间也只相隔 20 天左右,这其中还必须包括招募和培训助手以及他们乘坐轮船航行的时间。考虑到巴黎与香港两地的空间距离,以及当时不太发达的交通条件,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到达香港,委实令人疑惑。其实,卢米埃尔所派出的摄影师——加布里埃尔·威尔(Gabriel Veyre),曾在 1899 年 2 月才来到中国,并拍摄了名为《中国街景》的纪录短片。再者,中法两国“未有直接通航”、“必须先经香港,才能转入中国各地”之说,其实有违史实。据 1844 年 10 月签订的中法《黄埔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凡佛兰西人家眷,可带往中国之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市埠地方居住、贸易,平安无碍,常川不辍。所有佛兰西船,在五口停泊、贸易往来,均听其便。”这意味着,自该条约签订以后,法国轮船便可与上述五个通商口岸进行直接通航。而清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中所收录的一则官方文件,证实通航行为已经实施。 

……


第二章  异质空间与社会分层——上海早期影迷生态考察 


第一节 虹口:中国影迷的最早聚集之地 
虹口,是上海影院建设的最初之地,也被认为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发祥地。正是在这里,集聚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专业电影院,形成了最早的电影集中放映地域,并且在蓬勃放映势头的带动下,诸多电影公司也选择在此设址。自然,虹口地区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影迷群体,成为观影的大本营。而由集群所形成的观影文化,则对上海城市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的推进意义。 
正是在这块租界地区,最早拉开了中国放映电影的“幕布”。前文曾言,1897年 5 月,电影最初来到上海,首演的地点选择的是礼查饭店,也就是现今位于虹口区黄浦路 15 号的浦江饭店。在此之后的 1898 年,西班牙商人加仑白克来到了虹口乍浦路跑冰场放映电影,他本想借此大赚一笔,但因其不了解上海人的兴趣,所携带的影片内容陈旧,放映效果不佳,虽惨淡经营四载,仍未遂愿,几年后,只得转手让给了其朋友西班牙商人安东尼奥·雷玛斯。1908 年,雷玛斯在海宁路乍浦路口建造了一座用铁皮搭建的、可容纳 250 人的简易房子,最初取名“虹口活动影戏园”,同年 12 月 22 日开幕,首映西片《龙巢》。虽然此前上海已经出现许多电影放映场所,但“虹口活动影戏园”却是一家具备一定规模和专业程度、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真正意义上的电影院。 

雷玛斯开设影院后很快发迹,但颇具雄心的他绝非满足于此。1909 年,雷玛斯在海宁路 24 号创办了当时上海的第二家电影院——维多利亚活动影戏园, 共有 750 个座位,装饰华丽,内设豪华酒吧。其他的外国商人见有利可图,便纷纷仿效。一时间,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周边的虹口租界相继出现了多家影戏院:1910 年,葡籍俄人郝思倍在北四川路海宁路北首开设爱普庐活动影戏园,与维多利亚影戏园展开竞争;1913 年,北四川路横滨桥北首的幻梳花园开设幻梳外国活动影戏园;同年,英国商人林发把海宁路江西北路东北侧的鸣盛梨园,改建为爱伦活动影戏园;1914 年,日商在武昌路租赁经营了东和活动影戏园;1917 年第一家中国人自己投资建造的上海大戏院开业;同年雷玛斯在东熙华德路投资建造万国大戏院。

上海早期影迷文化史(1897—1937)

……


第二节 异质空间的多元诱因 
上海史研究专家熊月之曾经说过,“在古今中外城市史上,没有一个城市像近代上海那么内蕴丰富,情况复杂”;这是“一个举世罕见的异质文化交织的都市”。从城市空间构成上来看,上海就是一个异质空间并置共存的城市。这种特殊的城市空间,是从近代上海开埠之时逐渐形成的。 

1845 年,中英双方签订的《上海土地章程》中确立英租界的最初范围,以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厂(今北京东路)以南、黄浦江以西为范围,次年 9 月议定西面以界路(今河南中路)为界,面积约为 830 亩;1848 年,英租界扩充,西界展至周泾浜(今西藏南路),北界延至苏州河,面积增至 2820亩。英租界设立以后,美、法两国竞起效仿,先后于 1848、1849 年设立美、法租界。美租界主要在虹口一带,于 1863 年确定界址,东起杨树浦,西至泥城桥北堍,南达苏州河、黄浦江,北界沿杨树浦北三里处向西界端划一直线的范围,1893 年正式立界,面积约为 7865 亩;法租界地在上海北门外,南至城河,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诸家桥,东至广东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角,总面积约986 亩,此后在 1900 年和 1914 年进行了两次扩张,面积增至 15150 亩。1863年 9 月,英、美两大租界合并为英美公共租界;1899 年英美公共租界进行最后一次扩张,面积增至 33503 亩,并定名为国际公共租界。到 1914 年,国际公共租界与法租界面积合计 48653 亩。因为租界的设立,改变了上海城市原有的空间结构。传统的黄埔江以西的上海地区便被划分成两大区域,一为租界,一为华界。而因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横亘其中,又将华界分割成四块,租界以北为闸北,以南为上海县城和南市(合称老城厢),另有浦东和沪西两块区域。这样的话,上海城市便形成了“两界六区”的空间结构。在这种空间区域中,城市的中心逐渐转移至租界,特别是自公共租界内部划分成四区之后。“中区为最初的英租界,是金融、商务区,也是租界乃至上海城市的核心,北区虹口一带则成为仅次于中区的副商业中心,东区和西区北部沿吴淞江一带为工业区,西区南部和毗连的法租界成为外国人和华人中上层居民聚居的高档住宅区。至此,上海城市的几乎所有膏腴精华之地都纳入租界范围”。

……


第三章  银幕之外的另一种“凝视”——影迷与电影、明星的互动.........62 
第一节 趣味迎合下的衍生物................................................62 
一、电影类刊物的印行出版..................................................62 
二、明星照相集的发行与销售...............................................65 
三、刊物的影迷本位......................................................68 
第二节 影迷盛事:媒介助推下的明星选举活动...............................73 
一、两个“世界”的“第一次”..........................................73 
二、三十年代的评选热潮................................................75 
三、“女明星的商品化”:男性话语主导下的参与快感......................79 
第三节 明星作为消费对象:多重体验与欲望投射...........................82 
一、电影形象与摩登示范...............................................82 
二、商品代言与广告宣传.................................................86 
三、生活观念与多维展现..................................................93 
第四节 电影审查与观影把控..............................................96 
一、风气、性道德与辱华片..............................................97 
二、观影把控与实际效应...............................................99 
第四章  早期“迷影人”:文人影迷的个案研究.........................104 
第一节 从文人到影人:“鸳蝴”作家的观看与介入.......................105 
第二节 从“外国式”到“中国的”:郁达夫的观影与认知.................115 
第三节 从影迷到制片:陆洁的身份变迁与角色转换........................123 
第四节 从以影为乐到弃文从影:刘呐鸥的光影之路.......................129 
第五章  影迷话语空间与现代意识萌生................................140 
第一节 社会公共事件与影迷话语空间...................................140 
一、《不怕死》事件:影迷造势风波起.................................141 
二、阮玲玉之死:人言可畏长恨歌.......................................144 
三、徐来加冠礼:标准美人惹怨声.......................................149 
第二节 影迷文化、现代意识与都市生活..................................152 
一、影迷组织与影迷活动...............................................152 

二、影迷现代意识的萌生...............................................156

……


第五章  影迷话语空间与现代意识萌生


第一节 社会公共事件与影迷话语空间
在西方文学理论中,姚斯、伊瑟尔等人的接受理论所强调的是读者对于文本意义建构的主体性。与之类似,电影观众的观看行为也同样具有能动性和主体性。正如美国学者亨利·钱津斯所言,影迷现象有一种强化的因素:“影迷是一些猎取者,他们必须保持他们所获得的东西,使用他们掠夺的东西作为建构一个另类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但本文此处所指涉的并非在于观看过程中的主体性,而是影迷对于电影现象、公共事件等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回应。这种“主体性”导致影迷越发表现出的是一种积极介入的、干预的态度,尤其是在社会处于动荡的局势时,他们寄希望于电影的,往往超过电影所能给予的。这时候,影迷的思想和情绪往往会更强烈地表达出来,试图反过来去影响电影。因此,这并非是一种单纯的观影活动,而是一种更为广泛的社会活动。正如罗伯特·考克尔所言,“去看电影意味着走出家门,看电影是一种团体性的城市活动。”“通过建构出大都市的观众群——一个不均衡但不失其整体性的公众,电影推动了一种独特的公共空间的形成。”在公共话语空间中,影迷提出观点,发表看法,以影迷的力量建构城市的现代性。早期的上海影迷文化的形成过程,其实也是现代意识的萌生与接受过程。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窥见上海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 

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发生过诸多浓墨重彩的事件。作为在上海市民娱乐生活中日益占据重要位置的电影,也曾引发过不少社会公共事件,受到普遍关注与广泛讨论。影迷借助与电影的观看、认知与交流,从而进入城市的公共空间。尤其是当影片涉及到社会与城市生活从而引发社会公共事件的时候,他们在与电影的接触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种身份上的认同,并体现出更强烈的情感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思想、意识、精神取向等,都渴望着通过电影得到表达。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影已经具备了最初的社会公共领域的特征。 

……


结论


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上海建构现代摩登都市的重要时段,同时,这也是中国电影逐渐走向发展与辉煌的黄金时代。“电影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豪华的俱乐部、高档的旅馆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白话文化和大众娱乐的景观。”可以说,上海早期电影也是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早期影迷及影迷文化也是上海早期电影历史的另一面。这段被忽略的另一面,其实恰是上海影迷率先接触、汲取、接受与传播电影中的现代性成果、思想与经验的历史。在电影集群式的广泛传播影响下,上海市民从中汲取现代行为观念,体验摩登时尚生活,这很明显地表现在具体的行为话语、物质生活消费等层面。譬如明星的摩登形象的示范引导与时尚观念影响、银幕表演中传递出的现代生活与交际行为、影院空间之下的观看行为规范等与电影相关的现代性成果与经验。 

进入电影院的上海影迷,通过银幕来捕捉现代生活的“灵感”,寻找引领时尚潮流的“参照”,在融会、吸收、效仿与改造的过程中,,描绘着上海都市的现代光谱。美国学者约翰·费斯克认为,“通俗文化潜在地(而常常事实上)是进步的(尽管不是激进的),而且从本质上来看是乐观的,因为它在民众的活力和生命力中发现了社会变化的可能性以及推动这种变革的动机的证据。”诚如其言,电影自传入上海而形成的早期影迷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市民日常生活的变化。都市的摩登生活与现代的行为观念,通过电影的通俗“白话”而被创造和接受。由此来看,上海早期的影迷文化是构成上海都市文化的重要影响要素。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73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73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f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