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江浙一带传统山水画审美趣味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19 05:28


摘要:‘审美趣味’主要是在探讨中国自古以来根据物件来抒发、比拟情感的寓意与象征,而这样的思想会受当下时代的社会文化、政治、人文风气、历史等等所影响,因此在不同时代,对于审美趣味会有不同的观点与解读。在此次创作中,本研究主要根据传统江浙山水画的特质、艺术语言所体现出的审美趣味来探讨地域特点、地域文化在山水画中的放映,引用既定成俗的文化意涵延伸为创作的依据,用现代人的角度来反观与省思。
关键词:山水画、审美趣味、地域特点、地域文化


1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绘画艺术在中国流传千年之久,在史前时代,没有语言的世界,古人懂得根据‘物象’来传达思想,这样简洁的图像,包含着宗教、艺术、审美、思想等等的观念,‘物象’只是个活动的符号和标记,但是先人们所寄托的情感观念和心理,使其有了不同的内涵和意义,自然的形式融合了人的内在与社会意义,物象结合思绪,形成另一种不需要言语就能传达思绪的另一种方式。[1]
借物传情是中国传统独特的审美趣味,在生活中体会到美的感觉,艺术形象或境界在心中隐约浮现,这便兴起了创作的念头,苏轼曾提出‘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2]先是认识到竹子给人清新凛洁、随风摇曳的形象,便根据竹来与自身结合,达到移情作用。
中国绘画重天趣,讲究感性思考,透过对物象的观察和感觉,再经由个人的修善与内在思维的诠释,进而产生一幅作品。要如何把感情与物像用新时代的审美趣味来结合融入作品,不让作品仅止于概念性的描述而缺乏个性和情感,从前人所立下的基础,以此作为创作思想的发展延续,这是笔者目前对于作品创作的思考方向。
1.2研究内容
石涛曾经说过‘借古以开今’、‘古为今用’的主张,,学习前人丰厚文化,取其菁华,建立‘厚今薄古’的新思想,来创造现代的新艺术。因此,石涛的思想就是依循前人的文化精华,再以当时代生活的角度来思考。
此次的研究目的,就是以江浙传统山水画的地域特点与地域文化等方面原因为主轴进行审美趣味分析。传统山水画要走入当代,不能只求于技法的创新,更必须发展出一套与当代美学情境相互对应的审美趣味语言。借物传情虽然是中国传统的创作理念,但是根据现代对事物的观察角度建立新的境界,才是与古为今的精髓。因此,此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根据借物传情和与古为今的审美趣味的艺术创新。

2 江浙传统山水画研究
3 江浙传统山水画审美趣味分析


4结论

儒、释、道三家的美学思想,对江浙山水画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儒家‘中和’之美的观念,注重现实社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山水、花鸟画也具有君子人格隐喻的作用;追求‘充实’之美与‘养气’之说,也使后人讲求艺术作品中的气势、气概和气韵生动。道家提倡‘自然’之美,拓展了江浙山水画在审美对象上的自由精神,‘乘物以游心’、‘身与物化’开启了江浙山水画‘意境’说的范畴,道家追求‘虚静’、‘空灵’、‘素朴’之美,也为水墨山水画的发达和‘写意’论的发展提供了依据。禅宗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的怀疑与思索,为江浙山水画增添了许多哲理意涵,‘冲淡’和‘禅味’丰富了江浙山水画的意境,使江浙山水画具有独特的审美超越境界。

参考文献:

[1] 上海辞书出版社编:《中国名画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 年。

[2] 成复旺:《神与物游-中国传统审美之路》,页3,2007年1月,山东人民出版社。
[3] 上海辞书出版社编:《中国美术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年。
[4] 成复旺编,《中国美学范畴辞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年。
[5] 李泽厚,汝信编:《美学百科全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年。
[6] 胡文虎:《中国古代画家辞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



本文编号:589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89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1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