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技术转移对中国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 GATT 和 WTO 贸易框架下,世界贸易和投资的增长速度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世界各国的经济依赖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由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纵深发展,,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1972 年斯德哥尔摩环境大会与 1992 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成功举行,标志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WTO 总理事会在各国的推动下于 1995 年初成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专门负责环境保护与贸易发展。贸易与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引起全球的共同关注,推行低碳化发展、减少污染排放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强劲,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飞速发展,分别于 2008 年和 2010 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外资流入规模的扩大,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高投资”、“高能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仅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还增加了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摩擦。2015 年上半年,环保部发布对 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 27.3%;全国 470 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出现过酸雨。2014 年 1 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对外发布的环境绩效指数(EPI)显示,在全球 178 个国家和地区中,瑞士排名第 1,中国排名第 118 位,由此可见中国的环境质量并不乐观。
中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逐步意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并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截止至 2013 年初,中国制定或修改了包括水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影响评价、放射性污染防治等 1200 余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北京、上海、天津等市共制定了 67 项在人大备案的环境保护地方法规。除了日趋完善的环保法规之外,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持续出台优惠引资政策鼓励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积极引进外资已成为我国实践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由于 FDI 集资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于一体,不仅能改善东道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约束问题,其技术溢出效应更能有效促进东道国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提升资源使用效率。FDI 已成为跨国技术转移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据统计,2015 年我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26575 家,同比增长 11.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7813.5 亿元人民币(折合 1262.7 亿美元),同比增长 6.4%。4根据联合国数据库的统计资料显示,2013 年流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净额已达3478.49 亿美元,连续 5 年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文重点研究跨国技术转移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首先总结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以及主要内容,最后指出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首先对跨国技术转移的概念及机制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其次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跨国技术转移影响环境质量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比较和分析不同理论假设研究结果的差异性,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做准备。
第三章分析了跨国技术转移类型,并探讨国际技术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途径的跨国技术转移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机制。
第四章交代了本文研究变量的设定,包括国际技术转移相关变量的选择、区域环境指标的构建以及控制变量的确定。并从时间和地区的角度完成样本的选取,说明数据来源。
第五章是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及分析,根据理论研究结论进一步搜集相应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计量研究。为了克服动态面板内生性问题,本文釆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动态识别,验证跨国技术转移对我国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第六章是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总结全文结合经济学直觉与逻辑得出研究结论,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就研究方法而言,本文结合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考察跨国技术转移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形成本文的研究视角与研究设计。就理论分析而言,研究通过动态博弈模型分析跨国技术转移对区域环境质量的作用机理。在实证研究中,以中国 29 个省份为研究样本,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及完整性搜集变量数据形成研究数据集,通过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估计定量考察跨国技术转移对中国区域环境的客观影响。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跨国技术转移的概念
学界关于技术转移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接受定义,对技术转移的内涵存在各种学说和分析,比较典型的理论有两种。其一是从技术转移的标的即技术本身将技术转移活动解释为有形知识体系的移动和无形知识体系的移动,有形知识的移动是指存在于产品、设备、零部件以及生产企业中的知识的转移过程,无形知识体系的移动即类似专有技术、专利信息,包括技术数据、文件、标准、技术说明书、技术许可、服务合同等的转移过程。其二是狭义的技术转移和广义的技术转移,狭义的技术转移是指技术通过有偿或无偿的途径,从技术供给方向技术需求方的转移过程。广义的技术转移在考虑技术本身的同时也考虑了与技术转移相关的要素。
技术转移跨越国界时就成为跨国技术转移,即一个国家从另一个国家获得技术知识并且利用将其转化为本国有用技术知识的过程。该定义包括形成跨国技术转移两个基本要素:即技术转移的主体分属于不同国家;技术转移活动是跨越国界的。综上所述,本文将跨国技术转移归结为一个动态过程,并着重从有形的和无形的技术转移两个维度理解跨国技术转移。有形的技术转移如国际技术贸易,将技术作为一种产品标价出售(如许可经营);无形的技术转移特指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所形成的技术溢出效应,此时的技术转移是一种内隐知识的转移。
......................
2.2 跨国技术转移机制模型
伴随技术创新全球化,技术转移供给方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技术转移理论不断地得到丰富。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型有以下三种:基于技术供给方的技术转移机制模型,基于技术需求方的技术转移机制模型和技术转移网络模型。
上述传染模型和戴维模型是基于发达国家的角度解释跨国技术转移,忽略了技术转移的需求方即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技术优势、技术创新的成果最终都体现在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和技术实施的经济效益上,技术创新产品在发达国家达到标准化生产后,开始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生产,从而实现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基于技术需求方视角探讨技术跨国转移机制的代表理论有中间技术理论。中间技术论是英国学者 Schumacher在 1973 年针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经济技术差距提出的,认为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的目的是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选择技术时不但需要考虑技术供给方资源和技术的制约,更重要的是考虑技术转移后的消化吸收问题,强调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来引进技术。国际技术转移是推进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从消化吸收的技术中掌握技术的研发能力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该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技术转移有针对性地引进技术提供了借鉴。
技术转移网络模型较为全面的揭示了技术转移过程包含的作用要素,综合考虑了技术转移三个方面的元素,即技术转移部门、被转移的技术和技术的转移过程。技术转移部门即是技术转移主体,包括技术转移的供给方和接受方二者的主体地位是相对而言的主要的技术转移主体有国家、企业研发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等。被转移的技术所包含的高新技术含量越高就具有越高的技术势。技术转移主体通过研发创造、应用和转移扩散高技术势的技术以获取高额利润成为初期的技术转移动力。转移过程形成技术流,技术凭借技术流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主体之间进行转移,技术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转移程度用转移率度量。若接受方对转移的技术能完全消化吸收适应生产过程,则技术转移率为1;反之,接受方完全不能掌握技术时的技术转移率为 0。
............................
第 3 章 跨国技术转移对区域环境质量的作用机理................... 15
3.1 跨国技术转移类型 ................. 15
3.1.1 国际技术贸易 .................... 15
3.1.2 外商直接投资 ............... 16
第 4 章 研究变量设定............ 28
4.1 跨国技术转移相关变量 .............. 28
4.1.1 国际技术贸易变量设置............ 28
4.1.2 外商直接投资变量设置................. 28
第 5 章 模型估计与实证分析 .................. 34
5.1 计量经济学模型建立 ............. 34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数据预处理 .............. 35
第 5 章 模型估计与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数据预处理
5.1.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 5-1 所示:
从表 5-1 可以看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对污染排放强度、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排污费收入、技术转移变量以及人均 GDP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使数据平稳化,并考虑到对数据取对数后不会改变序列的性质和关系,本文在实际检验中对变量进行了对数处理。
......................
第 6 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我国 1998-2013 年 29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两种渠道的跨国技术转移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在国际技术贸易和 FDI 技术转移对环境质量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检验跨国技术转移对我国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考虑到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技术水平的异质性,进一步将研究样本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分别检验,主要结论概括如下:
总体上看,通过国际贸易引进先进环保技术带来的技术转移和扩散,对我国环境标准的提升和污染减排起正向作用,即国际贸易的环境技术效应对我国环境质量的影响是积极的。一方面是由于国内企业在面临来自出口环境标准与市场竞争压力的背景下,有动机引进先进设备以改进节能减排技术;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自身创新能力的限制,充分利用技术转移和“后发优势”来促进我国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就尤为重要,在“干中学”中逐步掌握先进技术并进行“二次创新”。此外,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进行的技术转移是主动的技术引进行为,转移的先进技术往往更加适合东道国的技术需求。
分区域检验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国际贸易途径的技术转移抑制了污染排放,对环境质量产生了积极且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东部地区拥有与高端制造业相适应的产业配套环境和基础设施、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和技术积累,这使得东部地区已具备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并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统计数据显示,在样本数据统计年间东部地区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平均占比达到全国总量的 70%,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大量的技术引入明显促进了东部地区技术的创新与升级。同时,东部地区应加强当地吸收能力的提升,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避免造成对国外技术的过度依赖。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当地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国外先进技术能够通过国际贸易渠道有效地转移到本地企业,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如“市场换技术”,并对环保技术引入给予政策上的倾斜,积极鼓励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引进、 吸收和再创新。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9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9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