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彩印花布艺术研究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全球化经济来势汹汹,文化遗产亟待保护。从蒸汽机发明的那一刻开始,人类的历史进程似乎也一起装上了轮子,大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制造,商品经济势如破竹,席卷全球,紧接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势不可挡般的汹涌而来,人类在经历过社会革命、工业革命、资讯科技革命之后,正式迈入了第四大革命阶段——知识产权革命,国际竞争焦点逐渐从创意资源向知识产权资源转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与此同时,西方文化随其资本一道风行世界,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遇着日益严重的危机,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挽救正在消亡的各民族民间文化,就如同保护濒临灭绝的稀有生物物种一样,是为了全人类的生存永续,是中华民族重塑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齐鲁先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间艺术。脱胎于原始艺术的山东民间艺术,在山东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浸润下,成为山东地域文化的鲜明代表,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山东省同时富有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 2006 年和 2008 年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10 大类,1175 项,在地域上涵盖了全国 34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山东有 84 项获选,占总数的 7.15%,居全国之首1。山东民间彩印花布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进行,山东民间彩印花布已被收录在山东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染织技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新时期晚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染织过的麻、葛、毛等制品;蚕桑的发现应用和丝织技术的发展,更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2。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印染工艺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丰富着,从早期的手绘,到后来的缬,即著名的蜡染、扎染、夹染以及由夹染演化而来的蓝印花布、彩印花布工艺等。它们都属于手工印染工艺的范畴。这些传统手工印染工艺的防染媒介不同,印染效果也面貌各异。蜡染是以蜡手绘作防染剂;扎染是用线扎出花纹,以防染料渗透;夹染则采用雕镂的型版夹布防染;彩印花布采用漏版、刷浆的防染方法。
..........
2 研究现状
山东民间彩印花布中嘉祥、博兴和临沂三地区所产的彩印花布最为精彩。除山东以外,其他地区的彩印花布还有河南的木板印花布、新疆维吾尔族的捺印花布、日本红型染等,各个地区都有各自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根据已经掌握的手头资料,国内有关民间印染工艺的研究较多,其中有段建华的《民间染织》5收集了个民族民间染织品近 30 个品类;黄钦康编著的《中国民间织绣印染》从工艺美术的一个侧面,以刺绣、织锦、染缬三大品类为切入点,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等重点少数民族地区的织绣、印染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系统探讨;张抒的《传统印染织绣艺术生活尽染》7对有关中国传统印染的概念、类型、工艺,以及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具体的介绍分析;钟茂兰的《民间染织美术》以我国民间织锦、民间印染和民间刺绣为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民间染织美术,尤其是少数民族染织美术行程的历史背景、图案构成、纹样特色、色彩特征、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童芸编著的《中国染织》分染织渊源、染、织三个部分别对染织的历史、品种、工艺进行介绍,表现了特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观、审美观;李绵璐的《民间印染》主要分民间印染工艺的历史、蓝印花布、扎染、蜡染、彩印花布、木板印花布、手绘花布七个部分,书中收录 60 幅民间印染作品的精品;吴元新、吴灵姝、彭颖联合主编的《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论述我国传统民间印染文化和技艺的专著,记录两千年来我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中最具代表性,且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五项——彩印花布、绞缬、蜡缬、夹缬、蓝印花布技艺。本书从起源与发展、工艺与技法、应用与功能、图案与造型、研究与传承几个方面全面展现这五种印染技艺。这几本书都是以民间所有印染工艺或者染织工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彩印花布只是稍有提及,介绍的文字内容甚少。此外,林汉杰编著的《民间彩印花布图案》,此书写于 1955 年,是国内针对彩印花布研究的最早专著之一,收录了流传于浙江的民间彩印花布的各类题材的图案 56 幅,对民间彩印花布有简单介绍。
........
第一章 山东彩印花布的历史与现状
1 彩印花布的起源
我国在纺织品上印花的工艺历史悠久,其前身应该是“画缋”,又称敷彩、填彩和章施。“画缋”实际上就是用染料在纤维织物上施加花纹的手绘工艺。早在商周时代(大约公元前 1562-771 年),帝王贵族的礼服、仪仗、帷帐、巾布等,都要根据一定的制度画上各类图案花纹,以表示他们的尊严和高贵。《周礼·天官》中载“春暴练,夏纁玄,秋染夏,冬献功”,就是将染事分为四季,其中以夏秋为染色的主要时节,这便是我国古代早期纺织品的印染工艺的雏形。战国以前,丝和麻的精炼、染色、画绘等织物加工系统已经形成,矿物染料染色和织物染料染色不断创新,草石并用,染画并用使各种织物和服饰绚丽多彩,《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画缋作为彩印花布的雏形和先驱,它的出现直接推动了我国古代印染技法的发展,可以说,彩印花布便是起源于先秦之画缋。 画缋在工艺上和构成上的复杂性,限制了产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技能的提高,画缋逐渐被新的印染技艺——型版印花所代替,从工艺上讲,即是凸纹模版印花和镂空模版印花。秦汉时期,我国彩印花布制作技法已经比较成熟,出现了用木板捺印和手绘结合的印花方法,但是由于捺印的印版小、纹线细,容易造成印花色彩不匀、排列不齐等问题,并且厚重的木板使用起来相当不便。凸版直接印花的最早实物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印花实物有两种,一种是金银色印花纱,属三套色凸版颜料印花;另一件印花敷彩纱的颜色有五六种之多,属于印花与敷彩相结合的工艺。当时已经可以将涂料印花合手工绘彩结合起来,以其精湛的工艺、鲜艳的色彩、清新雅致的风格,体现我国古代印染的高超技艺。
.........
2 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发展
山东地处华东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中北段,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之中。山东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地形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尤其适宜种植棉花,因此,山东也是中国五大商品棉基地之一。先秦时期隶属齐国、鲁国,故而别名齐鲁,是儒家文化发祥地。 得天独厚的地形和气候优势决定了山东物产富饶,自古就适合桑麻的生长,齐国就以蚕桑女红文明,《史记·货殖列传》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鲁国也是“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 《汉书》也曾记载“齐、鲁千亩桑麻。”除了有利的地理条件,齐国字建国起就很重视手工业、特别是纺织手工业的发展。《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言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因此,“齐冠带衣履天下”的记载,充分反映了自西周以来,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山东齐国纺织手工业的发达,且在全国所占之首要地位。
.........
第三章 山东彩印花布纹样的艺术特色.... 22
1 纹样的表现题材........ 22
1.1 植物纹样.......... 22
1.2 动物纹样.......... 24
1.3 人物纹样.......... 27
1.4 几何纹样.......... 28
1.5 文字纹样.......... 29
2 纹样的结构特点........ 29
2.1 严谨规整的结构..... 30
2.2 均衡有度的构图..... 31
3 纹样的寓意表现方法....... 32
3.1 直接表意.......... 33
3.2 象征表意.......... 34
3.3 谐音隐喻.......... 34
3.4 寓意转意.......... 35
4 纹样的色彩特征........ 36
4.1 强烈对比与均衡协调...... 36
4.2“五方说”与色彩搭配 ....... 36
4.3 层次分明与循序渐变...... 37
第四章 山东与其他地区彩印花布的对比分析........ 39
1 山东彩印花布与新疆维吾尔模戳印花布的对比分析.... 39
2 山东彩印花布与日本红型对比分析........ 43
2.1 工艺对比分析.......... 43
2.2 纹样对比分析.......... 44
第五章 山东彩印花布的传承与发展........ 48
1 山东彩印花布的传承现状....... 48
1.1 嘉祥县彩印花布的传承.......... 48
1.2 临沂市彩印花布的传承.......... 51
2 山东彩印花布发展面临的问题....... 54
3 山东彩印花布传承与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56
第五章 山东彩印花布的传承与发展
1 山东彩印花布的传承现状
山东彩印花布本来就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手工印花工艺,也是繁盛自农村的实用艺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彩印花布曾达到过一个短暂的鼎盛时期,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工艺一直面临规模小、个体化、松散化、边缘化等的发展问题;此外,彩印工艺的传承基本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继承下来,如果没有愿意学习手艺的下一代传承,那么老一代离去,这门手艺也面临着艺人流失、后继乏人的困境。通过对山东境内的彩印工艺实地调研,笔者了解到在临沂市和嘉祥境内的少数乡村还有坚持印染彩印花布的艺人,其中以嘉祥县的李景春和临沂市太平村的张明建最有代表性,两人的使用的都是最传统的工艺,但是印花作品又各具特色。嘉祥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东邻京杭大运河,因是麒麟发祥之地,取其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名,是中国古代“四大圣贤”之一宗圣曾子故里。嘉祥的彩印花布兴盛于明末清初,距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嘉祥民间印染花布包括蓝底白印花布和彩印花布两种。在传统手工印染业中有“木板砑花”和“漏板刷花”两种工艺方法制作。在嘉祥当地的婚俗中,女子结婚时需带一只公鸡,与吉祥的“吉”谐音,也有嫁鸡随鸡一说,彩印包袱就用来包裹鸡笼、衣服、箱柜、梳妆台等物件,婚后,彩印包袱就成为结婚的信物和纪念品。据《嘉祥县志》记载,1984 年,嘉祥县文化馆曾经进行过彩印花布的普查,收集彩印花布纹样百余幅,并重新刻板复制。602006 年 12 月彩印花布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 年开始嘉祥县文化局就在积极的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目录,但是因为达不到国家对非遗的规模性等方面的要求而没有成功。嘉祥县曾投资 30 万元成立嘉祥县嘉明鲁锦工艺品厂,也在 2012 年开始建立彩印花布艺术馆。
..........
结论
山东彩印花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结合的产物,彰显着浓郁的地域特色。笔者通过对彩印花布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彩印花布的工艺分类、艺术特色、外部因素的影响、传承与保护等问题进行研究,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山东民间彩印花布。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研究了彩印工艺的相关文章与著作,参考地方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书籍,结合田野调查调查法,调研彩印花布在山东的主要产地嘉祥、临沂两地,访问了当地的彩印花布专家、传承人,并利用对比分析方法,通过与将新疆维吾尔族戳模印花布和日本红型印花与山东彩印花布进行对比得到以下结论: 山东地区因其优越的地理环境自古就宜桑麻,彩印工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起伏伏,在近现代受到文革的冲击而一蹶不振。山东的几个主要花布产地:嘉祥、临沂和博兴,嘉祥和临沂当地仍有少数彩印作坊在坚持制作彩印花布,而博兴的彩印花布已经失传。 彩印花布过去有两种工艺的制作方法,即——凸纹木板印花工艺和镂空纸模板印花工艺,前者因其效率低,型板不易保存现在山东地区已经基本绝迹。现在只有镂空纸板印花是山东地区唯一还在使用的彩印工艺,也是笔者实地调研的主要考查对象,工艺主要分为打版、画版、刻版、调色、染色五道工序。 山东彩印花布纹样的主要题材有植物、动物、人物、几何、文字纹样等,有严谨规整的结构和均衡有度的构图,纹样的吉祥寓意通过直接、象征、谐音和寓意的方法表现出来,而纹样的色彩具有强烈对比与均衡协调,五种色彩搭配原则和层次分明的特点。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9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9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