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超声物位计研发风险的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22 06:42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超声测距风险研究概况

矿难的发生,会导致人员伤亡,家庭破裂,造成很多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因此,利用超声测距代替人工作业就应运而生。同时,对于在矿山高粉尘、黑暗、地质危险高、有毒等恶劣环境下,利用超声仪器测距而取代人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测量精度,更能很好的避免因环境恶劣或者突发事故而导致的人员伤亡,特别是超声仪器成本低、抗电磁干扰性强、适合工作在潮湿、高粉尘等恶劣环境中,同时测量精度高,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很多超声测距仪器也逐渐在矿山得到了应用。

然而,超声测距作为一项新技术研发项目,既具有传统雷达测距项目的复杂性、综合性,同时也具有独特性、唯一性,缺少相关参照、标准并且缺乏规范性。因此,超声测距项目的风险管理成为整个项目管理中最关键最复杂的一个环节,不仅直接影响着质量、进度的管理,还关系着使用方的安全生产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为了超声测距项目的顺利研发,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根据超物位计ULM系列产品研发的真实案例,针对该项目的风险识别、评估、管理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论述,由ULM系列超声物位计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讨论超声测距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论,如通过头脑风暴法进行风险识别,继而通过层次分析法、swot矩阵法等进行风险评估,最终对整个项目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得到一套系统完整的超声测距项目风险管理的方法。

.....................


1.2研究意义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利用较为理想的仪器仪表,满足矿厂高擦尘、高噪音、电磁干扰、黑暗等特殊环境下的工作要求并能长期正常工作,无疑是一项有前景的科研课题。利用仪器取代人力,在给矿区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因为技术故障、操作失误或者环境变化等因素发生问题,从而引发风险甚至事故。

ULM系列超声物位计由发射超声信号并能接收回波信号的探头、模&号电路板及数字信号电路板组成的系统,同时利用灌胶的方法增强了气密性,确保其能够在潮湿、高粉尘的环境下正常工作。然而,不同的电路、多种电路元器件及芯片机械结构的复杂及不同部件相互间的组合等都可能出现风险,程序设计的缺陷及超声换能器与变压线圈的阻抗不匹配、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及人为失误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管理不当,可能会由单纯的风险演化多重夏合型风险,造成更大的破坏,因此,整个科研项目的管理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还涉及到了自然、工程、经济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不确定因素,同时不同的不确定因素对工程运行也会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加对ULM超声物位计的风险管理,提高技术稳定性,同时根据环境的不同做出优化和改善,保证矿山工作的安全,无疑成为了超声测距项目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


第二章超声物位计所面临问题及风险管理方法


2.1超声物位计风险管理概述

2.1.1超声物位计险管理意义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营理过程,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选择最有效的方式,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最小成本争取获得最大安全保证的管理方法。同时切实抑制风险的传递性,降低风险的自然危害、社会危害、经济危害。

针对超声物位计的风险管理,就是要从科研项目所面临可能的风险出发,了解科研项目风险所具备的客观性、普遍性、可变性、可测性、及传递性等多重特性,继而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主要对以下几点风险做出有效控制:

第一:超声物位计项目周期长,期间不碗定因素较多,容易产生风险,因此应当从项目开始时就做到科学合理的决策,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可能的改变对项目产生的影响。

第二:超声物位计项目涉及学科广,多交叉学科,因此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

第三:由于超声物位计项目的多学科交叉化会导致参与项目的人员众多,因此要实现工作环境的和谐稳定,减小不同部门相互协调时所可能产生的问题,及人员离职、伤病等隐患可能诱发的风险。

2.1.2超声物位计风险管理的目标

超声物位计项目作为典型的科研项目,具有投资量大,研发周期长、技术含量高及战略性强等特点,因此不确定因素众多,容易造成研发或产业化的信息滞后,导致项目出现风险。

尽管不同的科研项目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是风险管理的目标却是大体一致的:即为科研项目创造安全的研发环境,消除一切不必要花费,减少内外部环境对项目的干抚,保证项目有计划、按期、高质量的安全进行,以最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达到预期目标。

...........................


2.2超声测距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

2.2.1超声物位计风检管理与雷达风险管理的比较

超声测距与雷达测距在技术层面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其原理都是利用波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的原理,通过计算所用时间与声速的乘积来探测距离。所不同的是,超声测距运用的信息载体为超声波,通过测量发射波到回波的时间差,与某个温度下的声速值相乘积,从而确定换能器与反射面(目标)之间的距离。雷达运用电磁波反射原理进行定位距离。雷达探测早在二战期间就被空军所采纳,后来随着微电子等各个领域科学进步,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功能和效率都在不断地拓展。在风险管理层面,雷达测距项目的风险管理也更加成熟、系统,因此,本节将从技术与管理两个层面,对比超声测距与雷达测距的异同,并从雷达测距项目的风险管理中借鉴适宜超声物位计风险管理的经验与方法。

雷达测距广泛应用于精确制导武器系统、交通监管系统、汽车工程、楼字测量等多个领域。整个雷达系统是一个串联的工作流程,加之设备单套运行,因此在这个串联路由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显得十分重要。加上雷达测距应用场合不同于大多数科技产品,因此,雷达测距研发风险管理有明显特殊性,根据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其风险因素归纳总结出已下几点。具体情况见表2-1。

超声物位计研发风险的管理研究

....................


第三章超声物位计风险因素的识别...............17

3.1风险识别对象和方法的选择...............17

3.1.1识别对象..........17

3.1.2识别方法............18

第四章超声物位计研发风险分析与研究...........31

4.1超声物位计风险评估..............31

4.1.1风险评估方法...............31

4.1.2ULM超声物位计风险评估方法的选取............32

第五章超声物位计研发风险全面管理与控制.............45

5.1风险控制基本方法...............45

5.2ULM系列超声物位计研发风险控制方法.............45


第五章超声物位计研发风险全面管理与控制


5.1风险控制基本方法

科研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原则就是在风险发生之前,将其发生概率降到最低;在风险发生后,将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降低到最小。常用的风险控制方法主要有下几种:

风险规避:通过改变项目计划,从而消除或减较对应风险因素的威胁或影响。

风险减轻:加强对高风险环节的处理与控制,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或风险发生后的破坏力。

风险转移:将风险的结果转移给第三方。

风险接受:通过对风险因素的积极应对和到位的应急计划,主动承担风险及其后果。

风险利用: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将某些风险造成的消极影响加置并利用,使其化消积为棋极。

.....................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本文针对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某实验室自创研发产品ULM超声物位计为研究对象,系统介绍对其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从项目背景入手,穿插介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之后结合项目自身风险因素的识别与评估,最终得出有效的管理控制方法。

ULM系列超声物位计研发团队在研究分析相关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方法的成果后,学习借鉴了其中不少理论与方法,如风险识别过程中常用的头脑风暴法;风险评估过程中的层级分析法和风险矩阵法等等,同时风险因素确立过程中参考了雷达测距的方法。但是,超声测距作为新技术,ULM系列超声物位计作为新产品会面临很多管理与技术上的创新,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

1.根据ULM系列超声物位计多应用于高粉尘、高温、有毒等环境中这一客观情况,本文首先提出了发生风险的危害性、灾难性及进行风险管理必要性,并通过具体工作的实施将风险管理的理论变成了实例。

2.在缺少相关资料、数据及专业人员,难以开展文献查询法和专家调查法的情况下,ULM系列超声物位计研发团队成员通过对发生风险的产品进行分析和统计,自行获得了许多风险因素如功能电路模块、皮电陶瓷片等发生风险概率的一手资料。

3.在对判断矩阵进行最大特征值及相应特征向量计算过程中,ULM系列超声物位计研发团队使用了数学工具MATLAB,使计算更加便捷,数据更加可靠。

4.在构建判断矩阵过程中,传统方法采用专家评语的方法确定风险因素发生概率通常为小,或多或少,中等,大,极大等,受主观因素干扰较大。ULM系列超声物位计研发团队采用的是通过分析发生风险的产品来确定每种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客观真实的反应了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使识别结果更具有客观性、真实性。

5.将ULM系列超声物位计研发风险拆分成数字电路板、模拟电路板、超声换能器及开发环境与编码四个部分,有效避免了对风险因素的忽略与重复判断;同时很好的找到了复合型风险如测量盲区过大等风险因素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99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99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7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