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24 22:08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实现现代化过程是复杂的,需要按照主次关系进行系统梳理,而工业化是其形成发展的核心,是一个无法跳跃的步骤。工业化的推进与城镇化的出现、发展息息相关。工业化要与城镇化适度同步发展,即在工业和城镇发展的同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农村人口减少,农业完成现代化进程,城市和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城市和农村同步发展。就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的变动支撑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但是不合理的结构也会导致三农问题突出、规模不经济、粗放型发展等负面问题。我国政府对该议题高度重视,在多个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城镇化是当前中国改革的最大红利。借助城镇化的发展红利,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城镇化以及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方面必须相互协调,河南省要利用城镇化发展的红利、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中部崛起战略、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在研究城镇化以及工业化问题的时候需要大量的理论支撑,需要用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这样才能对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篇文章会运用到经济学和地理学中相关理论,如有关产业发展、集聚效应理论、发展经济学对工业化进程相关描述的理论,借鉴这些理论,有助于理清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关系。然而,不同学者对二者关系、测度有所不同,本篇文章尝试运用以及检验相关理论,从这个角度讲,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结构理论阐述了城市化过程中有关城市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基本理论,如刘易斯的二元理论把欠发达国家经济分为传统和现代部门的两大部分,而劳动力充足是其建立经济发展模型的基础。由于各个地方的资源禀赋条件不同、社会条件差异,因而会形成不均衡的发展状况,这是正常合理的事情[1]。克拉克认为城镇化主要体现在了就业人口的变动情况,具体变现为一产就业比逐步缩小,二、三产就业比逐步过大的过程  [2]。西蒙库兹涅茨认为“聚集”在一个特定区域起到了独特作用,催生了城镇化,同时伴随了城市和乡村人口流动、分配过程  [3]。关于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钱纳里、配第-克拉克分别认为工业化、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城镇化的首要推动力[4-5]。国外的发展经济学从上世纪 40 年代开始对工业化进行系统研究。关于工业化这方面问题的探究,发展经济学给出了时间的结论,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6]。第一阶段主要是指上世纪 40 到 60 年代,这也是对于工业化研究的初始阶段。而下一个阶段则出现在上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的这二十年间,学者们利用理论分析、经验数据检验、模型检验等手段和方法,发现了工业化存在的各种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数据表明,政府过于追求工业发展牺牲了农业发展,同时环境恶化、就业困难、资源枯竭等问题相继出现。发展经济学家对工业化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反思,重新强调农业在工业化进程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提出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枯竭和环境危机理论。从 80年代至今,是一个对问题不断深化、各个学科综合介入、更加注重市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阶段。  
...........

2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的一般理论分析

2.1 相关理论
产业集聚是指提供相似产品与服务、业务互补关联的厂商在某一特定区域空间上的集中过程,以便利用资源优势、互补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在规模经济这个内在驱动力的作用下,随着区域内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生产设施与其它配套设施的建设,必然会使不同规模地生产形同或类似产品及生产该产品上下游产品的企业成片布局,最终使得不同的经济体通过产品的关联和其他经济体联系起来。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专业分工带来高效率,劳动分工创造财富。斯密的劳动分工分有企业间分工、企业内部分工和产业分工三种,企业间分工造就产业集聚,分工与集聚相互促进,相互推动;集聚是分工与专业化的效率的保证,分工的专业化直接推动集聚,产业的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和外部效应  [53]。而马歇尔认为工业集聚主要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出于地租成本的考虑,工业集聚常常形成在城市的郊区,这种工业集聚又产生扩散效应,推动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54]。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称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其中某一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因素随其变化,而后续的变化会产生次级变化,强化第一个变化,这样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沿着第一个因素的变化方向发展。例如在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低下造成了生活水平低下,教育文化落后,人口质量及劳动力素质下降等;反过来,劳动力素质下降会导致生产率降低,进一步导致较低的产出和人均收入,其结果是贫困进一步恶化。因此,想认清经济发展过程,就必须对影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动态分析,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剖析二者动态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某一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55]。 
...........

2.2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关经验数据表明,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发展存在一致性关系、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正相关关系,二者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两个角色,合理地、互动式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界认为,生产要素、创新活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聚集经济效益是连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三大要素,其中,聚集经济效益将生产要素与创新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一,生产要素持有者的效用最大化以及利润趋向性。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持有者,总会从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角度去进行经济活动,导致生产要素流向了利润率较高的产业部门及其所处的地理区位。利润趋向性以及效率决定了工业部门相对农业部门、工业部门中生产率较高部门的比重越来越大。整个经济结构,可以粗略地以农业部门、工业部门、服务业部门进行划分,各个部门生产率、技术进步率有很大差异,工业部门逐步代替农业部门,这就是产业结构变迁、工业内部结构优化的原因所在。此外,生产要素总会流向那些已经取得生产聚集经济效益的区位,城镇作为这样一个区位,吸引着大量资金、劳动力等各种资源持续不断地流入,以此来追求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 

3.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分析 ..... 14 
3.1 对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基本判断 ..... 14 
3.2 对河南省工业化水平的基本判断 ..... 16 
3.3 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量化与测度 ....... 18 
3.4 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 24 
3.4.1 基于四大经济区的区域差异分析 ....... 25 
3.4.2 基于地市的区域差异分析 ..... 26 
3.3.3 基于县域的区域差异分析 ..... 28
4 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分析 ....... 30
4.1 指标的选取 ....... 30 
4.2 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模型的构建 ......... 32 
4.2.1 单位根检验 ......... 32 
4.2.2 格兰杰因果检验 ..... 35 
4.2.3 脉冲响应 ........... 35 
4.2.4 方差分解分析 ....... 37 
5 结论与讨论 ..... 40 

4 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分析

4.1 指标的选取

测度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结果会因指标选取的不同而出现差异,从而会对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阶段分析、政策制定等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指标的选取做一个简单的讨论。 关于城镇化水平的测度,本文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城镇化的衡量指标。学者们对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的评价存在诸多争议,其一部分原因在于工业化水平的衡量标准。目前,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非农产业产值占 GDP比重、工业就业人口比重、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是学者们经常采用的四种单一指标。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多元化分析,工业产值仅仅反映了工业部门的发展状况,未能体现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转变、多元化,实质上工业化是以工业或者说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不断拓展到其它产业领域从而带动社会省会生产力全面发展的过程,仅以工业产值比重衡量则显得不足。非农产业产值比重指标,根本上受到工业产值比重的影响,用该指标衡量时,受工业产值的影响较大,其实质与第一个指标无异。工业就业人口比重指标,由于劳动力市场上人口统计口径受到影响。由二三产业构成的“非农就业”反映农业就业人口转移的“工业化特征”,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工业的带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三产业对就业人口的带动作用大大超过工业,该指标既考虑了工业就业、也考虑了服务业就业,比单一采用工业就业人口比重更加完善。 究竟该采用哪个单一指标,关键在于哪一个指标更能反映河南省的工业化发展水平。2013 年,河南省非农业产业产值比重为 87.4%,而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为 59.9%,二者偏差高达 27.5 个百分点,很明显,用产值比重来衡量夸大了工业化水平,反之,就业结构衡量工业化水平则偏低。因此,本文从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两方面来衡量河南省工业化水平,选取非农产业产值占 GDP 比重(X1)、非农产业就业比重(X2)两个指标进行加权平均,I=aX1+bX2,鉴于产值和就业的同等重要性,令 a=0.5,b=0.5。有关数据如表 4.1 所示。

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

 

..........

结论

本文在收集河南省 1978-2013 年的相关数据基础上,借鉴产业集聚和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利用 MapInfo 软件、相关性分析、IU 与 NU 国际标准值法、Granger 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和手段,展开了对河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相关理论,初步判断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发展处于工业化实现的中期阶段。运用 IU、NU 国际标准值法发现河南省 1978-1996 年间 U 上升,NU 比上升,U-NU 标准基本上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加剧,1996-2013 年间,U 上升,NU 比逐步下降,且 U 上升的幅度小于 NU 比下降的幅度,则 U-NU 标准逐步下降,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现象逐步缩小且逐渐趋于平稳。 
(2)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观察城镇化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重相关分析结果,整体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由工业化驱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助推了城镇化的发展,仍然是工业化主导下的城镇化推进模式。第二,城镇化率与人均 GDP 回归模型表明,,两者呈现拟合较好的线性关系,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高,成为拉动人均 GDP、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第三,选取不同的工业化指标,如工业产值比重、农业劳动力变动比,研究城镇化的相关性,结论表明河南省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3)利用城镇化率作为 U 指标,农业劳动力变动率作为 I 的衡量指标,测度河南省四大经济区域、18 个地市、126 个县域单元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状况。结果发现:四大经济区域均呈现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象、18 个地市也呈现这样的局面,但各个时间段内又有所不同,2007-2012 年间濮阳、安阳、平顶山、漯河、信阳、三门峡、济源 7 市出现了城镇化快于工业化发展的局面。基于 126 个县域单元的分析结果表明,市辖区全都是城镇化大大领先于工业化,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县域单元占比达 81.75。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61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61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1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