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驻外记者队伍建设和素质培养探索

发布时间:2016-06-25 06:43


摘要:我国驻外记者始终恪尽职守、奋发进取,为我国争夺国际话语权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我国媒体驻外记者队伍的不断扩大,驻外记者队伍建设和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因此,要建设一支国际一流的驻外记者队伍,才能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取得有利地位,进而加深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关键词:驻外记者  队伍素质  建设培养


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一体化时代,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除了经济、科技、军事的硬实力,更有文化思想、传媒等软实力的竞争。我们必须看到,国际新闻界的竞争是新闻选择权、首发权与时效权的竞争,在这些竞争的背后是各个媒体经济、技术实力的较量,是各种利益集团控制舆论、影响受众的较量。只有把我们的记者派到世界各地去,建立全球记者站,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驻外记者队伍,才能保证在各地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我们的记者能及时赶到现场,抢在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及时准确地将事件的真相报告给国内外的受众,才能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取得有利地位,进而加深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一、驻外记者队伍建设和素质培养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驻外记者站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国际新闻首发权与时效权的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驻外记者常年远离祖国和亲人,经受住了恶劣自然环境、疾病、核污染、恐怖袭击乃至战火的考验,任凭国际风云变幻,始终恪尽职守、奋发进取,为我国争夺国际话语权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8年,新华社在前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建立了第一个分社。1957年,新华社已经拥有22个国外分社。1981年,新华社已经在8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社。截至目前,,新华社相继在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总分社、分社、支社、编辑部,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聘用了一定数量的外籍报道员。驻外人员 500余名,其中300多人为记者、编辑等采编人员,每天用中、英、法、西、阿、俄、葡7种文字24小时不间断发稿。
1984年2月,中央电视台第一个驻外记者站——香港记者站建立以来,截至2008年,中央电视台已在1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9个常驻站点,派以常驻记者58人。初步形成了遍布亚、非、欧、美和大洋洲的全球新闻报道网络。根据中央电视台计划,将在2009年到2012年新增亚太、非洲、拉美、中东四个中心记者站,同时在国际热点地区及周边国家新建30多个记者站,形成6大中心站+50多个区域站点的格局,驻外人员规模达到280人。2013年到2016年,驻外站点总数将达到80个,人员增至500人左右。
胡锦涛于2008年6月21日视察了人民日报社国际部驻外记者站分布图,国际部负责人告诉总书记,现在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共有14个采编组、100多名采编人员,在国外设立33个记者站,每年采编国际新闻500多万字。环球时报社现拥有500多名驻外记者,遍及9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深入世界新闻热点地区,进入重大事件发生现场,采访权威人物,他们是冲在新闻最前线的驻外记者的杰出代表。
我们的驻外记者牢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代表了祖国的形象,在准确地阐述和解释他们要向公众展示的新闻中确保所获事实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及时地向祖国传回了极有价值的新闻资料。


二、驻外记者队伍建设和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驻外记者队伍建设和素质培养的对策建议


与此同时,对于新闻教育专业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可喜的是,北京广播学院率先增设国际新闻专业,清华大学建立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其他如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外语大学等先后增设了国际新闻和国际文化交流专业。这些专业除一般新闻专业课外,主要加强英语教育与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的密切结合。近年,清华大学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增设以英语直接讲授为主的英语新闻采编专业硕士方向,以培养国家亟需的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高层次和高素质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琼.当代记者角色形象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新华通讯社简介[EB/OL].百科名片
[3]吴菲菲.中央电视台驻外记者:报道传世界——访中央电视台驻外记者站管理处副处长张雄飞[EB/OL].CCTV.com. 2009-04-15
[4]李卫兵.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驻外记者的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1)
[5]朱焱.发出中国声音引导 国际舆论关于中国驻外记者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09,(1)
[6]林文.驻外电视记者:周旋在日常、突发、重大新闻之间[J].中国记者,2009,(6)



本文编号:61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61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9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