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兵团高等教育的历史记忆

发布时间:2016-06-25 06:44

第一章 绪论

从教育史的角度而言,兵团高等教育史的研究成果相对较为丰富。但此类研究成果中,具体到地方教育史的研究,除一些教育志类的专著外,其实也还很薄弱。笔者通过CNKI文献检索手段发现近几年公开发表的关于关于兵团高等教育史的研究论文就寥寥无几,我国现代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曾经指出“高等教育史是高等教育理论建设的源泉之一,高等教育理论与高等教育历史之间是相互依存的”,②因此本研究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兵团的高等教育研究为个案,有助于深化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十年来,新疆和兵团的各项事业都进一步稳定发展,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兵团高等教育在这个时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同时兵团高等教育在这一时期体现了在当时形势下的新的功能和作用,经历了其发展的高峰期,但是也进入了高峰过后的波折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兵团高等教育的历史记忆

......


第二章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兵团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 


一、兵团高等教育发展的“契机”——兵团事业的大发展

受“大跃进”和反右倾斗争的影响,兵团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提出制定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做法,例如制定的“双千万亩”计划,开垦了大量农田,最终因基本的建设工程投资少,水利和播种设施跟不上造成大量农田产量下降,造成了严重损失。在兴办工业中大炼钢铁亦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虽然练出了一定数量的钢铁,锻炼了人们的意志,但从农业上抽调大量人口支援钢铁生产,影响秋收,再次大练钢铁盲目性大且质量很低,到处开采矿产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兵团在制定高等事业发展规模事也是盲目地“求大”,,不顾当时的条件过早的规划,导致后期一些院校没有按时间成立和发展,例如规划 1960 年成立的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到 1987 年上报国家才正式成立,预规划成立的兵团工学院因为后期兵团领导人的一些意见也迟迟没有成立。教育的发展有其规律,不能“拔苗助长”想当然就让它发展,在缺乏教师、校舍、图书资料,特别是经费等条件下办教育会降低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恰恰是教育的生命,没有质量的教育和速度不是真正的教育。

二、兵团高等教育在关怀中发展——党、国家和兵团领导人的重视

王震建议校名更改为“塔里木河农垦大学”并亲自题写校牌。王震出于开发塔里木垦区的战略需要,认为开荒和发展垦区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所以一直支持塔里木农垦大学的发展,他生前一直兼任塔里木农垦大学的名誉校长,然而六十年代在全国其他“红专大学”纷纷下马停办之际,唯独保留了这所学校。社会上这些议论是很有意思的,并不因为是因为兵团领导人的主张就一定服人,同时也折射出了当时兵团高等教育的创办和发展有政治因素的强制干预。 兵团医学专科学校在建校之初就有时任兵团卫生部部长潘世征(后授予少将军衔)担任,1996 年石河子大学由兵团四所高校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和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合并,潘世征少将为石河子大学首任校长。兵团卫生部、干部部的领导多次来学校做革命报告。而后学校在农垦部和兵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向正规化的高等医科学校迈进,1966 年上报自治区教委同意兵团医学专科学校改为兵团医学院,兵团医学院正式成为本科性质的高等院校。

第三章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兵团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记忆 ................18 

一、回顾五十年代兵团的成立及高等教育的初创——奠定基础 .........................18 
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至“文革”前兵团高等教育的历史记忆——艰苦奋斗 ...........20 
三、“文革”时期兵团高等教育的历史记忆——惨淡经营 .............................37 
第四章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兵团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44 
一、整体发展大起大落 ...................44 
二、服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45 
三、重视政治思想教育 ...........47 
四、教育与劳动生产紧密结合 ............48 
五、准军事化管理 ...............51 
第五章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兵团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分析 ...............54 
一、生源单一和强制性的毕业生分配 ......54 
二、高校师资力量发展落后 .....................55 
三、学科发展单一 ..............57 
四、忽视实际教学量 ...............58

第五章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兵团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生源单一和强制性的毕业生分配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运行中,政府的调控首先都是从稀缺资源开始的。在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六十年代的兵团对高校毕业生统一分配,采取以行政手段为基础的国家指令分配,即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实行“场来场去”的分配,在强大的政治鼓舞下,绝大多数兵团毕业生都能甘愿奉献于西部边疆建设事业。这种高度的政治热情下的服从分配抑制了个人自主选择的自由。从前面老师的口述和毕业生分配表可以看出兵团农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分配在兵团所属各单位,主要是各垦区农牧团场,只有少数被分配到上级机关和外省农垦系统单位及留校任教。1962 年农垦部对塔里木农垦大学做出啊规定:学生结业后,发给文凭,统一分配到塔里木地区各农牧团场参加基层工作和从事劳动,并根据本人学习成绩和劳动技能给予相应的待遇。1966 年兵团政治部要求兵团高校推迟招生,并且毕业生一律在本校参加“文化大革命”,等“文革”结束后再分配工作。

二、高校师资力量发展落后

尽管兵团各高校都形成了一定的教师规模队伍,但仍然满足不了当时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一些老师大都兼职三门课以上,有的多达五六门。兵团农学院的师资结构发展较为好一些;在兵团医学专科学校,由于临床教师既要上课又要承担治疗任务,工作量过大,前面的 E 老师有口述到“医学院的还有一些基础的课程要借来我们兵团农学院的教师来担任,有一个魏**老师教物理的直接调过去了”。1966 年,兵团医专教务处所属的16 个基础课教研组,仅有教师 60 名,使学校的教学还受到了影响。塔里木农垦大学的教师教学任务更重,要建立科研小组进行科研活动,找不到有富裕时间的教师。“文革”始后,由于认为原有的教师队伍是由资产阶级的知识人才组成,刚刚形成一定规模的兵团高等教育教师队伍,又被强制性不公平地分配下放农场劳作。

....


第六章 研究者的思考


教师职业认同指的是教师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主观看法,他们更关注的是从情感上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依恋认同和心理投入来形成维持教师职业的这个愿望。在这几位老教师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兵团和教师职业深深的热爱之情,感受到他们崇高的教师职业认同感。他们默默耕耘兵团教育几十年,把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都奉献给了伟大的边疆教育事业,将自己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同所从事的兵团高等教育事业价值和意义的内涵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正是由这样的崇高的职业认同感,在老一辈教育工作者身上体现出来的是对兵团教育工作的敬业精神,在艰苦的边疆地区使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更有认同感。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61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61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e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