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从汉语双音词化的认知机制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发布时间:2016-06-27 21:24

一、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虽然早在中国古代已有类似的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现象,甚至也有专门教材的出版,如《老乞大》、《朴通事》就是中国元代时期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两部会话书,但是对外汉语作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学科是近几十年才得以确定的。对外汉语教学,从根本性质上来说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并且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而且和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的学科。近几十年来,二语习得和对外汉语教学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及其汉语运用方面的教学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到以往的语言学理论在解释语言方面存在的弊病,往往会发现一些自相矛盾的说法,从而阻碍了人们之间的交际。认知语言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用而生的。认知语言学一反以往的语言学理论,批判语言的自治观,认为语言也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和别的认知活动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就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在人们的认知作用下形成的。认知语言学为我们研究语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解释语言方面有着比以往的语言学理论更强的说服力。 本篇主要探讨的是对外汉语中的词汇教学,但是因为双音词在汉语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双音词的教学是本篇的主要研究内容。因此本篇所提到词汇教学时,实际上指的就是双音词教学。之所以选择汉语中的双音词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现代汉语中,词处于由字到短语的过渡阶段,是连接语言的静态层面和动态层面的桥梁,在汉语中发挥着核心枢纽的作用。而双音词在汉语词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据周荐的统计,双字组合占《现代汉语词典》收录条目的 67.625%。因此,掌握好汉语中的双音词对于把握汉语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一字一词是主流现象。从古代汉语中的一字一词到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这其中蕴含的认知机制对于我们了解汉语,解释汉语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为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好汉语词汇提供极大的帮助。本篇就以 HSK 大纲中的双音词为研究对象,以汉语从单音节词到双音词转变中存在的认知机制为理论根据,探讨这种机制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存在的影响,希望能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

1.2  研究现状
在古代,汉语虽然以单音节词为主,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双音节词现象。如先秦史料中出现的“国家”、“天下”、“君子”、“大夫”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唐代,汉语双音词已经非常丰富了(王力,1958)。纵观历史,汉语双音节词在古代属于训诂学范围内,主要研究它们的意义,用来帮助阅读经史书籍,如《尔雅》、《方言》、《一切经音义》、《通雅》等。虽然汉语双音词在唐以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双音词始终没有得到中国古代小学家们的重视。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开始放眼看世界。在外来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中国的学者们也已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语言。《马氏文通》①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汉语语法的奠基之作,开启了汉语研究的新纪元。1907年章士钊出版了《中等国文典》②,提到“一字可为一词,而一词不必为一字”,并且第一次明确地区分了“字”和“词”的概念。1923 年,胡以鲁在《国语学草创》③中,最先明确地总结出汉语的复音化趋势,1948 年,赵元任首次用句法关系来分析复合词的构成(例如用主谓、动宾等来分析复合词),为分析复合词的内部结构又开创了一个新的思路。建国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事物的不断涌现,人们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使得双音词的数量急剧增加,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汉语的音节数量有限,汉语音节数量也就有 400 多个,加上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的变化,也就有 1600 多个,如何使用这有限的音节去表达新兴的事物,双音化方式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当然这也有人的心理方面的原因,我们这里就可以引用索绪尔所谓的“人的自然惰性”这个概念来进行阐释。汉语就是在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人的“自然惰性”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动作用下,产生了大量的双音词。随着双音词数量的不断增加,对于双音词的研究著作越来越多,如在构词方式上,周祖谟、陆志韦、赵元任等对此进行了集中研究。特别是赵元任的《汉语口语语法》①,该著作描述了怎么样界定汉语词,并且第一次引进了自由语素和粘着语素的概念,被后来的学者广泛引用,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双音词产生来源的问题上,各个学者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如王力、马真、朱庆之、冯胜利、洪波等。在双音词意义解释上,普遍见于各类词汇解释的著作中,还有一些非专论语义的断代或专书语言研究著作中也会涉及双音词的意义问题,如朱庆之、王云路、董志翘、江蓝生等。综上所述,对双音词问题的有关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理论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汉语的有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二、汉语双音词化的认知机制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作用与影响 

语言是在人的认知作用下形成的,是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汉语也不例外。在汉语发展的历史上,双音词的产生使得汉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根本性质上改变了汉语的面貌。因为词在汉语中处于核心枢纽地位,从单音词变为双音词,必然引起汉语的语音、语法的变化。语音上,如两个上声字组合产生的语音变化(第一个上声字变为阳平);语法上,使得原来是短语的一个结构变为了一个双音复合词,如“寻”和“常”,在古代八尺为一“寻”,“寻”的一倍为“常”,因此“寻常”在古代应该是一个并列式的短语,但是“寻常”演变到现在则变成了一个词语,意义也发生了转变,《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对“寻常”的解释是:“平常”。语义和词性发生了变化,对语法也必然产生影响,因为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决定语法。汉语从单音词变为双音词是人的认知在起作用,认识和了解这种认知机制,对于我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2.1  意象图式及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影响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对“意象”解释为“意境”。“图式”的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德语写作 Schema),他认为“图式”是一个纽带,连接着人的感知和概念。后来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论述他的发生心理学和建构思想时,再次运用了“图式观”,赋予了“图式”新的概念意义。认知语言学家们普遍接受并发展了图式理论,Langacker 指出“A schema is the commonality that emerges from distinct structures when one abstracts away from their points of difference by portraying them with lesser precision and specificity.”(图式是当人们通过不很精确地描写和不很强调同一性,去除差异点,从不同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共性。)①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在他们合著的《 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在隐喻分析中,引入了“意象”,后来在 1987 年的时候,他俩都将“意象”和“图式”结合起来,称为“意象图式”(Image Schema)。Johnson 认为:“An image schema is a recurring,dynamic pattern of our perceptual interactions and motor programs that gives coherence and structure to our experience. ”(意象图式是在我们感知互动和运动程序中一种反复出现、动态性的式样,可为我们的经验提供连贯性和结构性)①,他又对此作了进一步地解释:“Human bodily movement,manipulation of objects,and perceptual interactions involve recurring patterns without which our experience would be chaotic and incomprehensible. I call these patterns‘image schemata’,because they function primarily as abstract structures of images. ” (人类的身体运动、对物体的操作和感知互动包括反复出现的样式,如果没有这种样式,我们的经验就将变得一团糟,并不可理解。我们把这种样式叫做“意象图式”,因为它们主要起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②汉语从单音词变为双音词,这其中“意象图式”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2.2  原型范畴理论及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影响
“范畴”这个概念在哲学上我们并不陌生。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范畴篇》中,认为范畴是对客观事体的不同方面进行分析而得出的基本概念,并且他还列举出了著名的十大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空间、时间、姿态、状况、活动和遭受。康德认为“范畴”的概念是先天形成的,并且把“范畴”分成“量的范畴”、“质的范畴”、“关系的范畴”和“样式的范畴”。黑格尔认为范畴是绝对理念发展过程中的环节,包括形式和内容。马克思指出范畴是反映客观事体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Reed 认为:“构建知识的途径之一是建立范畴。范畴是由那些在我们看来多少是互相联系,并因此而被我们归成一类的事体组成的。”①这些理论性的探索为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 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的 2000 多年的时间里,“经典范畴理论”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它认为事物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范畴成员隶属于集合的程度是相等的,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这种理论对于音位学、句法学等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音位学中的元音和辅音的对立,元音中高元音和低元音的对立;辅音中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对立,等等这些对于我们了解语音系统都有着极大的帮助。但是“经典范畴理论”太注重客观现实,传统的客观主义哲学在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时,就显得力不从心。就拿汉语词汇来说,我们知道汉语词汇的意义具有模糊性,比如“中午”这个词,我们并不能给它划定出一个确定的时间段。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型范畴理论”就应用而生了。 
............

三、认知机制在对外汉语双音节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 22 
3.1  重视意义网络积累词语 ....... 23 
3.1.1  重视运用“意象图式”进行双音词教学 ...... 24 
3.1.2  运用“家族相似性原则”进行双音词教学 ........... 28 
3.1.3  重视“字本位”方法进行双音词教学 .......... 29 
3.2  重视情境教学法 .......... 30 
3.2.1  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再现 ....... 32 
3.2.2  课外活动的实践活动教学法 ........ 33
3.3  “以人为本”的教学法 ....... 35 
四、教案展示 ......... 38 

四、教案展示 

本章以《新实用汉语课本 1》中的第九课为例,把上文提到的教学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希望能够对对外汉语双音词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本课的题目为“他今年二十岁”。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零起点的汉语初学者。传统的教学过程就是导入、课文、讲解课文生词、讲解课文中的语法现象、会话练习、课后练习等这几个环节。可以明显地看出,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词汇的教学,双音词教学也就更不被人重视。虽然这种模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的作用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把握住汉语中词汇这个最核心的要素。因此,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重视双音词教学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下面就来看具体的教学过程。 因为本书并不是以词汇教学为轴来进行编排的,所以我们先要分析课文,把课文的双音词找出来。通过分析,这节课中有甲级双音词:意思、参加、漂亮、高兴、生日、当然、学生、星期、上午、下午、今天、明天、时间、历史、文学、文化、音乐、经济、宿舍、喜欢、礼物 、天气。乙级双音词有:餐厅、出生、蛋糕、祝贺、美术、哲学、号码。丙级双音词只有一个:聚会。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把课文中的双音词挑选出来后,课文的基本意思就包含在这些双音词里。可见双音词在汉语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导入是创设情境的关键环节,符合我们上文提到的重视情境教学法的原则。根据本文的题目,我们可以跟学生以问“你几岁”了为话题进行互动,因为教学对象为汉语零起点的学生,因此可以借鉴“How old are you”等学生的母语进行提示,这里要注意的是一旦用过学生的母语对其翻译之后,就要用中文的形式进行互动,这样有利于学生专注到要学习的目的语,而不是自己的母语上。通过互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以学习目的为导入材料,也更有利于学生关注学习任务,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

结   语

毕业论文的写作终于完成,回想起整个写作的过程,自己觉得收获了很多,不仅充实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也锻炼了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篇文章,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意象图式、原型范畴理论及意义的理论观点出发,分析汉语从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认知机制,,并对其总结,得出意义的突显性和相似性、因果图式、属性突显图式、时间顺序性图式在汉语双音词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同时,指出于意义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对汉语的双音词化的现象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通过上文发现的规律,我们主张重视培养留学生的运用汉语思维的能力,并把“意象图式”、“家族相似性原则”、“字本位”的理论方法,而且重视以人为本,从认知角度出发的情境教法学(包括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再现和课外的实践活动教学法),并且全篇以“意义”为核心内容,为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留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和运用好汉语。 “汉语热”是如今世界的一大主流,本篇试就从汉语本身特有的规律出发,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希望能为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词汇教学提供自己的见解和帮助,但由于本人能力有限,难免出现纰漏,希望得到批评和指正。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62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62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f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