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温暖中流逝的美——论迟子建小说的人性主题

发布时间:2016-06-27 21:24

一、迟子建小说人性主题本源的追溯


(一)东北地域文化的滋养

不管是精神生产活动还是物质生产活动都会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文学的地域性很早就被人们所关注,地域环境不仅包含自然地理环境同时还含有风土习俗、文化渊源等方面,而人们不仅生存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文化习俗同样影响着人们,不可避免的承载着此地的文化气息。在某些方面上,可以说文学的成长仰赖于丰硕多样的区域文明。每一位优秀的作家都会秉承某种地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创作中便会自然流露出某种地域文化的品格。

古今中外,众多学者都认为文学与地域环境有关,而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产生出不同的文学样式。但是如果仅仅看到自然地理环境,而忽略复杂的人文环境就有失偏颇,实际上,人文环境要比自然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更为深刻。地域文化,在今天这种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仍然消除不掉它对文学的影响。在地域文化中,有多重因素共同起作用,历史、政治、文化、民俗、宗教等都渐进式的影响着我们。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选择等方面深深打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而地域文化同样制约着该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地域文化对人对文学都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受到的社会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的规约,耳濡目染的对风俗民情、传统文化等人文环境产生自己的认知。习俗对一个区域民族的感化不但体现在外在的物质层面上,更要紧的是表现在深层的民族心理方面,文学是一种贴切的表达方式,犹如一个三棱镜折射出地域的文化特色。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幅员辽阔的大地上并存着多姿多彩的地方语言,这样所形成的文学风格便有所差异。方言合理的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可以丰富作品的文化内涵,而且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许多优秀的作家都不约而同的汲取这一文化素材丰富进自己的作品,富有艺术表现力的语言同样可以吸引不同的读者。我国是一个具有 56 个民族的大家庭,幅员辽阔,于是构成了拥有差别样式的地域文明,有东北文明,中原文明、齐鲁文明、楚湘文明、巴蜀文明等,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中,如繁星般闪动在我国文明的上空,共同构筑起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区域对文学的教化是长远的,它不单制约着作者的艺术气质、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等方面,同时还孕育出许多让人耳熟能详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如山西的山药蛋派,河北白洋淀的荷花淀派,萧红萧军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等。不同的地域文化滋养出不同作家的文学风格,可以说地域文化对作家写作风格的形成有巨大价值。我们所熟识的众多作家均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出含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如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老舍的京韵文化,赵树理的山西农村,师陀的果园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叶兆言的秦淮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等,这些作家笔下的文学世界不仅仅是因为其主体凝练、题材新颖等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铸就出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书写。

.........................


(二)亲情的感召与抚慰

在当代文坛,父亲的形象影响着作者的创作,这是不可否定的。迟子建的父亲在迟子建的生活、情感、个性等方面都产生独特而意义深远的影响,父亲的伟岸形象是她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与动力,也是她文学观、世界观、家庭观、女性观等形成的重要基石。父亲特有的生活经历与性格对迟子建有浅移默化的影响。

迟子建的父亲迟泽风,出生在山东海阳,幼年时赶上闯关东,随父母移居黑龙江帽儿山,放牛、砍柴等苦活累活均压在父亲幼小的肩膀上,还要时常遭到祖父的鞭打。祖母因惧怕日本的枪炮而一病不起,祖母逝世后,祖父就把他送到哈尔滨的亲戚四叔那寄养,父亲读完小学、中学,由于热爱音乐,筹算着毕业后报考音乐学院,可是四叔家境并不富裕。倔强独立的父亲毅然决然的报名参加了大兴安岭的开发,穿着一双四奶奶用七毛钱买来的球鞋,独自踏上异乡的征程,后来在漠河乡与妈妈结婚。再后来,父亲在这片黑土地上创业,成为校长,一生致力于学生工作。文革时期,父亲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以致于被下放干粗活仍然坚信学生要学习才是出路,这种倔强、执着、正义的人格精神也影响着童年时代的迟子建。小说《花瓣饭》中的描写,脱胎于父亲真实的生活经历,无论是故事原型还是生活经历均在作者心目中留下强烈的记忆。这篇小说比历史回忆录更生动、形象、具体并富有深意。小说中的黑印度深深打上了那个时代被毒害的烙印,小孩子不懂是非分明,幼稚的行为展示出人性的本真一面。归根结底,这是父亲赋予作者的生活感受力,具有高度的历史感。我们详细阅读迟子建的文章能够察觉,父亲对她的教化不单在于天性方面,更加为她的写作供应了充足的创作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她创作的美学品质。童年时期的迟子建不愿意随父亲去山里劳动,每天希望在家混日子,而正是父亲的“逼迫”才使迟子建从小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季的那种迷茫和壮丽注入了我弱小的心坎,润泽着我。每次我从山里归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 “劈啪劈啪”地焚烧,都会被莫名的打动。我觉得柴火焚烧的声响便是歌声,火炉它会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日中便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后,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火炉的歌使我知道了生活的艰辛,知道了劳动的快乐,,知道了如何去获取温暖。因此,在我回忆往昔快乐的时光中,总是会与火炉不期而遇。虽然与火炉相随的日子已经远离,可是我不曾忘却它美妙的嗓音,它那温柔亲切的歌声将永存我心底。

.........................


二、宽容与善良:隐忍的人性


(一)对人性善的宣扬与赞美

人性怎样定义,从古至今,历来众说纷纭。从《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到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再到告子:“生之谓性。”“食色,性也。”“性无善无不善也。”各家对人性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在迟子建的笔下,人性幻化成辛七杂对辛开溜死后的认可,幻化成安雪儿在法庭上对辛欣来的不怪罪,幻化成唐眉用一生去照顾被自己害惨的陈媛,也幻化成陈金谷的晚节不保与辛欣来被判处死刑后的不相信,大千世界的人性在迟子建的小说中尽情显现。迟子建始终执着地在她所构筑的文学城堡中展现着人性温暖与爱意的一面,让一种浓浓的人性之光闪烁其中,而这种普视一切的人性之光给困境中的人们指明了航向。

在她早期的作品中,有这样一群闪烁着人性善光辉的淳朴乡民。他们的纯朴、善良是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浓郁的人情味在他们中间显现,《亲亲土豆》是一篇读来感人至深的小说,夫妻间的真情挚爱蕴育在平凡的生活中,而病魔却折磨着他们,让人心酸。故事中以土豆为纽带,展现出秦山与李爱杰这对朴实的夫妻两个世界的生死之爱。土豆的种植是其一家的经济来源,也是秦山的希望与寄托,土豆连着亲情,得知自己病入膏肓的秦山一心要把钱留给妻子和孩子,不愿花医药费,悄悄地回家收土豆,但是死亡摧毁了他们的爱情,读来不禁让人落泪,尤其是故事结尾,李爱杰对一直滚落脚边的土豆,温声细语的那句:你还跟着我呀!表现出夫妻间至真至纯的爱。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雾月牛栏》讲述的是人间最普通的故事,小说选材新颖,不落俗套,却又凸显出人间的至真至善,年少无知的宝坠偶然看见父母床弟之事,第二天不明事理的盘问继父,继父恼怒之下,推打宝坠致使其丧失部分记忆,智力水平永远无法与正常孩子相比。继父的悔恨一直持续到病逝,正是这种无法言说的情景与无法改过的举动,促发了人性中最纯粹的一面。《日落碗窑》中的主人公吴云华因腿有残疾,身体不健全,到了适婚年龄,教书匠王张罗宁娶一个身体健全而神志不清的女人为妻,也没娶吴云华,王张罗娶回家的傻妻子没少让王张罗出丑,待到快分娩时,还到处乱跑,此时,吴云华不顾自己行动不便,热心的帮助王张罗的傻妻子生产。《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妮浩萨满,在上一任萨满离去后,便担负起保护族人的使命,而萨满救人亦是一命抵一命,在拯救别人的过程中,妮浩陆续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而其中的一个女孩因害怕母亲救人致使自己丧命而离家出走。萨满的伟大,就在于舍己救人。因伐木工人的一个烟头而引发的大兴安岭森林那场旷世空前的火灾,妮浩舍命求雨,当一场大雨淋漓尽致的覆盖在大兴安岭上空时,妮浩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疯人院的小磨盘》中的王铁,又叫小磨盘,因家庭的缘故从小与周围的环境相处不那么融洽,第三次去上学时,已经十二岁,他渴望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但是班级的同学总找他麻烦,李亮曾把小磨盘的铅笔偷走,又把铅笔盒扔进厕所,而小磨盘感到自尊心受挫,把李亮推进厕所导致其意外溺亡。小磨盘的母亲面对本已贫困不堪的家境,不得不把所有积蓄全部悉数拿出,以求得李亮的家人饶过小磨盘,万万没想到的是,李亮的父母竟然无条件的原谅了胆小受怕的小磨盘母子俩。《清水洗尘》中天灶的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因着不想让人与人之间产生那么深的陌生与隔膜,宁愿妻子打翻醋坛子也帮蛇寡妇打扫烟筒、修澡盆。《白银那》中的村长,在村民产生纠纷时,宁可委屈自己,也要化解村民间的隔膜。《青草如歌的正午》中的镇长在陈生上访将要遭到处罚时,挺身而出,陪着笑脸与调查员解释。

........................


(二)对人性恶的理解与宽容

人无完人,迟子建从不回避人性的不完美,人性中,本含有真善美与假恶丑,即便是假丑恶,在迟子建笔下也不是不可原谅,正视恶的一面,才教会人追寻善的一面。迟子建曾阐述:所以我特别喜欢恶人的灵魂被发现,他总有好的一面会在不经意间出土。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记叙了乌塘这个以煤炭资源丰富而引发许多权力与金钱的丑恶行为。在权力的逼迫下,乌塘的领导为了自保,少报矿难人数而求安稳,蒋百因此不能入土为安,蒋百嫂内心受到巨大冲击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蒋三整日在屋顶张望“失踪”的父亲,却不知道父亲就坐在家中的冰柜里。在金钱的诱使下,乌塘出现了许多“嫁死”的行为,在矿难频发的地方,外地女人来到乌塘嫁给矿工是因为,如果丈夫发生矿难,遇难者家属便可以得到一笔数额不菲的赔偿金,于是就有了刘井发偷着砸开妻子的箱子,发现里面有好几张为自己买的保险单,妻子知道后,毫无愧疚之感,矿难本是人间惨剧,骨肉分离,亲人难见,许多人却把其当成升官发财的途径。将自己对金钱权力的欲望建构在牺牲他人生命的基础上,人性中贪婪、自私、冷漠的行径令人深恶痛绝。面对人性恶的方面,作家虽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可以揭示并阐述问题,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也是迟子建一直坚持的立场。

在她的作品中,《秧歌》里面的拉车老汉因受人报复,莫名其妙的被剃光了头发,心里承受不住这种打击,因痛恨那些剃光他头发的人,便毅然决然的选择自杀,而迟子建通过老汉妻子的话语叙述,流露出否定的态度。《麦穗》中的图画老师与学生发生性关系后,内心受到重创,在他勇于承担罪责并悔过自新后,迟子建依然用她人性的笔触进行了宽恕,但是有些作品中,迟子建还是给予了强烈的谴责,如《晨钟响彻黄昏》里的李其才,体现在他身上的是一种兽性,利用医生的职权去奸污精神病人,作者在描述这个人物时,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厌恶与憎恨,这样的人因此被判处死刑。还有《草地上的云朵》与《野炊图》中对于政府部门的腐败行为给予批判,上层领导利用职权的便利乘着公车,带家属去吃喝享乐,假公济私,而领导间的勾心斗角实则更让人作呕。更有甚者,为了一己私欲而导致他人自杀,更为人所不齿。在《腊月宰猪》中,出现了区别于《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嫁死”的“骗婚”行为,怀有身孕的外乡女人欺骗了丧妻后要续弦的齐大嘴,顺利生下孩子后,又悄悄离开,寄信表示歉意,希望以每年给齐大嘴作鞋补偿这个人情。这样的一种人性应该是普遍存在的,外乡女人虽是个骗子,但并不是十恶不赦。

........................


三、理想与现实:多变的人性 .............. 13

(一)理想人性的执着守护 .................. 13

(二)现实世界的人性救赎 ...................... 21

四、迟子建小说人性主题价值意义 ............ 21

(一)面对当代文坛多重语境下的自我独特坚守 ........ 21

(二)对传统诗性精神的继承与现代文明的审视 ................ 23


四、迟子建小说人性主题价值意义


(一)面对当代文坛多重语境下的自我独特坚守

从五四新文学起,作家创作文学便有着自己对人性的独特感悟。鲁迅先生的人性书写是希望民族强大,他笔下的基调是雄壮豪迈如匕首般锋利。三十年代的沈从文极力书写着家乡的人性美,湘西的山水在沈从文笔下得以沉淀,而他对家乡人性的赞美正是其文学信仰的坚守。四十年代一直到十七年文学时期,由于政治的干预,迫使很多作家放弃原有的写作信仰,对人性的书写一度遭到破坏,文艺为政治服务成为主题,后来的八十年代文学,给予文艺界更广泛的创作空间,不再被政治强烈束缚。迟子建就是在这时步入她向往已久的文坛,迟子建的创作几经周折,内容题材、人物语言、艺术手法等方面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常常使文学史家头疼,不知该把迟子建并入哪一流派。可以说迟子建一直以一种独特的书写方式独立在文学史的边缘,在寻根文学开始时期,迟子建多描写东北土地的风土人情,但是却没有寻根文学那样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之根,先锋文学掀起时,迟子建还是没有搭上这趟列车,而身为女性的迟子建也没有进入女性作家那一独有的女性书写行列,她没有拿女性这一身份进行书写,她笔下流落出更多的是一种和谐之美,讲求男女平等的观念。而同一时期的其他文学派别,迟子建也没有被包含在内。

与迟子建同时期的作家,每个人的创作方式均不相同。余华的小说创作,前期以暴力血腥著称,里面所包含的内容让人不寒而粟,之后逐渐转变其风格,在作品中渐渐熔铸进温情,是一种能够让人读来流泪的元素。王安忆以自身写作的内容,被各种文学流派所包含。而迟子建既没赶上文学流派的快车,同时也没有搭上末班车。她好比一个人骑着一匹白马在另一个空间自由驰骋,看风起云涌,看花开花落。迟子建对自己没有归属于任何流派没有烦恼反而更自由洒脱的进行着写作,这样可以不根据市场需求,专注于自己本身的人格精神与创作情怀,不追赶各种文学潮流,执着于思考文学本身的问题,这或许是迟子建一直想要的东西。苏童曾阐述:“我想比较完美的写作是不预设姿态的写作。”迟子建的创作与大部分女作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她的作品中含有大气与包容,朴素的文字中传达出一种深厚的情感与大自然的灵性,她笔下的生命时而忧伤时而绚烂,始终给人以温暖和爱意。迟子建在当今市场化的文学环境中,仍然坚守自己理想的文学形式与内容,语言中透露出温暖的诗意,可以说是一道难得的靓丽风景。在创作《群山之巅》后,迟子建仍感觉自己的写作素材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她的笔端将伸向更辽阔的土地。

.......................


结语

迟子建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儿时生长于黑龙江省北部的一个小村落,从小喜爱与大自然打交道,熟稔并热爱着家乡的一切,儿时的记忆遂成为其早期作品的素材,东北黑土地上的文化与民俗跃然纸上,无论是多次出现的鄂伦春游牧民族还是占人口最多的汉族,迟子建均投以质朴、亲密的情愫。在迟子建笔下,人性这一主题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无论是生活在大山里的山民、土匪,还是生活在城市中的贫民、贵族,都在深深的展现着人性的光辉。虽然有时阴暗的一面盖过光明的地方,在结尾的时候,迟子建总是以美好的结局幻化出美丽的故事。

读当代作家的小说,仿佛在读一部中国当代史,那林间的美妙,城市生活的舒适与堕落,权钱交易,所有纯洁与龌龊统统融入进作家的笔底,幻化成一幅多彩的画卷。迟子建是在用文学这支笔去理解外界与内在、城市与乡间、物质与精神、现代与传统的同与异。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624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624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1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