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3-6岁儿童白谎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6-06-29 07:13

引 言

有关谎言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发展心理学的起步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注,再次激起研究者对谎言的研究兴趣。从早年开始,大部分社会环境塑造儿童要诚实,父母也常用《狼来了》的故事教育儿童要诚实不要说谎,这种谎言即为黑谎,它是一种恶意的谎言,不被人们所接受。谎言按动机可以划分为黑谎与白谎。人们通常将黑谎与谎言等同起来,而忽视了对白谎的关注。那么什么是白谎呢?举例来说,丽丽今天过生日,妈妈起早贪黑为丽丽织了一件毛衣作为生日礼物,可丽丽不是特别喜欢,但当妈妈问丽丽说:“你喜欢这件毛衣吗?”丽丽为妈妈的感受考虑,而说:“谢谢妈妈,我非常喜欢。”丽丽所说的谎话即为白谎。这类谎言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善意的欺骗而编造出来的谎言,它被人们认可,被社会接受,是一种处事方式。白谎与黑谎不同,黑谎仅为个人利益,而白谎为他人考虑,使他人感觉更好,,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成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常会用到白谎,儿童也明确地或隐晦地被教育在某些社会情境下不要说出真相,因为真相可能使听话者受到伤害。如果想让儿童成为有礼貌的和为他人着想的人,说些善意的谎言必不可少。那么 3-6 岁儿童对白谎具有怎样的道德认知?3-6 岁儿童是否已经出现白谎行为?其白谎行为又有哪些影响因素?儿童白谎的道德评价与白谎行为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这些疑问正是本研究将要解决的问题。

3-6岁儿童白谎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白谎的相关概念

Broomfield 等人(2002)在对白谎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同时,也对白谎的前提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收到失望礼物情境中只有满足以下条件的谎言才能称为白谎,(1)能够预测说真话会引发送礼者的消极情绪,包括以下理解:I.送礼者的期望:送礼者希望所送礼物能使收礼者高兴。II.送礼者的情绪(若收礼者说真话):送礼者被告知收礼者不喜欢该礼物,送礼者会难过。(2)能够预测说谎话会对送礼者引发积极情绪,包括以下理解:I.观点选择:收礼者在不喜欢该礼物时能够说自己喜欢该礼物。II.送礼者的信念:送礼者会相信收礼者喜欢该礼物。III.送礼者的情绪(若收礼者说谎话):如果送礼者错误地相信收礼者喜欢该礼物,送礼者则会感到高兴。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白谎作为一种特殊的谎言,需要满足如下条件才能称之为白谎:(1)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愿望、信念进行推理;(2)说话者对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送礼者情绪的推理;(3)说话者的反应选择。由此可见,白谎是一种虚假陈述,这种虚假陈述的目的是出于礼貌、不想伤害他人等一些亲社会原因,真正意义上理解白谎需要说话者推理听话者的信念和愿望,调控自己的行为反应,推理听话者的情绪反应。

2 儿童白谎的研究范式

早期古典胭脂任务主要用于研究年幼儿童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的发生。古典胭脂任务是在儿童的鼻子上标记一个红点,然后让儿童站在镜子前。Lewis和Sullivan等研究者(1989)发现当在镜子里看到这个红点后,大多数2岁儿童都会触摸鼻子。儿童触摸鼻子的行为表明儿童在镜子前和他人面前表现出尴尬,知道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不合适。反向胭脂任务,是由Talwar和Lee(2002)为研究儿童是否说白谎而设计,反向胭脂任务不是在儿童的鼻子上做标记,而是在实验者的鼻子上做标记,然后实验者问儿童他看起来怎么样,并让儿童为其拍照。接着,实验者离开房间,另一个实验者进入房间,问儿童第一个实验者是否看起来还不错。如果儿童没有对第一个实验者指出其鼻子上的红点,而向第二个实验者指出这个红点,那么,这类儿童归为白谎者。如果儿童直接对第一个实验者指出其鼻子上的红点,则归为真话者。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29

研究一 3-6 岁儿童白谎道德认知的发展特点.................29
研究二 3-6 岁儿童白谎行为及动机的发展特点............35
研究三 3-6 岁儿童白谎行为与错误信念、移情能力的关系………..35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75
1 儿童白谎道德认知的发展特点 .......... 75
2 儿童白谎行为的发展特点 .................. 76
3 儿童白谎行为的影响因素 ........... 76
4 儿童白谎道德评价与白谎行为的关系 ............... 77
5 本研究的教育指导意义 .............. 78
6 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79
第五部分 总结论...................80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1 儿童白谎道德认知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通过故事情境法探讨了3-6岁儿童白谎道德认知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3岁儿童将白谎判定为“说谎话”的人数处于一种随机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儿童能够正确判定白谎是“说谎话”,而且儿童对白谎说谎程度的判定有从大谎向小谎转变的趋势,3-6岁儿童道德评价越来越消极,而且性别差异均不显著。通过儿童是否将白谎判定为说谎话以及对说谎程度的判定,我们发现部分年龄小的儿童是直接根据故事内容,故事内容中提到“爸爸,你的帽子真好看!”和“哥哥,你的画真好看!”他们并没有依据故事内容,而是依据自己的想法,当他们认为故事图片中爸爸的帽子好看和哥哥画的画好看就直接判定故事人物说的是真话。随年龄的增长,儿童能够逐渐正确判定白谎是说谎话,而且逐渐认为白谎不属于大谎类别,而属于中谎和小谎的类别。这符合皮亚杰提出的3-6岁儿童正处于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的观点。

2 儿童白谎行为的发展特点

为清晰地观察到年龄差异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将儿童的年龄进行整年划分,结果发现年龄差异显著,具体来说,3-4 岁处于低水平的白谎行为,这一年龄段儿童白谎行为多源于日常生活中所获得一些言语经验,比如,儿童可能从日常生活经验中获知在礼貌情境下直白说出真相可能会得到消极反应,而说白谎可能获得积极反应。此外,研究也发现年龄较小儿童白谎行为的动机以自我保护为主,所以年龄小的儿童可能从自身利益得失出发凭借日常生活经验来选择说白谎或真话。5-6 岁儿童处于高水平的白谎行为,这种高水平的白谎行为对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要求较高。这一阶段儿童的移情能力、错误信念逐渐发展,他们更善于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并且随长时记忆的发展及生活经验的丰富,其对社会情境信息能更合理的编码,因此,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也会更多地考虑他人感受及行为后果(Nicki 等人,1994)。所以,这一阶段儿童白谎行为的动机也以亲社会动机为主。总的来说,虽然不同年龄儿童都可以成功说白谎,但不同年龄段儿童白谎行为的发展水平有所不同。

.........

第五部分 总结论


本研究采用故事情境法与真实情境法,系统探讨了 3-6 岁儿童白谎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发展及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3-6 岁儿童白谎道德认知与白谎行为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随年龄的增长,儿童慢慢能够正确区分白谎是“说谎话”,儿童对白谎说谎程度的评定有从大谎向小谎转变的趋势,儿童白谎道德评价评价越来越消极;儿童白谎行为得分越来越多。第二,3-6 岁儿童错误信念与移情能力得分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6 岁儿童白谎行为与错误信念、移情能力相关显著。第三,亲社会诱因、自我保护诱因、权威人士在场因素对 3-6 岁儿童白谎行为影响显著。亲社会诱因、权威人士在场因素对 6 岁儿童白谎行为影响显著。第四,移情能力、亲社会诱因、权威人士在场因素是 6 岁儿童白谎道德评价与白谎行为间的调节变量。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63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63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0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