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城市绿地水平被视为维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城市绿地为城市居民提供多种服务功能[3],它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城市绿地对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维护城市的人居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景观多样性及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绿地建设是国土绿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设施[5]。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绿地建设不仅要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闲娱乐、观赏等功能,更关注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6],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绿地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7]。1990-2012 年,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园林绿地面积由 217601hm2增加到了 1635240hm2,建成区绿地率由16.93%提高到了 35.7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①由 1.78m2/人提高到了 12.26m2/人[8]。然而,在这种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城市绿地面临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各地区城市绿地建设水平不均衡发展,各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演变过程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如从 1990-2012 年,建成区绿地率方面,汕尾由 0.45%扩大到 40.59%,而长春由 36.38%减少到 29.9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方面,张掖由 0.21m2/人增加到 29.80m2/人 ,而深圳由 34.1m2/人减少到 16.6m2/人[8]。并且,1981-2012 年,我国建成区绿地率仅增长了 1.42 倍,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长了 7.17 倍[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扩张速度是建成区绿地率增长速度的 5.05 倍;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代表着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偏离,两者处于失调中。
...........
1.2 相关概念界定
“绿地”在辞海中被解释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的一定范围的绿地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无论是自然植被或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等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9]。绿地的计算是以绿化用地的平面投影面积为准,每块绿地只应计算一次;绿地可以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10]。而结合在城市的范围内,城市绿地可以理解为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此类用地。 城市绿地建设水平是指城市中建成区内绿地的建设状况。可以度量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建成区绿地面积、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等[11]。其中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衡量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主要指标[12]。目前,我国城市绿地的增长模式主要是依托于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大,而不是旧城区中绿地的再生。因此,建成区绿地率是衡量建成区城市绿地空间规模与建成区空间规模关系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直接指标,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衡量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公园绿地空间规模是否配套的重要指标,它代表着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个人享有的公园绿地面积的大小,是衡量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间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绿地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
城市绿地对维护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城市文化与景观多样性及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26]。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总体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目前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还有很大差异性。因此,现阶段不仅要提高我国的整体绿地水平,还要开展关于城市绿地空间分布情况的相关研究,促使我国城市绿地空间均衡发展。目前,我国关于城市绿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地建设水平评价指标、城市绿地空间结构方面,关于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空间分布的研究还比较少,以下是关于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
2.1.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相关研究
目前,我国关于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绿地建设水平评价方面,张岳恒[27]、邹波[28]、张利华[29]、张京昆[30]等开展了关于城市绿地生态功能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我国城市绿地综合评价指标,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张春泉[31]、朱红霞[32]等。 为了充分了解我国学者对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相关指标的选择意向和重视程度,搜索了中国期刊网络数据库,分别以绿色空间、绿地、绿量、公园、生态网络等为关键词,以 1990 年 1 月到 2014 年 11 月为检索时间范围,检索关于城市绿地建设评价相关的文献。从检索出来的几百篇中挑选出 100 篇左右与城市绿地建设水平评价指标相关度较高的论文进行整理分析,这些文章主要分布在城乡规划学、生态学、环境类科学、地理学、林学等方面的期刊,大部分文章都是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评价方面水平较高的文章。
..........
2.2 城市绿地空间相关研究
在国外,相对与国内对城市生态环境更为重视,城市绿地建设水平也相对普遍较高,由于当城市的绿地率达到 40%以上时,城市绿地建设的空间结构对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意义不大,因此,在国外关于城市绿地建设的研究更侧重于绿地廊道及绿地建设的空间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45]。例如 Armand[46]和 Lockyer[47]运用RS和ArcGlS技术研究并分析了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流域的河边廊道景观结构的变化情况;Breakaway[48]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日本札幌市的河流廊道景观,研究结论为河流廊道景观为城市绿地建设的廊道的一部分,并且论述了河流廊道景观的主要功能及内涵;Lucky[49]按照景观要素的结构特征将景观划分为了四种基本的景观类型,并且同时还研究了取决于这些空间结构特征的影响因子与参数及不同形态结构对产生不同景观类型过程的影响。
...........
第三章 2012 年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空间分布、类型及特征 .... 20
3.1 基于“省域以上尺度”的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空间分布 .......... 20
3.2 基于“城市尺度”的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空间分布 .......... 21
3.3 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分类 ...... 22
3.4 地级及以上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 25
3.4.1 地级及以上城市绿地建设水平一般 .......... 25
3.4.2 地级及以上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空间分布地区差异明显 .......... 25
第四章 1990-2012 年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空间分布演变及特征 ....... 27
4.1 1990 年基于“省域以上尺度”的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空间分布 ........... 27
4.2 1990 年基于“城市尺度”的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空间分布 ........... 28
4.3 1990-2012 年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空间分布演变 ...... 29
4.4 1990-2012 年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空间分布演变特征 ...... 34
4.5 小结与对策探讨 ........ 36
第五章 1990-2012 年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发展协调性演变及特征 ... 38
5.1 基于“省域以上尺度”的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发展协调性演变及特征 ........ 38
5.2 基于“城市尺度”的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发展协调性演变及特征 ........ 42
5.3 小结与对策探讨 ........ 47
第五章 1990-2012 年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发展协调性演变及特征
由 1990-2012 年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变化可以看出建成区绿地率的发展滞后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发展,而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衡量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的主要指标[65],分别代表着城市绿地建设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同时,这两项指标也是衡量城市环境质量好坏、城市绿地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66]。然而,城市的建成区绿地率高并不代表城市的绿地质量高,如果两个城市的建成区绿地率相同,也会因为城市人口数量的不同而影响到每个居民享有的绿地数量;同样两个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相同,建成区绿地率较低的城市的生态效益会更差。因此,衡量一个地区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应从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这两个角度进行,且只有这两个方面协调发展的时候,城市绿地才能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 鉴于此,本章尝试以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采用 1990 年和 2012 年各市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相关数据,通过模型测度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离差系数,并运用 ArcGIS 软件进行可视化表达,以此揭示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内部发展协调性演变的特征。
5.1 基于“省域以上尺度”的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发展协调性演变及特征
5.1.1 我国城市的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发展失调
1990-2012 年期间我国城市的建成区绿地率增长了 110.9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长了 588.7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增加速度是建成区绿地率的 5.20 倍。同时,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离差系数为 0.6863,属于高度失调。终究原因是由于建成区绿地发展的速度远远大于建成区面积扩大的速度,另一方面,人口发展相对又比较慢,导致了建成区绿地率的扩张速度滞后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增长速度,反映了从我国整体的城市绿地发展不协调。1997-2012 年间全国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发展协调程度也是有一定的规律性,从发展协调到发展为严重失调再到发展协调的循环变化中,说明从发展为协调再发展到严重失调是经过了一定量的积累才形成的,同理发展为严重失调再到发展协调也是需要逐步的改变才能达到。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长的速度一直大于建成区绿地率的增长速度,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在城市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远远大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另外,近年来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评判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中明确规定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相关的硬性指标[67],引起了各地政府对公园绿地的高度重视,各地公园绿地的面积大量增加。因此,全国范围内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发展要快于建成区绿地的发展,且我国城市的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发展协调等级可能会加重。
............
结论
1990年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较低,超过90%城市的建成区绿地率为在30%以下,近 90%城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小于 4m2/人,Ⅳ-Ⅵ类城市占样本城市的 98.0%。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空间分布差异不大,中部、东北略高,东部一般,西部较低,并未出现城市绿地建设水平与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典型的正相关关系。2012 年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一般,72.5%城市的建成区绿地率为 30-40%,80%城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 5-15m2/人Ⅰ-Ⅲ类城市占样本城市的 67.33%,Ⅳ-Ⅵ类城市占样本城市的 32.66%。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呈现出由东部向中部、东北,再向西部逐渐降低的分布格局。在个体上分析的 251 个样本城市中,91.24%的城市属于不协调发展,同时62.15%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发展协调等级属于高度以上失调。从城市规模看,巨型城市的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发展协调性最好,其他几类城市总体发展比较均衡,但其内部差异性也比较明显,规模较小的城市中发展协调性较差的城市所占比例较大。从城市类别上来看,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发展协调性越好。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63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63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