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2012 年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和自身对于未来的梦想,笔者有幸能够进入地方高师教育学研究生阶段进行深造学习,然而随着就业大军的不断壮大,面临毕业时越来越难想象,这些年的研究生教育究竟会有怎样的未来?如今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趋明显,研究生尤其是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同样面临着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笔者和笔者身边的同学们不得不积极面对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 目前国内针对大学生、研究生以及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研究比较多,很多国内外学者常把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一个整体展开研究,但对于特定性质院校的教育学研究生就业问题及就业情况的研究比较少。所以本文在文献整理阶段,将部分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调查收集作为研究突破点,通过分析现状和调查论证,来进一步梳理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与现状,并尝试针对性的提出改善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研究生就业质量的基本对策。本文拟以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已毕业硕士研究生为对象,以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为主要方法,旨在对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进行考察,来了解目前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研究生就业现状和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尝试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助于提升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的基本对策。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研究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研究生就业问题,可提升地方高师院校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可帮助企业树立合理正确的选人用人观,建立切实有效的科学选拔制度,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增强竞争力的人才体系;最后可推进地方高师教育学研究生转变就业择业理念,不断提升自身市场价值,切合时代发展需求,实现人才与岗位的和谐匹配。本文研究目的正在于此。
(二)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针对教育类的就业问题研究较多,其中也有不少是针对教育学研究生就业问题展开的,但大部分运用社会学和教育学角度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本文运用供求理论作为理论重点,在理论上丰富了现有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内容。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可以对提升研究生就业质量的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如今国内就业市场明显供过于求,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也尤其突出,,并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本文以部分地方高师校为例,剖析了地方高师范院校的教育学等特定专业类别研究生就业质量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对解决相关高校与专业提升其毕业生就业质量起到一定作用。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属于国家高层次人才,随着多年的高等教育扩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等因素,其就业也出现了供需不均、质量下降等问题。作为高等院校向社会输入的高级人才,他们在就业市场的表现同样遵循着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规律,本文以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力供求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从就业市场和劳动力供求二者之间的供给平衡规律来分析就业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尝试提出有助于提升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的基本策略。
一、劳动力供求理论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劳动力只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存在,个人仅仅是劳动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根据西方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中关于生产要素供需均衡的标准,那么现实中的劳动力供求理论具体表现为,个人劳动能力与实际创造价值的一个等值对比,绝非简单归结为研究生学历与工作岗位的模糊匹配。这一理论的提出很好地诠释了如今地方高师教育学研究生的就业期望与现实岗位之间存在难以匹配的差距,以及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供给过剩的现象。 既然就业市场中的劳动力是一种生产要素,那么其代表的劳动力价值即工资水平,必然由劳动力供给方和需求方等两方面的因素来共同决定。根据现代经济学原理可知,劳动力需求可归结为用人单位可以提供一定的工资水平下愿意接受劳动的劳动力数量总和,而劳动力供给则归结为劳动者接受一定的工资水平下所能提供的劳动力的价值总和。当劳动力获取的工资水平为劳动力市场需求总量和供给总量相等时的标准,那么则认为此时的劳动力市场达到了供求平衡的状态,相反劳动力供求失衡则是指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资水平偏离供求平衡形成的工资水平,即表现为现有工资水平下的劳动力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不相等的情况。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自动调节机制的作用,这种供求不对等的非均衡状态将逐步消失,是的市场实际价格逐步恢复到均衡工资水平,但由于劳动力市场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成立,以及结构性的不匹配等现实原因造成了某种程度上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的必然性。
........
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理论
所谓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理论,是指特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需求刚好等于劳动力供给。而在这一工资率下实现的就业数量称为“均衡就业量”。如图所示: 上图中 D 和 S 分别为市场劳动力需求曲线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D 和 S 相交所决定的工资率 W0 和就业量 E0 分别为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可该均衡也容易遭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破坏,主要影响因素可分为以下三类: 毕业生作为高等院校向社会输入的产品,他们在就业市场的表现同样遵循着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均衡规律。该规律指出一类商品的供需对等的情况下,劳动力都有一个合理的价格,也同样不会有失业现象的存在。 如图 2.5 所示,当毕业生还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劳动力市场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时劳动力存在数量为 E,其工资水平为 W,此时的劳动力都在工资水平W 的状态下完成了充分就业。可是伴随经济发展,时间推移,刚毕业的毕业生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从而增加了供给量,使得供给曲线从 S1转移到 S2,同时又得力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毕业生需求出现小幅上涨,它们的平衡点则出现在图 2.6 中的 A2点,可是正由于 E 的增加,导致均衡工资从 W1降为 W2,但如果想要达到原有工资水平 W1,那么就只有达到 A0的水平,而能解决的劳动力数量变为 E0,从而无法达到供需平衡,失业人口就出现为 E2-E0。
....
第三章 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 ..... 14
一、调查目的 ....... 14
二、调查方法与工具 ......... 14
三、调查对象 ....... 14
四、调查结果 ....... 15
五、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现存问题 ......... 32
第四章 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供求匹配分析 ........ 33
一、期望匹配分析 ...... 33
二、能力匹配分析 ...... 34
三、匹配分析的结论与讨论 .... 35
第五章 影响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 36
一、微观因素分析 ...... 36
二、中观因素分析 ...... 37
(一)地方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 37
(二)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不够、就业指导体系尚不健全 ....... 38
三、宏观因素分析 ...... 38
第六章 提升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的基本对策
一、微观层面的策略
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面对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压力以及相关岗位需求不足的现状,应重新树立“多元就业”的择业观念,即通过不同模式完成首次就业,无论是自主创业,还是进入用人单位实习等待考核,或是其他降低自身期望的岗位,总而言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不应再将传统意义上去教育单位就业,有编制就业列为最重要的首选,这些单位的岗位已呈现越来越趋于饱和的状态。 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该首先把握自己作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参与社会市场竞争,重新进行社会定位,正确认识自己,从小事做起成为普通劳动者的一员,逐步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积累经验,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更应怀抱着奉献精神,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青春热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比如基层岗位、西部开发或农村改革都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如此一来,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不仅能够完成就业,更能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拥有巨大价值的真正人才。
..........
结 论
地方高师院校的毕业生是高等教育就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关就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较多,以往相关研究常把教育学研究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以地方高师院校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为对象的研究较为有限;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研究生就业问题也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对于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方法,了解到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存在着性别比例不均、就业范围狭窄、就业薪资低、发展前景有限、专业竞争优势不明显、就业压力大等问题。通过对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与用人单位进行供求匹配分析,发现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研究生就业观念滞后、期望值过高、素质不过硬;地方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不够与就业指导体系没有健全;用人单位存在用人歧视和观念制度歧视、政府对地方高师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的政策支持不足、市场整体对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需求不足等。笔者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视角提出了对策,以期提升其他地方高师院校或相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66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66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