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财政分权对我国公共教育供给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07 08:44

1绪论

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増长与经济増长步调不一致。目前,己有很多文献从财权制度角度分析教育支出水平落后的原因,本文总结前人文献得出如下两个主要原因:一方面,地方政府承担了绝大多数地方公共支出的责任,但是1994年国家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较多的财政收入分享给了中央,因而可以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减少,但地方有支出责任的公共支出部分并未减少。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造成了近年来的中央、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事权不平衡的现状。从我国现行制度规范和执行情况来看,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对较小,地方事权和支出相对其财政收入责任较大,形成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呈正金字塔形,财政收入呈倒金字塔形。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官员提拔政策是政绩考核为基础的(即地方政府官员晋升锦标赛制度,我国将GDP增长作为了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GDP的贡献见效快,而在教育、科技、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投入功绩可能要在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才能有所展现。

财政分权对我国公共教育供给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

......


2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财政分权的定义

除了学术性研究文献外,一些热衷于倡导财政分权改革的国际组织也对财政分权进行了定义。例如,世界银行对财政分权的定义为: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将公共职能的权利和责任转移给中间层级政府、地方政府(或准独立的政府组织)以及(或者)私人部分。根据以上对财政分权定义的梳理,本文对财政分权做如下定义:财政分权(FiscalDecentralization)是指为了更好地利用地方政府在信息方面的优势,中央政府将公共职能的权力和责任转移给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债务、税收、支出权力,可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自主制定预算收入与支出,便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财政分权的内涵是,利用地方政府最了解当地居民现实需求的信息优势,给予地方政府有限的财政自主权力,促使地方政府努力提升治理能力,通过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来达到使当地居民权益最大化的目的。

2.2财政分权理论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假定政府是一个以社会总体福利最大化为目的的"仁慈型政府"。但是布坎南(BrennaA1980)的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政府官员是理性的经济人,也存在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寻租的化会主义倾向,会自发地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15]。他主张为防止政府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不断巧取社会经济资源,损害社会福利,须主动限制政府的规模。因此,Qian(1997)等研究为代表的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正式开始考巧政府面临的化励问题,试图阐述政府内部的运行机制。他们认为,財政分权通过一种可置信的制度安排向地方政府提供了一种维持市场化的激励,从而推动地方政府的市场化经济发展以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认为,财政分权体制可以向地方政府提供有效的事前事后激励,保持和促进市场化进程,所以该理论也称为"维持市场的联邦主义"。此外,Qian和Roland(1998)构建模型分析后还发现,分权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利处在于防止软预算约束。

3财政分权对公共教育供给的影响分析...........21

3.1财政分权对公共教育供给影响的理论分析.......21
3.2财政分权对公共教育供给影响的数理分析.......23
4财政分权对公共教育供给影响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34
4.1研究假设.......35
4.2变呈定义.......37
4.3实证分析.......40
5结论与对策建议.......45
5.1基本结论.......45
5.2对策建议.......46

4财政分权对公共教育供给影响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4.1研究假设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汲取能力。分税制改革重新调整了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由分税制前的"收入分权,支出分权"转变成了收入相对支出集权的分配模式。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转变也导致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收支出现失衡的局面,这种失衡迫使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强度上进行取舍。这一现状的程度大小可以用财政汲取能力去衡量,财政汲取能力定义为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比例。财政汲取能力是指政府为提供公方政府共物品从辖区内汲取资源的能力。收入与支出责任相匹配,责任越多,所需财力规模就越大,财政汲取能力是政府职责的保障。因此,更强的财政汲取能力对教育供给及缩小供给的区域间差异有促进的作用。

4.2变量定义

首先要选定面板数据模型的形式。模型形式的设定一旦出现错误,估计结果也会出现偏差,因此模型形式确定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采用的是变截距模型(其斜率相同,截距不同,模型不存在结构上的变化,模型中被忽略的反映个体差异的变量的影响是其个体影响的主要表现形式。)。这里涉及固定效应或是随机效应的选择问题,鉴于我国各省份发展的差异较大,对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或公共服务供给的偏好存在不同,因此需要用固定效应模型来控制这些无法衡量的不同。并且,本文所采用的是省级数据,没有随机抽样的情况发生(随机效应模型常被使用在随机抽样的实证中),因此本文应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为验证以上的判断,本文首先对372组观测数据做估计。然后进行了豪斯曼检验,经检验,检验统计量为9,伴随概率约等于0。因此,统计检验结果拒绝了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不存在系统差异的原假设,即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
.......


5结论与对策建议


5.1基本结论

财政分权程度每提髙1个百分点,生均教育经费就减少约603元。这正是验证了第三章中数
理模型推导得出的结论: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的程度越大,就越是会增加支出中分配给基础设施建设等能提高经济总量指标的投资,而用于教育的支出相应会减少。而财政分权对于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的公共教育供给水平影响均具有负效应,且对中部地区影响最大。本文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经济巧賦较商,区域竞争的手段不止降低税率、兴建基础设施这一种,也可通过提商公共教育供给水平、文化服务来吸引髙端人才的流入,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分权的扭曲性。中部地区既没有东部地区的历史和优势,又没有西部地区的政策优势,竞争的方式比较单一,只有通过大幅度降低税率、扭曲的地方支出结构等方式来吸引资本和人才的流入,由此导致财政支出走向扭曲最为严重。

5.2对策建议

本文的实证研究以及其他文献的研究都发现,在"为増长而竞争"的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官员的行为会受到扭曲性的激励,从而过分看重短期内的经济増长,忽视长期的社会公共福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多任务、多代理人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央政府委托地方政府完成的职责包括经济増长、社会稳定、提供健康医疗、基础教育、环保等公共产品。而当前我国的地方官员锦标赛晋升体制中,仅维的经济发展绩效作为考核标准,这种激励机制和多维的政府目标间存在内在冲突。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后经过多年经济发展,各地经济状况已得到极大提升,特别是近几年,有更多的第二产业将重必转向中西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在诸如公共教育、医疗健康、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供给方面还有许多不足,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下一步政府机构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公共服务的供给,让政府的行为符合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未来应当在地方官员考核体系中强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重要性,提升该指标的权重。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664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664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e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