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的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而这必然要求学生能拥有完善的人格、深厚的专业知识、坚强的心理素质、持之以恒的毅力。而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学校是他们的最重要的学习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学生要拥有各种坚实的品质离不开教师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感染和渗透。教师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无处不在,以其持久的影响力贯穿教与学的方方面面,同样也在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心理。教师高尚的人格给予学生高尚的精神追求;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学习兴趣;教师娴熟的教学管理能力让学生不断自律,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有效的情感沟通让学生内心充实,有认同感,达到心理相容,实现有效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综合素质构成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深深渗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以其持久而又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给予学生思想、行为诸方面影响,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专业的发展是贯穿教师整个教学生涯的。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以其魅力的人格、广阔的知识涵养、精湛的能力、巧妙的情感沟通不断影响学生,不断督促学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以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巨大而持久的。而正因如此,教师更加需要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只有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在信息化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被重视。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囿于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的提高,而且还要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性格、气质和品质;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发掘自身的能动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沟通技巧和能力,实现师生全方位沟通无障碍。专业化的教师是全才教师,是专业教师,是“秀外慧中”的教师。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基于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的现有理论基础和现有的调查研究,深入挖掘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发挥作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并最终形成提高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有效策略,为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做出一点有益的探索。 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探讨非权力影响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深化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最终形成素质教育的最佳效果。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对一线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针对教师人格魅力、专业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感沟通等四个维度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现状进行个案分析,这对于特定区域的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建议,并为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的实证研究提供案例支撑。
........
第二章 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基本概念
一、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涵义
乌申斯基指出:“教育这个人不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就不可能有真正渗入性格的教育。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4]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渗透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并以其特殊的内在力量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是相互关联的,相互渗透的。马克思说:“凡是有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5]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表现,教师以其令人钦佩和信服的良好的行为影响和感染学生,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高效地实现学习目标。这种激励作用是巨大、稳定而持久的。教师非权力影响力源自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厚的专业知识、游刃有余的教育管理能力以及和谐的情感交流等。教师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教师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实现有效教育的基石。
.........
二、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要素
纵观中西方国家学者和研究者的论述及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要素,众学者和研究者的意见比较一致,笔者认为教师非权力影响力构成要素是教师的人格、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教师情感沟通能力。教师的人格主要是指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气质等的总和。人格贯穿教师的整个人生和教学生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内心的精神追求和崇拜的根源所在。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的影响之于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精神影响巨大,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深厚与否,广阔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选择和对理想的追求。 教师的能力素养融合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日渐其涨,游刃有余。教师的能力素养的提高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的情感沟通能力是教师非权力影响力发挥的催化剂,积极有效的情感沟通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提高,塑造良好的教师人格,反之,情感沟通障碍的存在直接导致教师的工作难以进行,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的发挥更无从谈起。教师非权力影响力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第三章 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8
一、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8
(一)研究对象 ........ 8
(二)问卷设计与信度、效度分析 ...... 8
二、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现状调查结果 ........ 9
三、学生对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期望与现状调查 ........ 14
(一)学生整体对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期望与现状调查 ........ 14
(二)不同年级学生对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期望调查 ...... 15
四、不同发展阶段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调查 .... 16
五、师生对教师非权力影响力期望差异比较 .... 17
第四章 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发挥作用中存在的问题 ...... 19
一、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发挥作用中存在的问题 ........ 19
二、原因分析 .......... 21
第五章 进一步发挥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有效策略........ 23
一、提高对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教育作用的认识.... 23
二、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夯实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基础 ........ 23
三、拓展社会实践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 25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制度保障 ...... 26
五、提升学校文化为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的发挥 ...... 26
第五章 进一步发挥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对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教育作用的认识,内化其教育理念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认知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重要内涵和作用,提高对教师权力影响力的认识,并能积极地将其应用到实践中。教师将其内在的品格、才能、情感、知识、形象等综合素质转化到教学实践中。由其而产生的激励、吸引、感染、向心力量更具有自然和长效地影响学生。思想的高度重视和认知是实现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前提条件,所以教师无论在理论学习还是实践操作中都要内化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以其指引自己的教学和学习,从而稳定而又长效地发挥其强劲作用。[25]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认真地学习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相关资料和书籍,真正理解教师非权力的内涵和特点,深化教师非权力的影响,从根本上内化教师非权力影响力,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为以后的实践知识的学习指明方向。 教师要夯实非权力的影响力首先要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铭记教师的职业道德,兢兢业业。作为一名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认真备课上课、认真辅导学生、认真学习;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洁身自爱,廉洁奉公;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在社会化的进程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楷模,教师身体力行的实践中体现出的影响力能感染学生,唤醒学生的内在渴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自我约束力和学习主动性。教师个体的人格魅力在感召学生的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从而也增强了教师的权威。[26]因此,教师要从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真正发挥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强劲作用。
..........
结 论
本研究基于非权力影响力研究提出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问题和构架,探析了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内涵、特征和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对胶南市的小学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进行了调查研究,精确分析数据,从中发现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在发挥作用中存在的问题,进明晰问题存在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提高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有效策略。 本研究呈现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收集关于该问题的丰富的资料,变抽象为具体,为挖掘出现象背后的问题实质做好准备。对问题进行深层分析。该研究中问题分析是本研究最重要部分,在问题分析部分既要努力探究该问题的实质,找出隐含在该问题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又要为研究的顺利进行寻找丰富的理论支撑,使本研究在汲取丰厚的理论营养的基础上茁壮成长。该研究尝试建构针对性的意见建议。针对上面三部分揭示的问题提出相对的解决措施,这部分是最能体现创新的部分,也是前面进行的一系列铺垫的最后目标,广泛的阅读是充实这部分的最好方法。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了教师非权力影响力在发挥作用中存在了诸多问题:教师自身认识不到位,未能深入内化教育理念;教师专业知识素养参差不齐,牵制学生的兴趣发展;能力素养各有不同,实践能力较为被动;情感沟通随意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通过系统研究,认为采取以下策略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能力:提高对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教育作用的认识,内化其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夯实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基础;拓展社会实践能力,实现教学相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制度保证;提升学校文化为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 由于条件的限制,本研究的样本仅在山东省胶南市部分小学教师作了抽样调查,样本覆盖范围不是很广泛,以后可扩大研究范围,使研究绪论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本研究没有进一步探讨教师不同专业、学科的差异,后续研究可以区分不同的专业、学科,对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进行细化研究。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67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67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