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基于多源融合技术的化探数据的处理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13 08:12

基于多源融合技术的化探数据的处理方法研究

摘要:为了能够提高数据处理的效果,深入地研究了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其中的应用。首先,总结了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发展概况;其次,分析了数据融合技术的基本原理;然后,分别讨论了化探数据的种类和特点以及化探数据模型;最后,进行了实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原融合技术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多源融合技术;化探数据;处理


1 化探数据处理方法综述

在我国,化探输出处理起源于60年代初,谢学锦等人利用滑动平均方法对钻孔原生晕资料进行整理,,使矿体周围晕的规律更为清晰。吴承列等人在区域化探资料整理 中也应用了概率统计方法,较合理地划分区域背景和异常。1972-1974年期间,谢学锦等人应用用加权内插的方法将岩体不规则采样点数据变换成规则网格的数据进行成图。1973年,冶金系统为推广多元统计方法在化探中的应用。
我国的化探数据处理在经历60-70年代的普及、推广与实践之后,在进入80年代时已具有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基础。据地矿部物化探局1990年统计,为物化探工作配备的微型计算机已有71台,袖珍式计算机(含PC-500) 131台,中小型计算机8台,高档微型计算机5台。计算机从计算中心(站)、研究所、院校逐步普及到野外队,其应用从数据采集、整理、成图到解释,并且开始构建数据库。地矿部系统初步形成了三级计算机应用体系。
1985年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构建了物化探软件开发中心,为化探研制开发了地区性 的区域化探资料统计、处理、成图自动化系统及相应的数据库、为各省、队独立进行区域化探资料处理与成图起到促进作用。在省局或大队级计算站中,有9个物探队配备了CS-3微型机,19个物探队配备了DUAL-68000高档微机。他们在软件开发中心的统一组织协调下,集中对物化探应用软件进行研制,开发和移植;交流和推广应用程序约200个,其中定型40个,涉及重磁、化探、数学地质、电法、绘图、系统管理、数据库、不同机器间的信息通讯等。在分队级站中,普遍配备了袖珍式PC-1500机,已开发了一批化探方法处 理程序,实现了PC-1500机与IBM-PC/XT(或长城0520机)、DUAL-68000机之间的信 息通讯。这对野外进行数据采集和预处理以及小型计算处理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产生了许多种计算方法。它对区域化探与矿区化探背景与异常的确定提供了良好的统计计算依据,而且其应用的效果也大有改善。
在分类方面,应用了模糊聚类分析、寻根聚类和对应聚类分析。罗吉斯蒂判别分析、多变量场方法、最优分割法,RESMA系统等。这些方法在区分矿与非矿异常和样品的分类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优点。在元素和样品的相关性研究方面,除了仍在应用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对应分析等方法外,还采用自相关结构分析与马尔科夫分析,这两种方法可有助于研究元素 含量的分散和富集规律。在异常评价方面,应用了成矿能量评价法、标准矿化估值法、成矿 可能度预测法、成矿概率指数法、成矿相对指数、综合信息方法、模式识别等评价异常的含矿远景,还应用二维或三维延拓方法评价异常的深部含矿性。这些方法都能够使化探异常评价趋于定量化。
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在勘查地球化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功能,它是以化探采样和样品分析良好的数据质量为前提,而处理结果与图示信息还能够为化探异常评价。构建人机联系的计算机模式识别系统仍然是发展化探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的发展方向。


2 数据融合技术的基本原理(1)基于原始数据的数据融合  
(2)基于特征的数据融合  
(3)基于判别水平的影像融合 

3 化探数据的种类和特点

4 化探数据模型(1)数据分类
(2)数据记录格式

5 实例研究可以为该市金矿成矿预测提供有利的依据。

6 结论

将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应用于化探数据处理中,能够有利于处理海量多源数据,为区域化探背景和异常的确定提供有利的计算依据,提高成矿预测的准确性,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邹宗镰,王润生.桐柏山一大别山地区物化探资料的图像处理和地质构造分析[J],物探与化探, 24(6), 432-447.
[2] 刘福江, 吴信才,孙华山, 等. 遥感与化探数据融合技术在金矿预测中的应用[J], 地质与勘探, 2007, 43(3):74-77.
[3] 熊超, 葛良全, 罗耀耀, 等. 现场XRF数据处理中多重分形方法研究[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3, 35(2): 246-251.
[4] 孙忠军. 矿产勘查中化探异常下限的多重分形计算方法[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7,29(1):54.




本文编号:70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70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0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