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
......
1.诵读的含义、类型和特点
1.1 诵读的含义
什么叫诵读?诵读,顾名思义,应该包含有读和诵的内容,,读是指能够对着文字准确地发声,如朗读;而诵则是一种带有艺术性的读,要求发音清晰、吐字准确、把握好语气情感等,如朗诵、吟诵、背诵等。因此,诵读应是大声读语言文字,把作品的感情语气表达出来的一种方法。诵读是不等于朗读的,朗读只是诵读的低层次;诵读也不是简单的背诵,它还包括我们平时说的倾注了情感的朗诵、吟诵等,也就说朗诵、吟诵是诵读的高层次。朗读、背诵、朗诵、吟诵都只是诵读的一种形式罢了。不过,传统的诵读教学也存在有些不足,老师老是强调学生多读、背诵,教学方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教学方式久而久之就会显得枯燥乏味,这种方式缺少老师必要的指导,缺少老师适当的拓展,缺乏系统有序的训练体系,太相信学生的领悟能力,太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太强调学生个人的直觉和体验,有些自觉性不强、领悟力不强的学生一堂课下来将一无所获。所以我们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要遵循毛泽东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取长补短,从而让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1.2 诵读的类型
诵读的音声性是指诵读时必须发出声音来,没有声音就不能称之为诵读,音声性是诵读主要特点之一。诵读是大声读语言文字,并把作品的感情语气表达出来的一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无论读者对作品内容和情感理解的多么透彻,但最终都还是要通过声音传达出来。有一句话“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诵读必须要有声音,没声音那就不是诵读,诵读一定要大声的发出声音来,发出声音来读是诵读的最起码条件。诵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对原作品文字的再创造行为。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每个人发出声音来的读不是一致的,是可以倾注个人情感的。那种没有个性的诵读,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再创造。诵读需要有个性的,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只是照着他人机械大声读,诵读它必须要有读者独到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它是对文章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3.诵读教学回归的必要性..............15
3.1 诵读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53.2 诵读能培养语感 ...................16
3.3 诵读能提高审美能力 ....................17
4.诵读回归语文教学的关键.........22
4.1 教师素质的培养 ..........22
4.2 采取措施,培养学生诵读习惯 ......................25
5.诵读训练的方法.......................28
5.1 读准其音,读出其声 ..............28
5.2 读清层次,读懂文章.............29
5.3 读揣语义,读出其意 ......................30
5.4 读想情景,读出情感 ......................31
5.5 熟读成诵,回味无穷 .......................32
6.诵读训练的案例举隅
本词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上片通过对孙权、刘裕的赞扬,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英雄的呼唤;下片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南宋将领韩诧胄的告诫,感叹佛狸词,就是对南宋统治者无意收复中原的悲愤,以廉颇自比,实际上是他内心想恢复中原却不得实现的苦闷。这首怀古之作借古讽今,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六、五读,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采用诵读法,只是这种诵读不是机械般反复。根据本文内容和布局的特点,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为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记诵的速度,并给学生的自行领悟创造条件;其次,教师还要讲述一点必要的史实,用来拨疑解惑。这样的指导和讲述应当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占学生练习诵读的时间。在完成诵读任务之后,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布局的道理,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法,将苏辙的同题文章拿来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二者的异同。教学过程:在指导学生学完苏洵的《六国论》后,我又引导学生与苏辙的《六国论》反复比较,比较两文在内容上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拓展课文,更加深了对原来所学内容的印象。
.......
结 语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也是我们身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课题。它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们共同努力,一起去探究。本论文通过对传统历史语文教学的回顾和对三所学校的学生、教师的调查,得出了当前语文教学不重视诵读、不着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处于低效的结论,指出正是由于考试制度、学校、教师、学生等多种因素造成了当前这种现实。针对如此的现实,本论文在文中提出了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一些教学中的实例。只是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对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这一课题还研究不深,还有待以后作更进一步的实际操作和研究,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同仁的指导。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70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70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