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网络时代的涉检舆情危机应对
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以电子布告栏系统、博客、微博、播客、手机群发、交流社区(SNS)等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给网络舆情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它的即时性、速度性和广泛性,给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媒体网络时代,大众开始对信息的传播活动具有主动性,大众的身份也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在各种涉检网络舆情中,公民直接通过网络来对检察工作或检察队伍的事或人产生影响。而我们必须做到即使准确的化解这些网络舆情给涉检机构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媒体网络时代的舆情危机及其实质,然后对舆情危机的成因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一些存在于当前涉检舆情危机应对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涉检机构;舆情
新媒体网络时代的舆情危机,就是指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重大事件,论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是各种政治观点和社会思潮,无论是民众对重要部署、重大决策、突发事件的思想反映,还是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舆论动向,稍有不慎就可能通过网络形成一种舆情热点,或引发 “舆情危机”。而司法舆情危机的实质是公共关系危机,它指的是司法形象、司法公信力出现了危机。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广大群众的话语权得到了解放,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群来获得信息,并且传播信息,其中微博的影响力最大。与其他一般的社交网站相比,微博网络更加开放,微博用户之间并不需要有一定的联系,就可以让别人自由、直接的发布信息,直接选取自己的兴趣点和关心的内容来阅读,并且在第一时间内获取信息。微博和其他新媒体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散布在世界各地,传播着新闻和评论,,见证着事件的发生,以一种旁观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记录着生活中的大小事,宣泄着自己的情绪,诠释着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对涉检机构的网络舆情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三、当前涉检舆情危机应对存在的问题
四、新媒体网络时代涉检舆情危机的原则及应对机制
近年来,新媒体凭借其及时性、简短性以及其轻松的信息传播环境,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代表,它的多元性、利己性、非专业性、非理性、混杂性、复杂性、平民化与平等性、交互强、快速性等等特点造就它的重要地位。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的高速和广泛传播,都会给检察机构造成很大的舆论危机。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涉检机构在舆论危机的处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说观念滞后,方法被动、心存顾虑,谨言慎行、经验匮乏,能力不够、缺乏制度,平台缺失等,都给涉检机构的声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只有做到勇于承担、积极沟通、及时公开信息、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并且做完善涉检机构的组织机制、预警机制、应急和干预机制、分析与研判机制和跟踪与反馈机制,才能够从根源上预防舆论危机对检察机构带来的负面影响。
[1]刘源.网络舆情危机的地方政府应对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刘丽敏.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对策研究[J]. 经济论坛.2011(01)[3]杨琳.网络舆情飙升背后[J].瞭望.2009(27)
[4]杨文.网络舆论与政府的引导调控[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0(02)
[5]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理论界.2010(03)
[6]曹劲松.政府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研究[J].领导科学.2010(15)
[7]毛家武.地方政府和媒体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问题——基于广西玉林市盛业家园事件的个案分析
[J].新闻知识.2011(01)
[8]万颖.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理性反思[J].法制与社会. 2009(23)
[9]马荔.政府与网络舆情之关系的法理研究——以突发事件为视角[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0]王克群.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应对[J].长白学刊.2010(01)
[11]张志恒.网络在群体性事件中的积极作用[J].新闻爱好者.2009(14)
[12] (英)大卫•菲利普斯(DavidPhillips)著,陈刚,袁泉译.网络公关[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13]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Castells)著,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14] Lester M Salamon.The Tools of Governmen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Governanc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02
[15] Sophia Woodman.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Paving the Way to Civil Society?Routledge Contemporary China Series[M].Taylor & Francis.2006
[16] Goldsmith,S,Eggers,W. D.Governing by Network: The New Shape of the Public Sector[M].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4
本文编号:80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80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