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身体观念的审美比较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长期的服饰研究过程中,众多专家学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服饰相关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从服装史、服饰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等不同方面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为从审美角度对服饰进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学者对服装史的研究逐步深入。周锡保教授所著《中国古代服饰史》(1984)和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2005)都较为注重文物考释而轻舆服文献,从宏观发展演变的角度和对历史实证的考察中对通史格局加以了研究;黄能馥、陈娟娟的《中国服饰史》(1995)和周汛、高春明的《中国衣冠服饰大辞书》(1996)中均配有插图千余幅,分类详细,图文并茂,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系统介绍中国历代衣冠服饰文化的专业辞书;张志春的《中国服饰文化》(2001)以点线面体相结合的模式,对中国服饰文化学说的轮廓和细部逐一展开,并综合运用了社会学、文化学、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是一部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专著。以上著作为本文的中国服装史研究和中国服饰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图文素材和理论支撑。此外,还有袁仄的《中国服装史》、《外国服装史》、李当岐的《西洋服装史》、郑婕的《图说中国传统服饰》、包铭新的《中国服饰这棵树》、《西方服饰这棵树》、华梅的《无言倾诉——西方服饰欣赏》等书,都对服装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对具有代表性的时期做出了划分,并在对服装史的长期研究中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看法。这些书籍大多采用了史中有论,史论结合的表述方式,且包含大量相关理论及图片素材,为本文图片样本的采集、鉴别提供了帮助。 西方学者对服装史的研究方面,Payne,Blanche 的 History of Costume:From the Ancient Egyptians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对西方服装史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描绘。Francois Boucher的 20,000 Years of Fashion:The History of Costume and Personal Adornment,Expanded Edition时间跨度大,资料收集丰富,完整再现了西方服装史的发展历程。Phyllis Tortora,Keith Eubank 的 A Survey of Historic Costume 除了对历史风貌进行了合理再现,也加入了作者对当时历史文化与服装间相互影响的评价。普兰温?科斯格拉芙编著的《人类炫耀自我 3500 年:时装生活史》在论述西方服饰文化时,对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的各时期服饰文化审美特征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加以了详细的解释,对本文的审美特征分析有所启示。西方学者在深入介绍西方服装史的同时,引用了大量西方珍贵文物材料,帮助后来的研究者开阔了研究视野,如 Marliyn Stokstad 的 Art History Prentice Hall/Pearson、Meredith Wright 的Everyday Dress of Rural America,1783—1800、Joan Nunn 的 Fashion in Costume 1200~2000、John Peacock 的 The Chronicle of Western Costume 等。
..........
1.2 文献综述
近些年来,国内外服装界从服装史出发对服饰审美进行研究的热情持续增温,诸多学者开始进行更为丰富、细致的讨论。 一些文章专注于对中西方服饰与审美方面进行宏观对比。其中期刊论文有许伟的《中西服饰文化及其思想观念对比》(2015:27-29);硕博论文有兰州大学郭雪松的《中西服饰审美文化溯源与比较》(2009),上海师范大学彭敏的《中国服饰对西方服饰的美学影响》(2008),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展的《中西方衣褶构成形态比较》(2008),天津工业大学张慧坤的《论中西服饰审美精神——气与形式的比较》(2003)。 更多的文章通过在中外服装史上各截取一个朝代进行对比。其中期刊论文有肖潇、林竟路的《论东方非“含蓄”西方非“开放”——以唐朝与拜占庭服饰文化对比为例》(2013:207-208),张琛、田宝华的《服饰形态反映出的盛唐与文艺复兴时期审美文化的异同》(2015:214),王超玲的《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审美观念比较》(2010:88-90),宗静、王美芳、刘连元的《中西合璧之美——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比较》(2007:60-61),孙晔的《中西方两个繁荣时期服饰文化的比较》(2000:15-17),刘旭的《昙花一现与黑暗中的光明——中国唐代与西方中世纪服饰对比研究》(2007:30-33),王冉、胡扬的《中国唐代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对比分析》王瑶的《中国唐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比较》,刘晓萍的《文艺复兴时期与唐朝女装服饰文化比较研究》(2012:70-72),马昀、马大力的《唐朝与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比较研究》(2004:12-15),刘恩汐的《浅析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比较研究》(2015:82-83)。硕博论文有陕西师范大学张超的《中国明代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2013),天津工业大学李晶晶的《中国明代与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比较研究》(2006)。 虽然女装在服饰审美中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专门针对相似历史时期中西方女装审美比较的纵向规律性研究却数量较少,无法突出体现女装审美对于服装审美发展的重要影响。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以时间为线索,对相似时期的中西方女装进行对比,尤其是女装审美比较的规律分析与整理相对较为欠缺,这为丰富女装相关研究提供了方向。鉴于以上情况,笔者经过与导师张慧琴教授反复沟通后,拟以宫廷权贵女装符码为切入点,具体尝试就中西方的身体观念做出审美形态比较并探索相关规律。
.........
第 2 章 中西方不同时期女装基于身体观念的审美形态比较
2.1 先秦时期和古希腊、罗马时期女装审美形态异同
先秦时期虽是中国文明史上的童年期,却是一个充满朝气的重要时期。就服饰而言,商代养蚕丝织技术的进步,西周冕服基本形制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服饰全方位的发展与赵武灵王变服,都为华夏服饰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希腊文明及之后的古罗马文明,同样一直被视为西方文明之源,其在政治、经济、艺术、哲学、科学、宗教等方面都为西方留下了璀璨的遗产,古希腊时期形成的服饰理念对西方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更是延续了千年。 这两个时期虽距今历史较为久远,留存至今的资料也较为稀缺,难以全面准确的加以判断,但通过整体的把握,还是能够掌握部分特点和规律。先秦时期和古希腊、罗马时期分别代表了中西方服饰文明的开端,在此将这两大时期做出对比,以期更好地探寻中西方服饰审美形成的内在根源。从现有的资料可以判断,早在商朝以前,我国就基本形成了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这种形制也在日后成为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先秦时期早期的女装也部分沿用了这种形制,其上衣多为直裾,交领右衽,下裳为裙状,衣裳腰部束以宽带。西周时期冕服制度逐渐完善,周代贵妇着装上衣下裳开始连为一体,其制度以王后所穿“六服”为代表,在形制,纹样,颜色,用途等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深衣开始盛行,深衣一般为交领右衽;有直裾和曲裾之分;袖身庞大而袖口窄小;多在领口、袖口、底边留有宽缘,即“衣作绣,锦作缘”;腰部多束有丝织物制成的宽幅腰带,在腰带上佩带玉饰也风行一时。[6]深衣在先秦时期女装基本形制的表现由图 1 可见。 从表 1 先秦时期宫廷权贵女装所强调的身体部位按序号排序的高低可知,先秦时期宫廷权贵女装所强调的身体部位排序结果为 2、4、3、6、6、1、6、6、5、6。先秦时期宫廷权贵女装所强调的身体部位所占比例超过总数 1/3 的身体部位为腰部、颈部、臂部 3 个部位。 先秦时期宫廷权贵女装对腰部的强调大多通过形形色色的腰带表现出来。腰带的运用早在商代服饰中已开始普及,但楚国服饰才是运用腰带对身体部位加以强调表现最为突出的代表。《韩非子·二柄篇》中有“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的典故,记载了满朝臣子争相节食束腰,迎合楚王审美嗜好的谄媚情形。
........
2.2 秦汉时期审美和拜占庭时期女装审美形态异同
秦汉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巩固与发展,服饰的衍变从秦代的废周礼、破旧制到汉代的重定制、重礼教,完成了儒家思想对冠服制度的掌控,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拜占庭时期同样是欧洲从古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得拜占庭文化在历史上有着丰富多元,引领时尚潮流的深远意义,这一特殊时期也成为西方文化的里程碑[11]。混合了希腊、罗马的古典理念、东方神秘主义和新兴基督教文化的拜占庭服饰,因其高超的纺织技术,创造出了五彩斑斓的服饰文明。秦汉时期和拜占庭时期虽所处的历史年代相差较远,但在各自文化背景下,都可称得上势力较为雄厚的泱泱大国,且这两个时期都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初期,因而对后世的服饰审美影响较为深远。所以这两个时期在各自文化中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历史意义也有相似之处,可进行对比研究。 秦朝由于存在时间短,流传下来的各类历史资料都相对较少,女装的相关研究更是较为欠缺,但根据现有的资料可判断,其延续了战国时期的深衣样式,衣襟盘旋而下的特点非常突出。相对于秦朝的神秘,汉代由于出土文物较多,研究相对丰富。汉代是传统汉族妇女服饰的定型时期,[12]宫廷权贵服饰主要以深衣,尤其是曲裾深衣为主,衣长可及地,下摆成喇叭状,由于衣襟较长,反复缠裹使得衣身较为紧窄,衣领较低,可露出里衣。图3 为叠穿曲裾深衣的汉代贵族妇女形象。
.........
第 3 章 中西方女装基于身体观念的审美形态发展规律 ...... 29
3.1 发展趋势分析 ......... 29
3.1.1 中西方女装审美形态发展趋势 ........ 29
3.1.2 同一性与差异性交替变化 ............ 30
3.2 变化规律归因 ......... 33
3.2.1 强化人际吸引 .... 33
3.2.2 突出社会角色 .... 33
3.2.3 表达象征意义 .... 33
3.2.4 影响文化价值 .... 34
第 4 章 中西方女装审美取向流动化比较 ......... 35
4.1 跨文化比较 ........... 35
4.2 跨时代比较 ........... 37
第 4 章 中西方女装审美取向流动化比较
服装的审美取向流动化,在宏观上呈现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在微观上体现审美趣味的统一性。从空间视角来看,审美取向的流动化作为一种现象,根据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产生变化,反映了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审美差异;从时间视角来看,,审美取向的流动化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不停地流动与发展,反映了不同时间内社会审美意识的变化。 为对中西方女装审美取向流动化进行比较研究,笔者展开了针对中外学习服装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的抽样调查。首先将研究所用中西方每个时期的服装造型进行汇总,筛选出12 张有代表性的宫廷权贵女装穿着者图片(中国 6 张,西方 6 张),将这些图片按来源分为两组——中国组与西方组;然后利用问卷,在中外学习服装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抽取的样本为:中国学生 100 名,西方学生 100 名,共计 200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如实选择是否认同,每组最多可选且只可选一项“是”,最后将有效问卷中的选项按已选人次归类统计,每个选项回答“是”计一人次。共发出问卷2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200 份,有效率 100%。
4.1 跨文化比较
调查中,西方学生选择最多的为唐代女装,共 36 人次,所占比例为 36%;其次为魏晋南北朝女装,共 28 人次,所占比例为 28%,其余占比分布如图 15,排序情况如表 22所示。唐代女装在西方学生中接收度较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唐代以其繁盛、开放、包容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因而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高的影响力,甚至可谓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如今遍布世界各大城市的“唐人街”就是极好的例证。唐代较高的知名度也使得其在西方人的视角下成为中国历史的代表,所以从文化常识的角度,西方学生对于唐代女装具有普遍的好感。其次,唐代仕女图作为艺术史上的珍宝,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较为广泛,这也为让西方熟悉中国古代服饰打开了一扇窗口,先入为主的概念应占一定比例。另一方面,单从审美的角度看,唐代服装色彩艳丽,做工精美,服装形制的开放度较高,对于颈部、肩部、胸部的裸露符合西方一贯的审美,且襦裙与披帛的搭配就算以今天的时尚观念看来也具有极高的时尚度,因而西方学生偏爱唐代女装就不难理解了。 魏晋南北朝女装虽不像唐代女装那样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辨识度,但从现代审美取向的角度来看,其塑造出的婀娜修长的体态与翩飞的裙带营造出了既古典,又淡雅、清丽的女性形象,也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符合。另外,在中国近些年的影视作品,尤其是神话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常以近似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形象的服饰塑造出如嫦娥等仙女的形象,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加,这或许也成为西方人熟悉中国古代服饰的又一途径。
...........
结 论
著名雕刻家罗伯特·斯密森曾说过,“任何作品都带有奔腾流逝着的时间。它既沉浸在亘古洪荒之内,又蕴涵于最为遥远的未来之中。” 不同时期的审美形态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而生成,通过服装形式与身体观念的和谐,具有典型的象征性意义,表现为这一历史时期特有的形态美。借助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宫廷权贵女装为样本,观察女装符码对身体产生的积极或消极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对比分析相同阶段中西方女装审美形态美及其同一性和差异性,可以一个侧面来再次印证中西方女装基于身体观念的审美形态发展规律,有利于更好地探寻服饰审美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中西方女装基于身体观念的审美形态发展规律表现为与人类文明发展相协调的时代性和与其相适应的文化相协调的民族性。形成这一规律是由于女装审美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强化人际吸引、突出社会角色、表达象征意义、影响文化价值等丰富的背景原因。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和跨文化交流的持续深入,审美形态的发展越来越趋向国际化,表现出更强的时代性特征。 服装的审美取向流动化比较,既反映了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审美差异,又反映了不同时间内社会审美意识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加快了世界的发展步伐,缩短了文化之间的距离,文化的交融既带来了发展的增速和崭新的观念,[41]也时刻考验着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华夏五千年的文明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也是民族之本,创造之源。[42]通过对审美取向的积极引导,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树立主流审美价值观,一方面需要不断扩大传播途径,增强世界对中国传统服饰审美魅力的认知,提升其影响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吸收其精华,努力创作,推动兼具新时代特色和优秀传统风貌的新一代中华服饰审美风尚。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0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80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