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南朝士人的服饰风尚

发布时间:2016-08-04 07:51

绪 论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目的:本文之所以选取了南朝士人的服饰风尚作为研究的对象,其目的是通过对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进行图像学分析研究,探讨画像砖中人物服饰的形制及表现,从而揭示出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对南朝士人服饰风尚的影响,以及这种服饰风尚形成的原因。意义:首先从时代性而言,南朝的服饰文化在中国服饰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开创性价值。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一些落拓不羁的行为及那种崇尚自然、任性放达的精神对南朝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可以从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中见出竹林七贤对南朝士人服饰风尚的影响。它们分别是粗头乱服、不事雕琢的简约之风和蓬首裸裎、任诞不羁的自然之风。但同时一些贵游子弟将这种风尚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傅粉施朱、熏衣剃面的妖冶之风和丽服藻饰、奢侈绮靡的轻浮之风。此外,魏晋时代摈弃礼教、放浪洒脱的文化思潮,大大地弱化了“笑不露齿”等管束女子行为的教化礼仪,促进了隋唐时期开放的着装风格。例如唐代女装开始大胆地选用宽松、透明、袒露等样式,低领的衣裙,抹胸半露,高束腰的衣裙,宽松的衣袖,还有裸露的肩背,并在其上加以透明的轻纱,飘渺柔美,充分展现出唐代女性丰腴柔美的线条和如凝脂一般的肌肤。其次,“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作为最直接、最可靠的图像材料,曾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可见其意义深远。一方面,“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六朝绘画史的空白。另一方面,也为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图像材料。目前这类砖印壁画,在江苏境内曾先后出土过三幅,第一幅是 1960 年 4 月在南京市西善桥古墓出土。嗣后,在丹阳县又发掘出两幅:一幅是 1968 年 8 月在胡桥公社吴家村古墓中出土;另一幅是 1968 年 10 月在建山公社金家村古墓出土。以上三幅是相对比较完整的,此外,1965 年冬在丹阳县胡桥仙塘湾南朝大墓中也曾有这类内容的壁画出土,但是画面大部分已残,仅存少数残砖,故未列入其中。本文之所以以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为例研究南朝士人的服饰风尚,是因为经过核实,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大体符合实际,而丹阳胡桥和建山两墓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都有不同程度的错误,例如把人物形象改错了,或者人物的姓名安排错误。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保存的最为完整,画面最为清晰可辨,且较符合实际,因此本文将以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为例,探析“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中的服饰所体现的南朝士人的服饰风尚。这种风尚是在南北文化的交流与渗透中逐渐形成的,既体现了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又折射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化思想风貌。
.........

二、 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已有很多著作,但是专门针对南朝士人服饰的具体研究还很欠缺。此外,本文是以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为例研究南朝士人的服饰风尚,因此还有必要对“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的研究进行梳理。国内比较权威的服装史研究著作有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2011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该书的研究方法和写作体例独辟蹊径,采用以图像为主,并结合文献进行比较探索、综合分析的方法,为后人提供了图文互证的可贵材料。周锡保编著的《中国古代服饰史》(1984年),依时间顺序,上起商周,下至民国,全面地阐述了中国服饰的形成和演变。该书对于研究中国历代服饰的演变和风土民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1993 年)中《南北朝时期我国服制的变化》一文全面介绍了六朝时期新出现的各种服饰,对本文的写作有很大参考价值。这几本服饰史著作,更多的是对每个朝代的服饰进行介绍的服装通史,很少有关于南朝士人服饰的专门研究。此外,这几本著作中也提到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画像砖中的竹林七贤所穿服饰及其他饰物,但是并没有作具体细致的研究,较为零散。除了上述的几本服饰专著之外,在当代服饰史研究中也有很多服装史著可作为本文的参考。例如:由高春明著《中国服饰名物考》(2001 年)一书中提到了关于衫子和巾的基本形制与发展,他的另外两本著作《中国古代服饰风俗》(2002 年)及《中国服饰》(2002 年)均对衫、巾、袴褶、木屐等服饰形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华梅著《中国服装史》(2007 年)中对魏晋南北朝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和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进行了概述。此外,周讯、高春明撰《中国历代服饰大观》(1995 年)及《中国历代妇女妆饰》(1997 年),黄能馥、陈娟娟著《中国服饰史》(2004 年),华梅著《服饰与中国文化》(2000年),缪良云主编《中国衣经》(2000 年)等,均对南朝时期的服饰形制进行了基本的概述和分析,但都较为零星,没有系统归纳和整理。
..........

第一章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综述

第一节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概况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刻壁画,指的是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作为题材,然后在墓砖侧面进行刻印,最后拼砌而成的大幅的人物壁画。目前已经发现的,全部砌建在墓室的两壁,左右对称,因而分为两个半幅。除了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和阮咸七人之外,还将春秋时期的荣启期加入其中。每半幅上面各有四人。所谓砖刻壁画指的就是,将整幅的画面分割成几个到几百个砖面,并且依照一定的顺序拼砌而成的壁画。罗宗真先生将此制作过程设想为,大概是先在整幅的绢上先画好,然后分段刻成木模,并印在砖坯上,最后在每块砖的侧面刻就行次的号码,待砖烧就,依照次序拼对而成。1此种类型的砖刻壁画,曾在江苏境内先后出土过三幅。其中有两座在江苏丹阳,一座在江苏南京,这三幅是相对比较完整的。此外,1965 年 11 月在江苏的丹阳胡桥鹤仙坳山岗中部发现的南朝大墓中也曾出现过这类内容的壁画,但是由于这座墓葬在早年曾经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墓室的东壁大部分已残,仅在上方残存着一小部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壁画,残长为 0.75 米、高 0.4 米,砖侧阴刻着“嵆下行……”等文字编号。2 因画面大部分已经残缺,因此没有列入本文(见图 1、2)。第一幅即 1960 年 4 月由江苏省文物工作队的南京分队,在南京西善桥发掘太崗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于附近基建工程中的一座六朝古墓中发现的,也是最为完整,表达最为准确的一幅(见图 3、4、5、6、7)。
........

第二节 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的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时期是我国社会政治大动荡,思想领域变化较大的历史时期。南京作为六朝的古都以及当时南方的统治中心,是世家豪族以及达官贵戚的云集之地,在东晋之后更是左右着整个汉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社会思想的反应变化非常敏感。在南京地区所发现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正是反映出南朝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发展和变化的轨迹,可与史籍资料相互印证,作为研究南朝士人服饰风尚的一项重要图像资料。自东吴开始,包括东晋以及被称为“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全部以南京为都城,因此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称号。在这段时期,农业、手工业、造纸术、炼钢术以及制作瓷器的技术都得到迅猛的发展,商业的发达使得南京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得到长期繁荣和发展。在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之上,一些北方和南方的士族大家,以及佛教和道教的代表人物聚集在建康(今南京),使它成为了当时全国著名的文明中心,在绘画、书法、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例如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雕塑家戴逵和戴顒父子;画家顾恺之等均在建康留下了不少传世名作。彰显出以南京为中心的江苏的南部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均为画像砖的流行创造了条件。南朝时期,南方的经济发展迅速。西晋末年时,各族人民纷纷起义。中原地区有许多的大族迫于起义的压力而选择南逃,而大批的劳动人民也摆脱了对世家大族的人身依附关系,向南迁移。南迁的劳动人民带着那些中原地区非常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和南方的劳动人民一起开发大江南北,使得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当时由于东晋政权的极度腐败,劳动人民无法继续忍受那样黑暗的统治,因此起义的烈火四处燃烧。东晋黑暗的政治最终在孙恩、徐道复领导下的农民起义的猛烈冲击下,摇摇欲坠,后被刘宋政权所取代。
.......

第二章 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之服饰分析...........32
第一节 衫子的形制及历史渊源......32
第二节 巾子的出现与演变........37
第三节 角髻与披发.....42
第四节 其他饰物....47
第三章 南朝士人的服饰风尚.......57
第一节 乱头粗服、不事雕琢的自然之风....57
第二节 蓬首裸裎、昭形露骸的个性之风....61
第三节 傅粉施朱、熏衣剃面的妖冶之风....67

第三章 南朝士人的服饰风尚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社会非常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在经济上发展迅速、文化艺术上较为繁荣的一个时代。在公元 420 年,刘裕建立了刘宋,南朝自此开始。南朝的历史频繁更迭、疆域狭小,但是却有着鲜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本章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南朝士人的服饰风尚具体表现为哪几种。二、南朝士人的服饰风尚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 乱头粗服、不事雕琢的自然之风

服饰不仅具有保护身体以及美化身体的功能,而且还是显示出人们礼仪观念的社会标志,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最为直观的综合反映。服饰根据个人的喜好、习惯的不同,从而体现出不同的形态,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传统的礼制崩溃、政权交替频繁以及民族大融合的年代,服饰大多表现得千奇百怪、随心所欲。这正如东晋葛洪在《抱朴子·讥惑》中记载的一样:“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袂财制,日月改易,无复以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88由此可见当时服饰的变化。服饰作为社会风尚的表现形式之一,作为士人生活的基本物质需求之一,也是反映士人生活状态的重要内容。南朝士人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的思想活跃、行为放达。在服饰上,不但形成了这个时代独特的服饰风尚,而且也喜欢借助服饰来表达他们独特的人生观念、道德观念以及社会观念。南京西善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为南朝刘宋中后期,其画像砖中的服饰也正是反映出南朝士人的服饰风尚。此画像砖中中八人均着大袖衫,席地而坐。其中嵇康正在抚琴,衫子的袖端捋到了上臂,对襟敞领开怀,腰间系带;阮籍口作吹啸状,敞领开怀穿大袖衫,衫子的袖端捋至肩处,赤足;山涛抱膝而坐,敞胸着大袖衫,衫子的袖端亦捋到了肘部,赤腿。王戎着大袖衫,左手挥舞衫袖,右手执如意,赤腿露臂;向秀袒露胸怀着大袖衫,左肩退衣露臂,右腿露在外面;刘伶敞胸着大袖衫,,衫子的袖端捋到臂肘处,露着腿;阮咸着大袖衫,将衫子的袖端捋至肩处,赤足;荣启期则内穿斜领衬衣,外罩一开领的大袖衫。图像中所绘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生活方式,意在刻画其崇尚虚无且蔑视礼.

南朝士人的服饰风尚

........

结 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约公元 3 世纪初至 6 世纪末。随着东汉政权的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分裂、战争不断。这一时期无论是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都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自秦汉时期发展起来的正统的服饰逐渐趋向弱化,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种富有个性的言行以及服饰。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服饰的发展也同样具有这个时代的特殊烙印。南朝士人的服饰风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显著特征为:一方面人们在服饰上尊崇礼制的色彩不断地淡化,反礼教的叛逆的色彩却日益加强;另一方面人们在穿着方面的物质需求不断地淡化,转而注重人内在的精神需求。这表明南朝士人的服饰风尚打破了传统的礼教束缚,是对个人主义的极大解放,这种思想的变迁在正统主义为导向的封建社会是一个革命性的开始。汉末以来,本源自儒家且颇具法家政治理念的形名学渐渐被士人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注重追求精神自由、个性独立的新精神。南朝士人在此精神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服饰风尚。通过考察南京西善桥出土的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中的服饰形制及渊源,为本文总结南朝时期士人的服饰风尚提供一个有力的例证。本文总结出南朝士人的服饰风尚为以下三种。一种服饰风尚为:乱头粗服、不事雕琢的自然之风。南朝时期士人效仿“竹林七贤”的服饰,对审美的诉求就表现为放弃了物质上的华丽,转而追求内心深处的宁静,并以此获得对你人生的满足与美的享受。这一派的士人试图建立起具有无限可能的理想的人格。放弃对现实生活的声色享受,追求自由解放的自然主义和恬淡无欲的放达的人生境界。因此在服饰上用衫子及巾子表现出一种乱头粗服、不事雕琢的自然风尚。另外一种服饰风尚为:蓬首裸裎、昭形露骸的个性之风。这一派的士人模仿“竹林七贤”中嵇康、阮籍、刘伶等人的服饰,追求放荡不羁、任诞旷达。不在意服饰的穿戴礼节,例如在发式上以披发、丱角髻等来表明其疏放率意、闲云野鹤之志以及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并用箕踞而坐、裸裎等行为表明其率性、不拘礼节的蓬首裸裎、昭形露骸的个性风尚。最后一种服饰风尚为傅粉施朱、熏衣剃面的妖冶之风。这一派的士人对人生的价值进行了新的探索,他们认为人生苦短,应当及时行乐,在生活上追求华丽奢靡、感官形色是对苦短的人身应有的补偿和慰藉。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3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83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8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