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农村普高历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培养--以杭州市文昌高级中学为例

发布时间:2016-08-04 09:48

绪论

追溯 14 年前,由教育部颁布出台在基础教育方面的“课程改革纲要”,标志着我国的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改革在 21 世纪初迈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时代。2011 年,浙江省为进一步推进高中课程的改革,制定和实施了“深化改革方案”。从 01 年改革开始,历经十多年的发展,教育发展越来越凸显出新课改的核心,便是在于关注“人”的发展。更为注重倡导自主、协作、探究的认知方式,更加重视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和学生思维、应用能力、价值观方面的培育。2014年,浙江省出台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方案和学业水平改革方案,也就是说,在当前新高考、新学考的“双新”背景下,对历史的教学不仅重视常规的培养路径,也更加重视非智力因素在此间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从理论角度看,实际教学中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提出,考察学生的教育成就,不能仅局限于智力因素,更多的还要善于发现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是无形的,学生在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过程中,兴趣、动机、情感等都会对他们的学习心理产生重要意义,可以起到维持健康有序的学习心态,调节学习中的焦虑等共通性的学习心理问题等作用。此外,这些因素发挥的作用也有很明显的差别,作用的时间也有差异。从长远的育人角度来看,非智力因素的持久性不仅会作用于中学求学阶段,甚至还会影响他们的终生学习。

.....


第一章 非智力因素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 外促兴趣,“变静为动”

兴趣简单的理解,可以表现为对某事的喜爱和专注的动机,实质是以需要为基础,其中包含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需要。具体表现为,如果人们对某件事物或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全情投入,并且表现为去积极了解、观察分析和从事该项活动,并进一步深入的去探索其奥秘和保持追踪的极高兴致。同时,也可以发现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活动缺乏相应的认知,也就很难对它产生情感,因而也不会对它有兴趣。另一方面,如果你知道的更深刻,有着更强烈的情感,兴趣会表现的更强烈的。在实际教学中,兴趣更多表现于基于精神需要,根据对兴趣的认知,我们可以知道它可以成为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的最表象的动力。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1在历史教学中,兴趣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认识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某一历史现象等,引导他们奋力去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从而会在学习思维活动和情感倾向上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它源起并连接着动机,贯穿着整个学习的行动过程,具体定位和体现在行为的满足上。

二、 内激动机,“油然而生”

事实上,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中,指导引领学生动机方面可以有两条路径:一是从动机起源出发,例如学生可能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不感兴趣,缺乏求知动机,那么教师可以试着从这部分内容中挖掘他们感兴趣的点,可以是与实际生活有关(民主选票),可以是他们想知道的内容(文革时期对民主法制的破坏)等,从而从一个点扩散至一个面,在这种动机的促动下,最终完成教学内容。二是从动机的终点出发,从学习的最终目的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持久积极性。这一点在高三和复习课中表现更为明显。例如可以通过呈现相应的高考真题,让学生明确感知考试的要求,从而从功利层面激发学生求知。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外,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从根源上触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唯有源头活水来”,动机机制的良好运用,才能让学生从自我需求出发,形成主动的探究轨迹。

农村普高历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培养--以杭州市文昌高级中学为例


第二章 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践案例.................12

一、 激发学生的持续性兴趣.................. 12
二、 培育学生的内在动机................... 17
三、 唤醒学生的历史情感.............. 21
四、 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24
五、 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 26
第三章 实践成效................31
一、 学本意识改善了文昌学生的学习风貌................ 31
二、 实现了文昌历史教学质量的突破..................... 31
三、 在我校的历史学科形成可推行的教学观念和模式........ 31
结语.........33

第三章 实践成效


一、 学本意识改善了文昌学生的学习风貌

非智力因素的实践与应用都是基于校本化的具体操作,真正根据文昌的学生量身定做,并在具体操作中不断深化改进。在整个非智力因素的五环作用下,重视学生的个体价值,尊重学生的自我表达,学生的自我认知有了很大的提升。而非智力因素的五个关键环节: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人格的培育,不仅作用于当下,作用于历史学科,更是为学生今后的求知奠定基础。具体到学生风貌上,文昌的学生原有的浓重的自卑感经过一个学期之后有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学生的表现欲和表达能力显著提升。例如,课前 5 分钟的演讲活动,学生在原有仅是单纯读稿的方式,转换为有知识网络、有结构、有重点的进行演讲,对历史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大为增加。


二、 实现了文昌历史教学质量的突破

绕过智力因素而开发非智力因素,为农村普高的历史教学提供了有效借鉴。面对相对基础较薄弱的“学困生”们,通过激发兴趣、提升动机、培育情感、磨练意志、树立人格等手段,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历史学习的持久性也有了有效保证,而更实际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以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为例,2014 年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三个班级(1、2、3 班)的 A、B 率达到了近百分之七十,远超历年 A、B 率百分之四十左右的情况,同时仅有一名学生为 E,基本实现了零 E 率的情况。

.......


结语


1. 不人为割断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传统上,我们通常把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等一般能力定义为智力因素。但也应该看到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无法隔断和割裂的,两者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熟悉、课堂上积极的思考、对学科问题的相关追问、进步明显的成绩、老师的积极反馈等也都会促使他的非智力因素的成长。根据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们的智力水平,也要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如治史的方式、学习的态度、做人的原则等),并有意识的让两者相互促进。2. 应将评价体系与中学教育实际相结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加注重教师的大片段说教与知识点的强行灌输,注重教授书本上的历史概念、事件过程和其它历史知识,结果造成了学生历史意识淡薄,历史思维方法欠缺,学生主体不突出的现象。学生在整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慢慢被削弱了个体意识。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44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844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a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