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多元化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提升国家竞争能力的力量源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将自主创新提升到新的发展高度。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核心地位。伴随着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只有依托国家的自主创新体系,引入新的增长引擎,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道路上实现稳中求进的发展。 在实践战略方针的进程中,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直面市场,更应认识到技术是企业核心能力中最根本的部分,也是决定企业战略的关键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法宝,是促进企业增长壮大的力量源泉[1]。企业将技术知识转化为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工艺、技术的过程,是其技术创新水平的体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决定了其在未来发展中的市场地位。 企业寻求技术创新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技术创新的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在已有的路径选择中,企业较多的从技术多元化的广度或深度两个维度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方式。技术多元化的广度模式,即技术广挖,能够使企业整合异质性的技术知识,拓宽已有的技术领域,分散现有的技术风险[2],但是同时跨领域的异质性资源、跨部门沟通协调会增加融合成本,增加管理的复杂程度和组织的不稳定性[3]。技术多元化的深度模式,即技术深挖,能够节约企业的研发成本,在已有的领域整合同质性的资源,增强产品的技术,提高市场占有率,但是同时新型产品的层出不穷是否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威胁,是企业需要面临并慎重解决的问题。因此,技术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两种方式,只是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基础资源和技术选择,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两种模式,但是要获得技术多元化的多重经济效应还需要企业能够感知外界的环境变化,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有相应的协调整合资源的动态适应能力[4],从而克服企业单一的技术战略的发展模式问题,克服企业技术知识的获取、吸收、转化问题,避免陷入“技术多元化陷阱”。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技术多元化一词来源于 Nelson 的知识多元化理论,在技术基础和多元化表现的关系研究中,Nelson 发现企业绩效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而这恰恰以技术的多元化发展为前提,技术基础领域的扩大有助于企业产品品种的多样性,进而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升[14]。技术多元化的思想一经提出,引起了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界定技术多元化的内涵。从研发经费的投向来看,Kodama 认为企业的研发经费只有投向主营业务产品之外的新产品领域,才可以界定为技术多元化[15]。从产品的知识含量来看,Miller 指出拓展新产品的路径是将新兴的技术知识不断整合,产品中所包含的技术知识范围越广,技术多元化的表现越明显,Miller 强调了技术多元化知识的本质,更加关注技术知识的外部延展性 [16]。从专利的分布领域来看,Breschi等把技术多元化的表现形式界定为企业申请的专利技术跨越不同的技术领域,跨领域的专利研发是企业创造新技术的体现[17]。还有很多学者如 Granstrand 和 Sjolander[18]、Yamada 和 Watanabe[19]用技术能力多样性来表示技术多元化,他们认为技术多元化是融合不同领域的技术能力的多元化,企业的技术活动拥有不同的技术基础,多元化的结果源于内部技术探索和外部技术关系的交互影响。从已有的界定技术多元化内涵的研究中看,学者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技术多元化就是企业在保持和增强自身核心技术能力的前提下,将跨领域的技术知识融合到现有技术领域,不断转化吸收新鲜知识,扩充知识存量和创新活动范围,进而形成技术能力多样性的行为或者状态(Kodama[15],1986;Granstrand[20],1998;Cantwell 等[21],2004)。表 1-1 汇总了技术多元化内涵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资源基础理论
早期的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 RBV)是由 Wernerfelt 提出的,他认为资源是指企业所掌控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企业以资源集合体的形式存在,而管理者的作用是寻找、整合、吸收关键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配置,使其形成利润来源[64]。企业资源的存在形式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企业能力。有形资产包括企业拥有的有实物形态的原材料、生产设施、房屋、土地等资产,也包括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资产,包括债权、对外投资等。无形资产包括专利、商标、企业声誉、企业文化、专有技术等。企业能力是指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将各种资源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的能力。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凭借拥有的有价性资源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有价性资源存在异质性和非流动性的特点,是企业形成竞争力的重要来源,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有价值的资源,是指能抓住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机会和应对外界环境威胁的资源,没有价值的资源,无法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供源泉和动力。然而,资源也有两面性,利用得好,为企业竞争创造优势,利用不当,则会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要不断开发利用新的有价值的资源,并在拥有资源时,最大化其利用效能。(2)稀缺的资源,如果某些具有价值的资源被大多数的企业所拥有,则企业开发利用这项资源就无法挖掘其异质性的作用,也不能成为保持竞争优势或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3)无法仿制,企业拥有某种资源而具有竞争优势,若资源不易被模仿则能够有效的限制竞争。企业资源无法仿制或者仿制成本很高,往往是因为资源存在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或者资源具有社会复杂性。(4)不可取代性,稀缺的资源都会存在着不可取代性,市场上很难发现资源的替代产品,则拥有一项资源,就拥有了一种不被人超越或复制的可能性。
........
2.2 动态能力理论
资源基础理论关注的方向是“企业是什么”以及“企业如何能够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单纯的资源观无法使企业在动荡的环境下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需要拥有感知外部机会的能力以及内部整合能力,才能应对竞争环境的动态变化。因此,动态能力理论是资源基础理论的延伸,是对资源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完善。动态能力是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所拥有的环境洞察能力和整合、吸收以及配置资源的能力,是改变企业组织管理惯例的能力。Prahalad 和 Hamel(1990)在研究中指出,企业通过整合生产经营过程以及创造技术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自身的核心能力[66]。核心能力是“经营过程中关于协调生产技能并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积累”,是“服务于组织工作并创造价值的能力”,是“跨层次的协调组织职能的能力”。 从整合观、惯例观和知识观,学者对动态能力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Teece&Pisano 首次提出动态能力的概念,并指出流程、位势、路径是影响动态能力的三个要素,但是这一概念只关注企业需要做的内容,而忽视了需要做的原因[47]。Teece 等学者进一步对动态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完善了原有的研究内容,从动态能力本质出发重新划分了动态能力的维度,将动态能力细化为感知机会的能力、抓住机会的能力和组织变革能力[51]。Eisenhardt(2000)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一个过程,是企业为了迎合环境变化而整合、配置、获得或让渡资源的过程,并且他发现动态能力和环境存在某种关联,,环境变化慢,企业动态能力往往更依赖常规惯例。环境变化快,企业的动态能力更多的依赖直觉和经验,动态能力的演化也依赖于环境的动态性[54]。
...........
3 理论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提出.......... 23
3.1 相关概念与维度的划分..... 23
3.1.1 技术多元化.........23
3.1.2 企业创新绩效.....23
3.1.3 动态能力......23
3.2 动态能力对技术多元化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24
3.3 本章小结..........30
4 变量测度与数据获取......33
4.1 变量测度说明........ 33
4.2 样本的选择和数据的来源........ 37
4.3 本章小结..........37
5 实证分析与结果........39
5.1 实证模型构建........ 39
5.2 描述性分析..... 40
5.3 相关性分析..... 43
5.4 研究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与假设验证........44
5.5 实证研究结果汇总.......50
5.6 对策与建议..... 50
5.7 本章小结..........52
5 实证分析与结果
5.1 实证模型构建
根据上文对技术多元化的广度、深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分析,以及对动态能力分别作用于二者关系的影响分析,形成了清晰的概念模型。为此,提出四个假设,并相应建立以下模型,根据搜集的数据,形成指标分析,验证假设的合理性。从技术多元化的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出发,验证其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在模型(3)与模型(4)的方程中,P、DIV1、DIV2、SIZE、ALR、AGE所代表的变量与前两个模型一致,D1代表企业的竞争优势(外部适应能力),D2代表研发支出比例(协调整合能力),D3代表本科以上员工比例(学习吸收能力),D4代表资产报酬率(重构资源能力)。在对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进行分析时,考虑到动态能力的外部适应能力和内部整合能力的联动性,运用综合能力D来衡量。DIVx D1代表技术多元化的广度或深度与外部适应能力的乘积,DIVx D2代表技术多元化的广度或深度与协调整合能力的乘积,DIVx D3代表技术多元化的广度或深度与学习吸收能力的乘积,DIVx D4代表技术多元化的广度或深度与重构能力的乘积,DIVx D代表技术多元化的广度或深度与综合动态能力的乘积。模型(3)包括模型(3-1)和模型(3-2)两个分模型,模型(3-1)表示只将动态能力带入到回归模型中,模型(3-2)表示将动态能力以及交互项同时带入到模型中。模型(4)包括模型(4-1)和模型(4-2)两个分模型,同理。
..........
结论
本研究主要探讨技术多元化战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以及动态能力是否具有调节作用,在了解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多元化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的前提下,结合相关的理论基础,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研究技术多元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并引入动态能力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动态能力是否对技术多元化的双维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了四个假设,选用2010-2014 年 175 家创业板上市的属于制造业行业的企业数据,采用 SPSS 对相关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最终明确了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合理。
(1)广度技术多元化对企业的创新绩效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很多企业仍存在着知识包容性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多元化水平较低、市场局限程度较高等问题。广度技术多元化战略通过吸收整合异质性的资源,拓宽已有的技术路径,能为企业提供多领域的技术基础,增加技术基础之间存在互补性的可能,并降低企业形成技术锁定效应的风险,增强技术战略的灵活性和柔性,增加交叉创新的可能性,降低研发的内在风险。因此,面对日趋复杂的产品供销链和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偏好,企业应尽可能建立较完备的知识储备系统,拓展更大范围的技术路径,识别并抓住不断产生的市场机会,形成具有差异化的技术或产品,增加产品的独创性,提高技术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
(2)深度技术多元化对企业的创新绩效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从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就很多大型企业而言,仍存在大而不强的发展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窘境,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核心技术并没有形成强大的市场垄断性,企业的核心技术领域范围较窄,知识的搜集整理和转化力度不够。企业坐拥某项技术,往往忽视了它在此项技术领域的精进发展,而围绕核心技术进行优化升级又是企业技术创新中最高效、便捷的方法。深度技术多元化战略通过对核心领域进行深入挖掘,吸收相同的知识和原理,遵循惯有的路径和方式进行探索,降低一定的人力成本和研发成本,并且在核心领域表现出很强的独创能力,容易形成成熟的“知识-技术-产品”循环系统,产生较高的学习效应和累积效应,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4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84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