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云南花灯舞蹈区域性文化特征及教学教材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04 09:53

导论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等部门,高度重视以滇剧、花灯为代表的云南地方戏剧的保护和发展。为了与时俱进,切实推动花灯艺术的弘扬和发展,自 2010 年起分别在楚雄州姚安县、大理州弥渡县、曲靖宣威市,举办过三次“云南花灯艺术周”,并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和研讨会。笔者有幸参与了“2014 年云南花灯艺术周”,目睹了来自各地州标新立异的云南花灯和各地各派别有所长的花灯舞蹈,汇聚于此争相突显自身地位及价值的繁景,从而引发了笔者对本文的些许思索。在了解到不同地区、流派的花灯舞蹈,均有其独特的律动和韵味之后,笔者才决定以云南花灯舞蹈区域性文化特征为题对花灯舞蹈做深入的探究。 此外,学院派“云南花灯”之称的云南花灯舞蹈教材,是在云南花灯舞蹈整体认识下的舞蹈化提炼,基以统一、规范的训练性为价值取向,而编创的运用于教学的民间舞蹈组合。虽是由民间传统花灯舞蹈形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科学化总结,却缺少了花灯舞蹈在云南各地域、各民族间,以云南花灯艺术为本体的个性文化差异。一言以蔽之,云南花灯受所在地域、民族的影响,产生的极赋魅力的区域性特征,在云南花灯舞蹈教学教材中的却未得以重用。况且,当下花灯舞蹈日趋民族化、地域化、多样化的现状,必然对学院派“云南花灯”脱离本体而舞蹈化的体系训练,提出些许质疑。

云南花灯舞蹈区域性文化特征及教学教材应用研究

.......


一、 云南花灯舞蹈文化的区域性解读


(一)云南花灯舞蹈的源流

花灯在云南的兴起与流传,大部分文献记录是从明清时期起始为依据。明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而实施的移民田政策,使得大量的汉族人口移居云南,“社火”、“秧歌”、“茶灯”等习俗随之而来并开始兴盛,自此记载花灯的诗词文献史料也多了起来。据南明隆武《重修邓川州志》记载:“洪武礼制曰:凡乡村一百家公立一坛,以祀五土、五谷之神。立春后五戌日为春社,祭五土;立秋后五戌日为秋社,祭五谷。”①记述了明末云南邓川一带的土地祭祀。此外,还有“各立灯彩,昼游夜饮,以社侈相夸竞”②的相关元宵灯会活动情节。至今,从灯节仪礼、祭祀仪式、载歌载舞等民俗遗迹中,依旧可以看出社祭那种神秘凝聚力的古朴之风。明末清初,民间的花灯活动逐步与云南本地文化相融合,而形成了云南花灯的雏形,其中的歌舞部分就成为花灯舞蹈的重要来源。清末时期,云南花灯活动日愈普及,据《呈贡县志》载:“每岁春正月,各村迎清后稷田设坊致祭,演龙灯、花灯、鼓吹笙箫,弦歌遍野”,花灯从民众活动开始向艺术表演过渡。

(二)云南花灯舞蹈的区域分布及其民族性文化特征

云南花灯舞蹈的流布几乎遍及各地,所达之地既是汉族民间文化的传播地,又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根植地。根据云南各地域花灯流派的特点,可将云南花灯舞蹈的流布大致划分为:滇中区、滇西区、滇南区、滇东北区。各区域流传的花灯舞蹈,除了基本风格一致外,受其区域文化的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突显出相似的文化特征而形成各自的区域文化。于此,笔者选择了在历史相同情况的当代语境中,以“云南花灯艺术周”为分析对象,解读各区域文化中,云南花灯舞蹈的外显动态及与其相互依存的文化特征。通过花灯舞蹈所处的不同地区、流派的区域文化概况,对各区域文化中的花灯舞蹈进行比较分析。 近年来,花灯界为更好的发展花灯艺术而举办的云南花灯艺术周,将散落于各地的花灯舞蹈汇于一处。这种对花灯艺术的集中体现,一方面,为推广和普及云南花灯具有重要指向和意义;另一方面,承接了传统花灯与现代花灯的过渡。舞台上的花灯受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影响较大,其传统花灯的原生形态在舞台上已然不复存在,大多是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而经过改编的花灯节目,但“云南花灯艺术周”作为立足各地花灯地方特色的汇聚呈现,也是相当值得品鉴的。从不同区域文化的云南花灯中,可以看出各地花灯舞蹈的文化特征及发展动向。

二、  滇西区弥渡花灯舞蹈文化特征分析 ................ 17 

(一)滇西区花灯舞蹈概述 .............. 17 
(二)滇西区弥渡花灯舞蹈文化的呈现方式 ............ 18 
(三)滇西区弥渡花灯舞蹈的区域性文化特征分析 ........... 23 
三、  云南花灯舞蹈区域性文化特征在教学教材中的思考与实践 ............ 30 
(一)云南花灯舞蹈教学教材的发展现状 .............. 30 
(二)云南花灯舞蹈区域性文化特征在教学教材中的构建理念 ............. 31 
(三)云南花灯舞蹈区域性文化特征在教学教材中的思路取向 ............ 34 
(四)云南花灯舞蹈区域性文化特征在教学教材中的实践研究 ............... 36 
结  语 ....... 41 

三、  云南花灯舞蹈区域性文化特征在教学教材中的思考与实践 


(一)云南花灯舞蹈教学教材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重新振兴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解决戏曲演员缺失的局面,云南省于 1956 年建立了艺文干部学校花灯班。办学起,聘请了云南省花灯团的一批花灯艺人作为教师,将个人舞台经验与教学相结合,以花灯班为基础,以团代班的形式,为下一步花灯人培养打下基础。时至 1961 年,学校因以地方戏曲为主,而更名为云南省戏曲学校花灯科。在此期间,注重课堂专业学习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方式,从口传心授的经验式教学,逐步向以基本教材为主的大纲式教学过渡,纵使教学质量也得以有所稳定和提高。然,一朝文革期间,学校迫于“批、斗、改”的革命斗争,而停止办学长达七年之久,十年来创立的教学基地也几近濒临毁灭。直到 1972 年,将原戏校和干校合并复校后,定名为云南省文艺学校并重组花灯科,花灯艺术教学才得到恢复。自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艺春天起,花灯的教学教材,才逐步走在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道路上。


(二)云南花灯舞蹈区域性文化特征在教学教材中的构建理念

众所周知,云南花灯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崴”。一直以来就有生态环境造就云南花灯舞蹈动态—“崴”的说法,云南花灯最初流传于云南农村,而云南农村多为崎岖不平的山路,在这样的山路上行走,必然崴来崴去,人们将这些生活动作不断加以美化,就形成了崴花灯。崴是云南花灯舞蹈的基本动态,随着花灯剧目的不断推陈出新,应人物剧情和时代情感的需要,云南花灯的舞蹈动态“崴”被放大和发展为“正崴”、“反崴”等动律形态。但总的看来,花灯舞蹈的共性依旧是脚、膝、胯、腰肋等显要部位,或左右或上下的人体矢状轴平面的崴动。花灯舞蹈中无论是“小崴”、“正崴”,或是“反崴”,哪种的崴动形态,都是在云南花灯共性崴动态基础之上的区域性发展。云南花灯的基本特征“崴”存在于花灯舞蹈之中,成为民间对云南花灯“无崴不成灯”的首肯,也是对云南花灯舞蹈艺术共性特征的最佳诠释。

.........


结  语


通览全篇,从云南花灯区域性舞蹈文化特征分析中可以看出,传统花灯舞蹈未必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受不同区域的多元文化影响,构成了云南花灯舞蹈的区域性异同。花灯舞蹈区域性的个性特征,是基于传统花灯舞蹈文化之根的基础上发展的,是花灯艺术本体时代积淀下的文化自觉。然而,这种区域性舞蹈文化特征在当下的发展中却存在一些困难。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得知,传承传统花灯最大的难处是中青年外出务工,年轻一代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花灯文化,即便是政府做出了诸如提名“花灯世家”、“花灯文化进校园”等保护措施,极力宣扬和发展花灯文化,但真正融入花灯文化,,感受花灯舞蹈本真魅力的接灯人还是在递减、断代。传统花灯舞蹈的根源文化正不幸地一点点被削弱。很难想象,缺失民间灵气的传统花灯舞蹈,如若丢失了花灯舞蹈根文化的区域性,在今后的发展中犹如空中楼阁,如何再有新的建树?因此,云南花灯的发展还是要靠根源文化,让每个花灯人从自己引以为傲的花灯文化中做起,以此来激活民间花灯舞蹈的生机。最后,本文的重点还是在于将云南花灯区域性舞蹈文化特征的共性和个性,应用在教学教材中的实际价值。笔者遵从本研究方向以云南民族民间舞的教育与实践为出发点考虑,从舞蹈的角度侧重于培养花灯人才,花灯舞蹈文化的复杂性是由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的,在学习民间舞的时候培养学生对民间舞蹈的辨析思维。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44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844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5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