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对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内部控制思想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主管会计的部门下面分设四个不同的岗位,形成相互牵制,即今天所说的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无独有偶,在古代埃及的财物出入管理制度和罗马帝国时期的双人记账制度中,也都找到了内部控制的踪影。进入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整个社会以及企业内部分工更加明确,内部控制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很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资产的安全、管理和生产的效率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处处都离不开良好的内部控制。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因内部控制原因而爆发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国外的“安然”、“世通”以及国内的“郑百文”、“银广夏”等一系列骇人听闻的事件,严重的欺骗了社会公众对他们的信任,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尽管这些事件的发生有着不完全相同背景,原因错综复杂,但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其中共同的原因。 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企业收入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甚至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如何控制企业的费用支出已经成为每个企业所必需面对的问题,那么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讲,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否会影响企业的费用支出,以及缺陷得到整改后又会对企业的费用支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过去的文献中很难找到答案。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费用支出等概念属于管理会计的领域,管理会计研究与财务会计研究相比,数据更不易获取,同时研究方法也不够成熟,因此管理会计领域的相关经验研究与财务会计领域相比要少得多。然而,费用粘性的发现,为解决这个问题开辟了新的视角,因此,本文尝试从费用粘性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
1.2 研究内容
本文以强制披露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为研究对象,在梳理相关文献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分析,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对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是否会产生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并结合后续年限对缺陷的整改,从动态跨期的视角考察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如何对费用粘性产生影响,为企业内部控制影响费用支出提供证据,为推动企业积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动力。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章的内容: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即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的控制费用已成为企业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还包括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用到的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通过梳理文献,总结了前人在界定内部控制缺陷上所使用的方法,并从四个方面梳理了内部控制缺陷的经济后果方面的文献,发现前人在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并结合本文内容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第三章是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这一部分主要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从控制论、效率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三个方面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对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对费用粘性的影响机制作了相关分析,并提出本文的假设; 第四章是实证研究,介绍了以前研究费用粘性所使用的模型,以及在添加了解释变量对模型所做出的变动,并解释模型的结果所代表的含义;描述性统计了深圳主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的执行情况;通过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检验有关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对费用粘性影响,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得出了相关结论; 第五章是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总结了本文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以及一些发现,指出内部控制缺陷确实会对费用粘性产生影响,并且缺陷的整改会对原来的影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内部控制规范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
2 文献综述
2.1 内部控制缺陷的界定
内部控制缺陷有些类似物理中的反物质,因为正是内部控制的不存在或者不完整,所以才会出现内部控制缺陷。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中包含这样一句话,“通过强化措施能够带来目标实现更大可能性的机会”,同样在2008年五部委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也是以否定的方式对内部控制缺陷下的定义,内部控制缺陷是一种“不能有效防范错误与舞弊”的情形。由此可见,对内部控制缺陷下定义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国内外的相关机构除了定义内部控制缺陷以外,还对内部控制缺陷种类进行了划分。萨班斯法案第302条款规定,公司的CEO和CFO负责建立和维护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保证相关重大信息能够完整披露。与此相比,第404条款的要求更为严格,它要求企业评价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并定期披露,特别强调的是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必须披露。重大缺陷是内部控制缺陷按照影响程度所划分的种类当中的一个层次,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这种划分方式出自PCAOB审计准则第2号文件,其中,重大缺陷是严重性程度最大的一种缺陷,其危害和影响的广泛性也最大,其他两种按照危害的程度以及影响的范围,由大到小依次是: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重大缺陷是指能够造成公司的年度或者中期财务报告发生重大错报的几率大于“极小可能”的内部控制缺陷。这样的定义使得重大缺陷的范围过大,“极小可能”这个度也不容易把握,在执行中会发生过高的审计成本,2005年美国的多家上市公司对此发出了抗议,如苹果、美国保险业协会、高级财务会计人员协会纷纷向美国证监会提出了他们的建议,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修改,甚至表示应当废除第404条款,,对这些反馈进行了分析以后,2007年,PCAOB发布了审计准则第5号文件,作为第2号文件的修订版,以弥补其中的不足。在第五号文件中,重大缺陷的衡量由原来的“极小可能”更换为“合理可能”。
.........
2.2 内部控制缺陷的经济后果
Chan[5](2007)发现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实质性缺陷,盈余管理行为也会同时出现,投资回报率往往也相对较低。Ashbaugh-Skaife,Collins 和 Kinney[6](2008)研究结果也表明了内部控制缺陷会降低企业的盈余质量,进一步研究后发现,无论异常应计利润额的符号是正或是负,缺陷组与控制组相比都更大,基于管理层正向盈余操纵的假说,得出了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企业应计质量较低源自于管理层无意识的错报的结论。Daniel Cohen[7]等(2008)研究了颁布萨班斯法案对美国上市公司的影响,他们认为该法案的一些条款过于严苛,可能会影响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的灵活性,因此多数的企业在法案颁布前后会产生由应计盈余管理到真实盈余管理的转变。M.Dale Stoe[8](2009)实证检验了 161 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美国上市公司,结果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会降低会计盈余,并且会计盈余与市场价值之间的相关性会因为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存在而减弱。 国内有关内部控制缺陷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文献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对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这一问题上也存在一些分歧。张国清[9](2008)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所选取的衡量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多达 7 种,得出的结论是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不一定带来高质量的盈余。张龙平等[10](2010)在研究中将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程度作为衡量企业盈余质量的指标,并认为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企业的盈余质量要高于未被审计的企业。方红星和金玉娜[11](2011)正反两面论证了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相互支撑和相互验证的关系,他们认为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够降低或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叶建芳等[12](2012)从动态跨期的视角检验了内部控制缺陷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缺陷会导致更高的盈余管理程度,但是内部控制缺陷在得到整改以后,盈余管理程度会有所降低。范经华等[71](2013)研究发现高水平的内部控制不是对所有的盈余管理行为发挥作用,但是可以通过帮助审计师发挥其行业专长,使这一问题能有所改善。刘行建[72](2014)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防止企业随意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内部控制有效与否会对管理层选择怎样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产生影响。
.........
3 理论基础与假设提出 ............ 15
3.1 理论基础 ........ 15
3.1.1 控制论 ...... 15
3.1.2 效率论 ...... 16
3.1.3 委托代理理论 .......... 17
3.2 产生费用粘性的原因分析 .... 18
3.3 研究假设 ........ 18
4 实证研究 ............ 20
4.1 研究设计 ........ 20
4.2 描述性统计 ...... 22
4.2.1 深圳主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描述 .......... 22
4.2.2 其他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25
4.3 相关性检验与费用粘性存在性检验 ...... 26
4.3.1 相关性检验 ............ 26
4.3.2 费用粘性存在性检验 .... 26
4.4 多元回归分析 .... 27
4.4.1 内部控制缺陷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分析 .......... 27
4.4.2 内部控制缺陷整改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分析 ...... 28
4.4.3 稳健性检验 ............ 29
5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33
5.1 研究结论 ........ 33
5.2 对策建议 ........ 33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34
4 实证研究
本章将根据理论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主要包括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等内容。
4.1 研究设计
通过模型可以检验样本中是否存在费用粘性,Change 模型是检验费用粘经常用到的一种模型,本文也将继续沿用这一模型。模型如下:与上年相比,营业收入下降的时候这个值取 0,否则取 1。本文还选取了一些变量作为控制变量。Anderson 等[1](2003)在研究中发现,企业的销售收入连续两年出现下降情况的时候,管理者会调整对未来业务增长的预期,费用粘性会因此而得到抑制,因此本文选取了连续两年收入下降(S_DEC)作为控制变量。另外,企业经营过程中,生产能力短期内是固定不变的,业务量发生变化的时候会因此而出现一些调整成本,这也促使了费用粘性的发生,因此本文参照以往文献的做法,将总资产与营业收入的比值(AS)添加到控制变量中。 本文以 2008-2014 年(均为年末数据)深圳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共 3219 个样本,在剔除了财务数据缺失的 137 个样本以及收入变动小于 0.2 的 31 个样本和收入变动大于 5 的 56 个样本后,最终样本个数是 2995 个。
...........
结论
本文通过观察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 2008-2014 年的数据,围绕内部控制缺陷这一核心,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统计和检验,最终有如下结论和一些发现:
(1)与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相比,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费用粘性会更大。这一结论证实了内部控制缺陷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发现了内部控制缺陷的又一个经济后果。
(2)内部控制缺陷得到整改后,虽然对费用粘性的影响不会完全消除,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费用粘性起到抑制作用。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所表示的内部控制缺陷在得到整改后,对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更显著,说明由第三方对内部控制所作出的评价更为公正,更能准确的反映企业的内部控制。
(3)在搜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所披露的信息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信息披露的内容太少,用语近乎官话,信息披露流于形式。我国上市公司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着应付差事的感觉。大部分企业用语近乎外交辞令,缺少详尽的描述和分析。比如风神股份 2013 年披露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中,关于缺陷整改的描述“公司在审计机构的指导下,对相应的流程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并实施”,外部人士很难根据这一句话了解缺陷到底进行了怎样的整改,以及整改到了什么样的进度。另外,对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比例来看,这个比例与我国当前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显然还不太相符,由此可见,多数的公司还是存在着报喜不报忧的心理。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61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86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