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根据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依据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关系的实质,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古”、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今”的“古为今用”的关系。这种融合既在相对独立的文化传承创新逻辑中得以体现,又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教训中得以体现。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和安身立命的精神归宿,蕴藏着治国理政的丰富智慧和为人处世的独特价值。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二者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根本依据。一、逻辑上割不断的根脉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化作为精神层面的存在,以物质层面的存在为基础。一定形态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这就是文化存在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一方面,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地理要素、经济条件和政治环境,不同地理要素、经济条件和政治环境下孕育的文化各不相同;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体现出独特的滞后特点、隐性作用和持久影响,对于经济建设、政治行为和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环境方面来说,得益于中华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在地理环境方面,中国有三大特点:一是相对封闭,二是西高东低,三是季风气候显著。这种地理环境形成了历史上东南和中原以农耕为主、而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生产景观,呈现出各民族内聚和多元文化类型融合的趋势和格局,培养了中华民族对乡土的眷恋和对祖国的深切情怀。在经济形态方面,古代中国属于农耕型为主的经济模式。相较游牧型和商业型经济形式而言,农耕型经济形式可以自给自足,孕育出较为平和文化特性。中国文化中的务实精神、中庸之道、尚农重农思想、集权主义与民本主义共存、安天乐土的生活情趣等,都与这种农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在社会结构方面,从先秦开始一直到明清以来,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处于等级社会,尽管社会形态不断进化,但长期沿袭未变的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结构”。这种社会结构是社会经济、血缘关系、地缘要素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形成了安土重迁及服从权威的国民心理和垂直型的社会结构,给中国文化留下了极为鲜明的烙印。
......................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视角下的传统文化资源
从目标任务来看,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才、做成什么事业、营造什么氛围、追求什么境界的问题。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境界、社会理想、和合氛围和义利追求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为我们提供极大启示。
一、人格境界
“读书志在圣贤”。圣人和君子是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的理想人格,而两者对比而言后者要远低于前者,圣人人格是最理想的人格典范并且是人格类型中的最高境界。圣人乃生而知之,作为整个中华文明的始创者,是不需要被教化而天生使然的。然而君子并非生而知之,乃是学来的,是平常人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奋斗就能达到的。孔子的门下视孔子为“圣人”,孔子自身并不这么认为:“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孔子非但不敢自称为圣人,即便是尧舜这种被人称颂成如天一样伟大,他觉得其也没有成圣人之境界,《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尧舜其犹病诸!”尧舜都还不能被称为圣人,平常人当然是更没办法企及的了。所以,在实际当中并没有圣人存在。“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雍也》)。
君子人格是孔子所倡导的能承担历史使命的理想人格模式,孔子将君子定义为有道德情操的人,所以后人用“君子”来表达道德高尚的人。《孔子家语·五仪解》里面就对孔子的观点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解释:“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及者,此则君子也。”孔子之所以将君子作为他的人格标准中的较高境界,是因为君子人格有着最严格的标准和最深厚的内涵,具体来讲,即把“道”当成目标、把“仁”作为其内在品质、把“义”当成基本原则、以“礼”为规范外在的标准,从而得出了某种典范式的人格统一体。孔子的观点是,一个人是否能集仁德为一身,主要在于这个人能否刻意努力地修养他的仁德,而君子人格的养成,一定要先注重并决心去培养自己,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设定在修养自己能有良好的道德上来,“先有其心,然后才能有其行”。
.......................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历程
第一节认识国情:革命道路探索时期融合的萌芽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进行着激烈的碰撞与互动;另一方面,在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历程中,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对传统文化基本上采取批判的态度。期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国情,运用传统文化,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萌芽阶段。
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她所沉淀的文化源远流长,从未间断;她所凝聚的精神在每一代中国人血液中奔流不息,受人敬仰。而马克思主义文化发轫于德国、发展于俄国,是彻彻底底的外国思想和文化。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条件。随着传播的深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固守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相遇,势必会引起猛烈的碰撞,从而对我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命运的转折点。
中国近代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史,为了能成功的解决反帝反封建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中国的不同阶级都曾提出过不同的理论并进行过与之配套的实践,例如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洋务运动、以农民阶级为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辛亥革命等。但是因为不论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具有其特定的阶级局限性,既没有先进的指导理论作支撑,又没有强大的勇气进行一场彻彻底底的革命,面对势力异常强大的反动派,失败是必然的。正是因为他们的局限性和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导致近代中国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此,仁人志士们被迫寻找新的思想武器。
一九一七年,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胜利的曙光,照亮了整个世界,也为中国革命道路前进的方向指明道路。受十月革命的启发,中国共产主义的革命先驱者李大钊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一系列的文章,文章揭示了十月革命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两者的本质区别。“从此以后,共产主义胜利的旗帜飘扬在世界各地。所听见的都是胜利的狂欢声。”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在中国迅速的传播开来,这也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开始传入。就像毛泽东所说:“正是由于十月革命的胜利,才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中国人开始用无产阶级的观念来衡量国家的命运,并将其作为解决国家问题的工具。因此,我们要走俄国人的道路。”
........................
第二节 追求民主:革命理论成熟期融合的奠基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过渡时期,是党的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蓬勃发展时期,也是党的革命理论成熟、指导思想确立时期。一方面,在毛泽东思想确立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初显;另一方面,在革命事业推进过程中,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方针得以确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奠基时期。
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的确立
毛泽东思想走向完全成熟、形成科学的体系是从 1935 年遵义会议到 1945 年七大召开,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逐渐成熟的一个极为关键的时间点。1945 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法的重要性,中国的革命道路实践真正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夺取了全国政权,从而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新中国。怎样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是当时迫在眉睫的新问题,针对此状况,毛泽东提出要逐步地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和政策,如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等等。虽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而且也存在急于求成、简单粗糙、整齐划一等缺点和偏差,尽管如此,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开辟,是毛泽东思想在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党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方针,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符合国情的措施,顺利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使毛泽东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导,是我党的理论原则,是全部党员的行为准则,是第一代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以及党的建设等诸方面的理论。众所周知,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大优势,是传家宝,是“生命线”,是“灵魂”。①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及其践行过程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其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二,积极倡导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其三,具有新知识的先进分子要与工农群众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党的革命和建设中带头作用;其四,文化是革命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建设社会新生活的强大动力。
.........................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原则 ................. 74
第一节坚持理性态度和科学方法 ................. 74
一、“马学”为体,国学为根 ................... 74
二、一分为二,批判继承 ................ 77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途径 ................. 120
第一节 运用传统文化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20
一、国家层面 .............. 121
二、社会层面 ............... 122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原则
第一节坚持理性态度和科学方法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所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定庵续集》),意在强调国家一定是和本民族的历史、精神和文化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根植于国民内心深处,其中的哲学、科学、人文和社会精神,是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对每个人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必须承认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表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可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同时,他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基于此,我们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时,既不能受外来思想掌控,也不能闭关锁国;既不能照搬历史,也不能否定传统;必须通过科学的、理性的方式,以传统文化为根基,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实现中外文化的相互补充。坚持辩证的态度,一分为二,批判继承,摒弃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落后思想。以古论今,推陈出新,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升华,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途径
第一节 运用传统文化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对以后的社会进行了构想。虽然马克思没有直接谈到社会主义价值观这方面的内容,更没完整地、系统地概括以及表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在关于论证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如何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制度,包含了一些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考,倡导自由、公正、富足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可能囊括的一些核心价值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反映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追求。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之中最基础的、最核心的部分,是中华民族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以及规律的根本原则及价值观念的结晶,支撑了中华民族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价值准则,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
社会核心价值观虽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但其同样具有历史沉淀和民族属性。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基于特定的民族文化及大众需求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需要改造和提炼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统价值观并实现转换,从而达到融合超越的境界,这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基本的方法。2014 年,习近平同志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讲话之中,借鉴儒学经典作品《大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9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89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