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机理及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09 07:16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014 年,中国凭借 10.36 万亿美元的 GDP 总额,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对外直接投资额高达 1029 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并且正向净对外投资国转变,中国开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口。然而中国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并没有一帆风顺,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正面临新一轮的产能富余困境。从国内方面来看,过去中国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长期积累了大量的落后产能无法退出市场,而高端制造业产能的短缺又加剧了富余产能严重富余的矛盾,使中国产能问题凸显。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2008 年 11 月出台的 4 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诱发相关产能的巨大投入,当中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时期时,巨大的产能无法被市场消化,造成过度的富余产能遗留下来,亟待化解。另一方面,自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再次失衡,富余产能传统的发展方式无法在疲软的国际市场上找到出路,这无疑对中国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因此,习近平主席提出只有让富余产能“走出去”,通过市场竞争“倒逼”产能升级,才是化解当前中国过度富余产能的有效途径。对此中国积极做出战略调整,大力倡导“一带一路”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合作,进一步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鼓励富余产能和优势产业向沿线国家转移,以推动富余产能有效化解,实现中国经济的顺利转型。

山西作为传统资源型大省,靠“以煤为兴”的粗放型模式发展经济,导致其在整个经济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始终伴随着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度富余的难题,并且已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而进一步影响全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阻碍了山西现行经济发展模式的推进。2013年 11 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下达的关于化解产能富余矛盾的指导意见,并开始从“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入手对山西省相关行业,特别是钢铁、焦化等富余产能严重富余的行业进行产能治理和升级,并取得初步成效,据统计 2014年山西省工业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总量为 1311 万吨,其中焦炭行业淘汰 678 万吨,占总淘汰量的 51.7%。但是,山西省的产能问题依然严峻,仅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等方式无法完成《实施意见》中关于“经过 5 年,产能利用率达到 80%以上”的目标,更无法深度化解山西省的产能矛盾,从而难以拉动山西省的经济增长。据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统计,2014 年山西省 GDP在全国仅排第 24 位,以 4.9%的增速垫底,而同年对外直接投资额仅为 18776万美元,位列 28,可见山西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而大量的落后富余产能严重阻碍了山西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难以拉动经济增长。因此,化解过度富余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已成为山西省经济转型道路上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产能过剩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家研究和讨论的焦点,该现象最初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开始出现富余产能过度的现象,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庞大的富余产能亟待解决之道,其中鼓励富余产能“走出去”,从而促进产能升级和结构调整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纵览国内外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2.1 富余产能与产能过剩概念的逻辑关系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富余产能与产能过剩概念的理解,发现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体现在实际产能较实际需求的比较量上。有学者认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仅仅满足于“供求相等”的理论平衡水平上,而应当保留一定比例的“多余”产能作为“库存”,以应对突发的市场竞争,缓解生产压力。而这一比例内的富余产能即为合理的富余产能,相反,超过该比例导致生产压力大,开工率严重不足,实际产能超标滞留的富余产能即所谓“产能过剩”。

付保宗(2011)认为关于产能过剩这一概念,历来有不同的界定标准,西方国家更注重微观层面的界定,而中国学者更倾向于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理解。产能过剩一词最早出现在 Chamberlin(1933)《垄断竞争理论》一书中,他从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入手,认为“垄断竞争导致平均成本线高于边际成本线,从而出现持续的产能过剩”。卢锋(2010)从中观层面进行解释,认为产能过剩现象主要出现在工业部门,当该部门闲置的富余产能超过一定合理限度时,就会发生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现象,这也是产能过剩的后果之一。

李连济、王云(2012)的观点与卢锋的比较相似,他们认为产能过剩并不是简单的等同于供过于求,在市场经济的生产销售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多于需求的供给,使其在维持正常生产的同时,这一部分富余产能还可以应对突发的市场竞争。因此一定程度的富余产能是合理的而且是必须的,他们可以被市场自身消化,从而起到缓冲作用,而超出上述富余的生产能力才属于产能过剩的范畴。袁捷敏(2012)通过对有关产能问题文献的跟踪研究,总结出学者们关于产能过剩概念的三种定义,简单而言就是产能与需求量、生产量和消费量之间的比较,并且都强调只有当产能大于上述变量一定程度时才可称为过剩。

.........................


第 2 章 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的基本测算


2.1 产能富余程度的测算方法

关于产能富余程度的测算方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以定性分析为主,而定量分析尚处起步阶段,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峰值法、实际产出缺口法、物质资本存量法、微观成本函数法和指标体系分析法等各种测算方法,并作出具体实证尝试。其中,国内学者较多采用“富余产能评估指标体系”和“产能利用率”这一指标来衡量产能的富裕程度。

“富余产能评估指标体系”由 5 个一级指标 14 个二级指标构成,从某一行业的供求、经营、在建产能等各个方面综合衡量该行业的富裕程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为生产能力利用率(简称产能利用率)以及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产能利用率这一指标通过对某一行业潜在产能与实际产能的比较,可明确计算出其比值,方便进一步定量分析且易于理解,计算公式如下:

Ut=yt/Yt                                                    (2.1)

其中 Ut代表 t 年实际产能利用率,yt为 t 年实际产量,Yt为 t 年该行业的潜在产能。吕政认为目前中国工业部门存在严重的富余产能过度矛盾,并测算出现阶段中国工业产能平均利用率为 70%-75%,也就是说当某一部门的产能利用率低于 75%是就说明该行业产能过度富余,会出现严重的产能矛盾。

另一方面,依据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产业对外转移一般发生在其衰退阶段,此时该产业在国内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生产成本的提高、闲置产能的增加都会减少产业利润,而其成熟的技术和生产规模又会促进其向“低梯度”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已获得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从而具备了对外转移的条件。某一产业是否已处于或正在向衰退阶段发展可依据几个指标进行判断,例如 PPI、企业收入和利润等。因此,本文将分别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衡量山西省的产能富余程度。

........................


2.2 山西省产能富余程度的测算与分析

2.2.1 山西省八大行业产能利用率的测算

山西省属于内陆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难以向沿海城市一样大力开展对外投资和贸易,鲜少与国际市场连接,因此,多年来山西省利用其丰富的煤炭矿产等能源资源,大力发展能源密集型产业。近年来,山西省逐渐打开国际市场,积极承接外来产业转移,随着外商投资额的增加和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增多,需要本省加大物质资本投资以适应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竞争。而由于信息滞后性、市场制度缺陷等各方面原因共同导致山西省产能出现过度富余,且难以化解并实现其价值。因此,本文认为,无论是政府鼓励还是企业自愿,物质资本投资的过度膨胀是山西省出现过度富余产能的最直接原因。因此,本文将根据山西省产能富余的原因特征、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方法的可操作性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取一些山西省的传统支柱行业,并测算其产能利用率,以确定其产能富余程度。

据统计,当前山西省多数工业部门均存在大量富余产能,2014 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计 17120 亿元,较上年下降 6.1%,,其中焦化行业下降最严重达到 21.9%;同时这些企业实现总利润仅 210.6 亿元,下滑 61.4%之多。上述产能矛盾主要突出表现在两大类行业,第一是受到政府过度政策优惠和重点扶植的重工业,如钢铁、焦炭等行业;第二是由于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骤降而导致产能闲置的行业,如电解铝等行业,因此本文根据山西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行情况,选取符合特征的八个行业进行分析,并测算其产能利用率(U)。

本文主要选取了山西省的煤炭、钢铁、焦炭、水泥、电解铝、电力、电石和铁合金八大行业 2009 年至 2014 年的实际产量与潜在产能的数据,测算这六年各自的产能利用率,大体趋势如下图 2.1。

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机理及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


第 3章 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的机理研究 ..... 17

3.1 富余产能对外转移的驱动因素 .............. 17

3.1.1 开拓海外市场 ............ 17

3.1.2 获得先进技术和经验 ............... 18

第 4章 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 27

4.1 拉动山西省经济增长的定性分析 ................ 27

4.1.1 促进贸易和投资规模的扩大 .............. 27

4.1.2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29

第 5章 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的困境 ................... 37

5.1 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的风险认知不足 ......... 37

5.1.1 富余产能对外转移滞后的负面影响 .............. 37

5.1.2 富余产能对外转移过快隐藏的风险 ............ 38


第 6 章 促进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的对策建议


前两节对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遇到的障碍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了简单分析,可知将钢铁、焦化、水泥、电解铝、电力等富余产能严重的行业转移出去仍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政府、企业和其它相关组织需要共同合作,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改善当前面临的种种挑战,对此本文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希望能对促进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有所帮助,从而化解山西省严重的产能矛盾。


6.1 强调富余产能对外转移的适度原则

“四个一批”政策是近期我国针对如何合理化解严重的富余产能矛盾而出台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通过创造和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利用国内市场消化部分富余产能。第二积极推进富余产能对外转移,鼓励富余产能企业“走出去”,寻求海外市场需求。第三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的富余产能,对产能资源重新整合。第四加强对各行业市场准入机制的监管,提高产能新增门槛。山西省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四个一批”政策作为本省化解产能矛盾的基本思路,并针对山西省产能富余现状有所侧重。日后应继续开展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推进太钢集团、焦煤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对同行业的小规模、生产技术落后的中小型企业兼并重组,同时限制水泥、电解铝等产能严重富余的行业新增投产,严格执行现有市场准入的标准,减少落后产能的产出。同时应积极推进富余产能对外转移,鼓励企业“走出去”,但是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无限制的一味放纵企业“随意走出去”,先从生产、制造等低技术含量的环节入手,保护该行业核心技术不外流,防止因大规模快速转移产业造成省内“空心化”现象的出现。

...........................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本文通过对山西省产能富余程度的基本测算,确定出比较严重的富余产能行业,并通过分析其具备条件和必要性得出结论,即化解山西省产能矛盾的必经之路是推进富余产能对外转移。进而分析了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的运行机理,认为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主要以寻求广阔的市场,丰富的优质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动机,并且具有特殊的政府推进机制,即没有政府的鼓励和帮助,山西省企业很难“走出去”。同时也得出结论,即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可以为本省带来众多经济效应,包括贸易和投资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就业规模的扩大,总体而言会促进山西省经济增长。

另外,本文也强调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对外转移的过程中将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应当克服人才缺乏、企业“走出去”投融资难等障碍和问题,促进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精神,并且依据富余产能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的转移承接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山西省现有资源和平台实现园区对接,从而推进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的顺利实现,最终缓解山西省严重的产能压力,促进山西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协调发展。

山西省产能矛盾的化解是一个艰难而顽固的难题,未来还有更曲折和艰辛的路要走,任重而道远,但是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提高生产技术将落后产能变为优质产能,更有利于山西省富余产能转移出去,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共同协作,最终将会改善山西省的产能利用情况,促进经济优化升级。作者也将进一步对山西省富余产能对外转移进行研究,弥补现有的不足,继续学习和运用更加精确科学的计量手段分析该问题,希望能够弥补相关数据缺失的遗憾。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9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89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8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