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是推动国际分工形态演变的重要动力。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信息通讯、物流运输等的进步,国际分工领域逐渐超越传统的国家和产业层面,更多地表现为基于经营环节和生产工序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简称GVC)。由此,国际贸易活动也由原来以最终产品为主的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演变为以零部件和中间投入品为纽带的产品内贸易。GVC 通过把模块化的生产区段分布于世界各地,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之中,并为不同技术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升本国产业发展质量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特别是加入 WTO 的十多年来,凭借在劳动、资源、资本等要素上的优势嵌入到 GVC 体系当中,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然而,由于过去长期专注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低端生产环节,中国企业很少掌握利益分配的“控制权”,长期面临被“低端锁定”的危险。对此,中国企业急需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带动生产向价值链上更高端的环节延伸,具备对价值形成的支配能力。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之母”,在一国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是一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表征。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已经形成产品门类齐全、生产规模相当、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体系,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2014 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0.5%,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占比 30.4%。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同世界装备制造先进国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在整体规模较大的光环下,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核心技术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弱,较多承接 GVC 中低端环节等问题突出,而存在上述症结的关键即在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的背景下,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重新审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工业 4.0”等口号,加剧了世界各国装备制造企业对价值链主导地位的争夺。在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格局中,中国装备制造业如何借助有利条件,形成良性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快技术改造和升级的步伐,从而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攀升,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问题。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GVC 相关理论综述
(1)GVC 的概念及理论内涵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力量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在经济全球化的演进过程中,产品生产的国家和产业边界日渐消弭,同一产品的生产更多按照不同生产区段而分布于世界各地。这一新的国际分工现象无疑降低了传统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理论的解释能力。波特(1985)创造性地提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是价值增值活动和辅助性活动的集合。企业所从事的各项价值创造活动相互联结,构成一条完整的价值链。”这被认为是 GVC 概念的理论源头。
Kogut(1985)提出“价值增加链”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材料、人力和技术之间的融合是生产的投入环节,装配环节将投入环节的产出品组合成最终产品,市场交易环节最终完成价值增值。Kogut 提出产品生产就是一条由不同价值增值环节构成的链条,而在这一链条之中每个环节的要素密集度又不尽相同。对于国家而言,不同国家可以依据自身要素禀赋参与价值增加链上的特定环节。对于企业而言,单个企业既可以依据自身优势资源参与价值增值过程中密集使用该类资源的某一链结,也可以将整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依据密集使用要素的成本分布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Kogut 的价值增加链是 GVC 理论的基础,但其理论更多分析产品的生产领域而忽视了产品营销和服务的环节。
Gerrefi 和 Korzeniewicz(1994)结合前人研究提出全球商品链的概念。他们指出随着国际贸易体系中买家地位的提升,商品的生产将个人、企业、其他相关机构和国家网罗在一起构成一个跨组织的集聚,囊括组织、投资、运输、营销、消费等各个环节而形成世界经济。在进一步研究全球商品链下的组织协调问题时,Gerrefi(2001)将其划分为购买者驱动和生产者驱动两大类,成为学者们分析价值链治理等问题的基础。在分析世界各国产业联动等问题的过程中 Gerrefi(2003)首次提出 GVC 的概念,Gereffi 和 Fernandez- Stark(2011)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揭示 GVC 在投入产出结构、地理分布、价值链治理、本地经济嵌入等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并重点分析发展中国家的价值链升级,构成 GVC 的基本理论框架。
.......................
第2章 中国装备制造业嵌入 GVC 的基本情况
本章结合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其产出品在 GVC 格局下的贸易状况。本章首先从总体规模、发展速度、细分行业、国别对比的视角分析中国装备制造业对外贸易情况,其次本章运用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和中间产品进出口比价两个统计指标描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1 GVC 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对外贸易概况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特有的一类行业划分标准,根据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GB/T4754-2011),装备制造业涵盖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以及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九大细分行业,本文考虑到统计指标的前后一致性,并借鉴盛斌(2002)的归类方法,仍以传统的“七分法”为根据,分析中国装备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的对外贸易情况。
2.1.1 总体规模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凭借其在资源要素和生产成本上的独特优势,迅速嵌入 GVC 体系,无论在产业规模还是产品贸易方面都实现了空前的发展。本文利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对 UNCOMTRADE 贸易数据平减处理后(如图 2.1 所示)发现,近 15 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产品对外贸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总体规模由最初时 2001 年的 1.93 万亿元人民币迅速增长至 2014年的 10.35 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 13.96%。
其中,2001-2003 年,中国装备制造产品进出口年均增长 30.31%和 30.08%,且在净出口上表现为逆差,这与中国当时该行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和加入 WTO 进口关税大幅削减有关。2004 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扭转贸易逆差以后,贸易总额与顺差额持续扩大直至 2008 年的 7.29 万亿元人民币和 1.37 万亿元人民币,但这一时期进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并在 2008 年首次出现负增长,这可能与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和以“加工装配”嵌入 GVC,生产规模迅速扩张相关。2009 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受全球金融影响,对外贸易额大幅下降,但随后实现较快恢复并进一步扩张,进出口额分别由 2009 年的 3.92 和 2.81 万亿元人民币上升至 2014 年的 6.18 和4.16 万亿元人民币,但也应该看到这一时期无论是进出口增速还是贸易顺差额增速都进一步放缓,这可能与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面临价值链升级瓶颈有关。
.........................
2.2 GVC 下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现实状况
在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整体规模、各细分行业对外贸易状况以及与装备制造发达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后,本文进一步关注中国装备制造业产成品的技术含量。一国特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相对地位的变化最终反映在其产品的技术层次方面。本文利用装备制造业对应在SITC(Rev.3)三分位下的 69 个细分产品数据,运用反映产品技术水平的统计指标,分析中国装备制造在 GVC 中分工地位的演变。
2.2.1 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
GVC 体系下,一国特定产业出口产品的技术构成是该国在该产业上技术创新实力的集中反映。当某一产业中技术复杂产品的出口在全部出口产品中占有较高比例时,表明该国企业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从事价值链分工中高端环节的生产,能够凭借一定的垄断势力获得超额利润。相反,如果简单技术产品在该产业出口产品中占据加大比重,则表明该国从业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较弱,在 GVC 中仅能从事进入门槛低、技术标准化、竞争压力大的价值增值环节,分工地位相对较低。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文运用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指数,通过考察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产品的技术结构,反映中国该类产业技术创新实力,以及由此带来的 GVC 地位的变化情况。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ETCi,t表示 i 国在 t 期的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l、m 和 h 分别表示低技术品(LT)、中等技术品(MT)和高技术品(HT)的种类总数,下标 ex、im 表示 i 国装备制造业的出口和进口。本文利用 UNCOMTRADE 数据,借鉴 Lal(l2000)与 Stehrer 和 St?llinger(2013)的分类标准,将金属制品划分为低技术品,将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飞机、航天飞机和有关设备及其零件除外)划为中等技术品,将电器机械及器材、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以及交通运输设备中的飞机、航天飞机和有关设备及其零件划分为高技术品,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参与 GVC 带来的技术升级状况进行分析。
...........................
第 3 章 GVC 下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 23
3.1 嵌入程度 ........................... 23
3.1.1 技术学习 ........... 23
3.1.2 技术升级 .................... 24
第 4 章 GVC 下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效应实证分析 ............. 30
4.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30
4.1.1 模型设定.................. 30
4.1.2 变量选取............... 31
第 5 章 GVC 下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 41
5.1 以全国统一市场为基础构建国家价值链 ................... 41
5.2 革新对外开放的制度性安排 ................ 41
第5章 GVC 下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结合上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章从 GVC 下影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嵌入程度、市场势力、关联能力和吸收能力四个方面,,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参与 GVC的过程中全面激发自身技术创新行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出对策建议。
5.1 以全国统一市场为基础构建国家价值链
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初以国际代工和外包的形式嵌入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的 GVC低端环节,在跨国公司的支持和指导下,利用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实现流程升级和产品升级。但当其推进至有关设计开发、技术研发、自主品牌等功能升级时,却面临着链内领导企业在市场势力和资源要素的限制而形成低端锁定。因此,为摆脱 GVC 下本土企业被长期俘获的状态,中国应利用自身市场广阔的潜力和高级要素的成长机遇,构建国家价值链,依托本土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形成本土市场的标准体系和进入门槛,强化本土优势企业对高级要素的掌握能力和对价值链上核心环节的控制能力。在本土装备制造企业获得高端环节的竞争优势后,逐步在区域价值链和 GVC 上同大型跨国公司展开竞争,最终完成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
具体来看,中国构建国家价值链,对产业和要素在空间上的动态调整和配置提出较高要求,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度层面做出调整和改革,形成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应将战略性的宏观指导和操作性的具体规划相结合,利用区域间经济发展代差和要素禀赋差异,开展价值链上的分工协作。东部地区装备制造企业依据总部经济模式,利用多年国际化形成的知识积累、研发能力和市场反应机制,建立研发中心,开展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形成国内市场的进入门槛和标准体系。中西部地区利用自身优势和政策优惠,将当地装备制造企业打造成为东部总部经济的加工制造基地,并积极嵌入 GVC,借由技术转移和溢出,开展渐进性技术创新,实现价值链升级。
........................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本文分析 GVC 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归纳,明确了 GVC 对嵌入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同时,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 GVC 下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边际效应。综合本文分析结果,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GVC 体系中不同增值环节的从业企业均存在技术创新的激励。本文指出链内领导企业处于利润最大化和网络控制的需要,不断向发包企业转移非核心技术,同时,对核心技术加大研发创新,以引领行业标准,限制链内接包企业以技术创新实现地位转换。而后发国家从业企业则通过融入全球生产体系,利用技术转移的机会,完成知识和技术积累,以技术创新带动价值链升级。
(2)中国装备制造业嵌入 GVC 对从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有积极影响。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演进,GVC 成为当前全球诸多行业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的主要形式。GVC 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更多机会,并为其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创造了广阔的渠道。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装备制造业中间产品贸易规模、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技术复杂程度的改变,证实参与 GVC 对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显著性。
(3)GVC 体系下,中国装备制造嵌入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受到嵌入程度、市场势力、关联能力和吸收能力的影响,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随着本土企业在 GVC 中参与程度的加深和价值链上的连续升级,其技术创新沿技术学习—技术升级—技术创新—能力巩固的路径依次攀升。其次,GVC 治理是链内参与企业相互博弈的过程,市场势力作为决定链内市场地位的关键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有重要影响。本文实证结果表明市场势力的提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拉动效应最显著。再次,链内企业间的相互关联,特别是横向关联,以及由此带来的逆向技术溢出、要素共享和人才流动对技术创新行为也有积极意义。最后,吸收能力是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变量,由嵌入程度、市场势力、关联能力带来的知识储备最终需要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才能将其转化为技术创新。然而实证结果显示吸收能力对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产出的边际效应较弱,欲化解这一矛盾,亟需体制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92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92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