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省际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空间布局实证研究The Study on the layout of the national d

发布时间:2016-08-20 06:16

省际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空间布局实证研究The Study on the layout of the national demonstration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摘要: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布局理论与效果检验都是通过对区域经济与产业中的技术进步,作用于区域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现实困境在于如何权衡合作与分工的关系,提升有效的协同促增长效果。本文通过因子分析确定了省际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布局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创新资源供给水平和创新资源需求强度,是区分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布局的关键因子。

关键词: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因子分析;布局;创新资源供给;创新资源需求 


Abstract: The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supporting reg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technology progress,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is on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of collaborative ability weak limit industrial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Through factor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rational layout of provincial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in the national scop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innovation resources supply level and innovation resource intensity of demand, is the key factor to distinguish the regional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layout.

Keywords: public technology service platform; factor analysis; layout; innovation resources supply; innovation resources needs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整合技术条件,促进区域之间产业的分工协作,对区域经济的突飞猛进起到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打破了专有技术的地域、部门甚至是行业限制,通过科技条件资源的整合与区域间共享,极大地推动了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缩短了自主研发与创新的价值实现历程。因此,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空间布局,是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技术进步因素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共享平台。  2005年7月四部委 在《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基础上又联合颁布了《“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实施意见》,标志了平台建设工作的全面启动。随着工作的开展,基于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暴露出对企业关注度不够的问题。于是科技部开展了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随着对企业的不断深入和挖掘,逐步认识到,打造区域性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区域间科技条件的共享,将大大促进我国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技术推广与创新应用,将促进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的大力发展。应该注意的是,打破区域间技术条件与资源壁垒,降低区域间技术要素的流动与协作,将真正改变我国当前的技术创新困境。如何发挥技术共享带来的区域性产业分工协作优势,政府与学者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我国学者从实践领域出发,逐渐开始了该领域的研究和思考。孙庆(2012) 分析了黑龙江科技创新平台布局现状,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了黑龙江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困境,并创造性地利用综合指标评价提出黑龙江13个地区的科技产业结构布局。王雪原等(2012) 认为,,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发展困境是创新需求不足导致的,由此重新构建了评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的评价维度,提出区域内主体实力、产业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情况与创新环节等方面从科技创新服务需求角度,来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的布局问题。从现有文献研究来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布局主要是建立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科技创新与进步两大类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分析,这吻合了经济增长理论中考察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技术进步因素,产生对经济水平的拉动效用原理,是有扎实理论基础的评价指标选择;另外,基于国民经济产业分析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R&D”科技支出对产业发展的乘数拉动效用,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技术力量服务于产业布局提供了进一步的坚实理论,也成为本文所建立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空间布局评价思想与原则。总的来看,针对目前关于区域科技平台布局的研究总体较少,且主要集中于定性分析方面的其他主体参与机制、平台构建模式等研究上。

本文将结合实证研究为区域科技平台管理部门提供着实有效的参考意见和建议,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提炼总结出,当前跨省的科技资源与需求无法充分对接是当前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问题,通过构建省际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空间布局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省际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合理化布局,得出全国范围内重点产业基于平台布局建设的合理布局,力图充分发挥出省际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平台管理的实践指导作用。


一、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布局对象

总的来说,跨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布局由地域与产业两大维度组成,即“八大区域与七大产业” 。具体而言,八大区域是指长三角、京津冀、东南沿海、中南、中东部、东三省、西南、西北等8个地理位置上划分的全国空间区域,同样,根据八大区域之间的战略地理位置关系,是国家发展战略、区域自然禀赋、产业集群分布现状与发展态势、行政区划以及平台建设基础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遴选产业关联度较强、经济集聚和产业协作条件较好的区域作为平台建设优先考虑的区域;七大产业是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农业,是通过对党中央、国务院“十一五”以来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关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批复》等26个区域发展规划以及《2012年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最适合于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布局的产业。


二、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布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三、实证分析

四、基于评价指标公因子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空间布局研究


五、结    论


在整理了前人理论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前人关于科技公共服务、科技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布局评价方法的科技平台实践经验,确定了全国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初始指标变量,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12年全国八大区域七大产业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取出2个公因子:科技资源供给水平因子与科技资源需求强度因子,这2个公因子共解释了7个原始变量总方差的 81.877%,其中,科技资源供给水平因子F1解释了7个用于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空间布局评价的原始变量总方差的53.087%,科技资源需求强度因子F2解释了7个用于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空间布局评价的原始变量总方差的28.791%,总的来说,公共因子有效提取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息。进一步,将实证研究得到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空间布局评价因子,应用于我国八大区域七大产业的空间布局,并得出全国省际重点产业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布局结果。

本文在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还是受到了数据获取的限制,个别指标并没有纳入定量考核,比如反映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础的指标,由于获取的难度,并没有纳入区域平台布局的指标体系中。某些指标变量的选取可以在以后具体实践工作中进一步改进,从而建立更全面的指标体系,不仅能分析整个全国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区域布局,而且能应用于更小范围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布局和更大范围的国际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整合。


参考文献


[1]平台建设简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2]孙庆. 基于区位因子评价的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优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19): 42-46.
[3]王雪原,王宏起,李文奇. 区域创新平台四维度布局优化方法设计与实证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06): 100-106.
[4]孙庆.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空间布局模式及其选择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2(18): 36-39.
[5]陈健与何国祥, 区域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研究.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03): 78-82.
[6]赵攀与张伟, 北京制造业的主导产业选择实证研究. 经济师, 2009(02): 280-282.




本文编号:98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98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9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