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吉林省与韩国经贸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20 06:20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中有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东北地区经济近年来发展放缓,在 2015 年4 月 10 日,李克强总理在长春主持召开了东北三省经济工作座谈会上,也表达了对于振兴东北三省经济的信心和决心。从 2014 年公布的经济数据中我们更能直观看到 2014 年辽吉黑三省的 GDP 增速分别是 5.8%、6.5%和 5.6%,不仅都低于全国的 7.4%,也跌破了多次被总理提及的底线(7%)。财政收入就更加不容乐观,2014 年吉林财政收入增长 4.0%,黑龙江增长 1.8%,辽宁则下跌了 4.6%!而近年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勾画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长吉图区域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北线、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北端起点,将成为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最大的潜力地区之一,吉林省需要抓住此次机遇,充分发挥在政策和区位的有力条件,实现吉林省对外贸易新发展。

在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吉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推动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韩国作为该区域的重要国家,吉林省非常重视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在区域经济合作中,重视和发展对韩贸易是吉林省发展对外贸易,对于摆脱目前面对的经济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 2015 年 6 月 1日,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标志着中韩自贸区建设正式完成制度设计,即将进入实施阶段。中韩 FTA 建立之后,吉林省与韩国在经济和贸易往来上会更加的频繁,各领域深层次交流也逐渐展开,吉林省和韩国应该抓住此次契机,加强相互合作,改善和调整贸易结构,实现共同发展。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从对外经贸形势看,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辽宁省一样存在着相同的问题,而最主要的是在面对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时,并未转变传统经济发展结构,特别是对外贸易的萎缩及区位优势的丧失。韩国作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大国之一,经济发展水平较吉林省相对较高,与吉林省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而吉林省对韩贸易与投资的规模偏小,发展水平较低,其主要的原因是吉林省的产品没能形成规模化和标准化,缺乏名优产品,民营企业发展滞后,仅靠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支撑,很难形成投资环境上的优势,所以吉林省在面对这样的困难和问题时,加强对于韩国贸易的研究非常必要。

1.2.2   研究意义

第一,通过对吉林省和韩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沿革,进一步论证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经贸合作对于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把吉林省作为一个加强对外经贸合作的范例,旨在对于东北三省,以至全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提供新的课题,也为提高区域经贸活力提供有益借鉴。

第二,研究吉林省对韩国的经贸合作有助于吉林省对外经济进一步发展,加快吉林省对外经贸发展的步伐,在深化对韩国经贸合作过程中,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及对外经贸合作的扩散效应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有助于吉林省抓住自身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更新及升级换代,促进吉林省及周边地区的经贸发展。

第三,本文通过探讨吉林省对韩国经贸关系,讨论提高吉林省和韩国经贸合作的动力和效果,能够实现长久发展,缩小吉林省和发达省份的差距,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科学的政策依据。

吉林省与韩国经贸关系研究

...........................


第 2 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国际经贸合作理论

近现代西方的工业发展,极大的推动了西方经济发展和贸易交流,其中海外殖民扩张和对外经济贸易是增加一个国家财富的重要标志。1776 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就阐述了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充分肯定了国际经济贸易对于推动地区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理论和思想的流行,也使得英国在早期对外经济贸易中占据了重要的理论优势。1817 年,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研究基础之上,建立了市场经济学分析框架,并据此提出了他的经济学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在理论中李嘉图认为资源丰富程度和技术的熟练程度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明显,能够促进各地区的经济互补和深化区域分工,到了 19 世纪五十年代,西方经济学家郝克歇尔和俄林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该理论,提出了“资源禀赋理论”,其理论核心是国际贸易能够拉动和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促进国际地区之间的相互分工与协作,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到了 20 世纪,国际间的贸易和交流更加的频繁和紧密,并形成了一种趋势和主流,事实也证明了仅仅依靠本国、本地区的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是不可能的,在 20 世纪 30 年代,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罗伯逊,将对外贸易比作“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其核心观点就是一个中心国家在经济迅速增长下,对于其它国家的资源吸引力和需求,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其不仅体现在满足中心国家的需求,更能够拉动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到 20 世纪 80 年代,经济学家巴格瓦蒂(Bhagwati) 和克鲁格(Krueger),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将各国的贸易战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进口替代,另外一种是出口导向。进入 20 世纪末期到 21世纪,尤其是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政治格局相对稳定,和平和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对外经贸的大环境更加优越,贸易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和复杂,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合作,使“地球村”概念在经济领域形成了共识。

......................


2.2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随着国际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正在逐渐发展和成熟,在区域经济活动中,相互间形成了良好的信赖关系,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区域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其理论研究着眼点放在地区之间,所以其理论成果对于研究吉林省和韩国间的贸易关系有很重要的意义。

2.2.1   标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其理论源于瓦伊纳在《关税同盟问题》,认为组建关税同盟使得同盟框架内的国家产生了静态和动态的两种效应,从关税总协定同盟建立的效果看,使得同盟国的供给和需求变得更加平坦,贸易往来就变得更加活跃,而非同盟国的产品就不具备相应的优势,使得非同盟国的贸易就变少,反而刺激了同盟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在这种比较优势下,会形成同盟国内部的职能分工,时间越长就会在内部形成产品优势,而对非同盟国而言就会产生贸易壁垒,现在许多国家都在根据一定的标准建立同盟关系,最为典型的代表是欧盟。欧盟一体化不仅使得欧盟的实力大大增强,更使得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而吉林省和韩国所在的东北亚地区,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说具有很强的发展贸易合作动力。

2.2.2   新国际地域分工理论

新国际地域分工理论认为产品技术周期与不同国家的技术梯度之间存在动态的匹配关系,认为一种产品需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才能走向成熟——创新、成熟以及标准化。解释来说,产品的创新往往在发达国家完成,因为产品创新需要大量的资本和技术,当产品开始走向成熟时,那么生产的规模将不断扩大,产品就会大量出口,并且随着技术成熟,发展中国家开始模仿和生产,发达国家就成为了进口国,当产品进一步升级时,技术门槛变得更低,甚至普及,那么发达国家就成为了净进口国,此时产品的生命周期已经完成。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加快,区域间的合作与发展将进一步从深度、广度迈进,国际间分工也将不断的成熟,区域间的利益关系,成为了推动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2.3   现代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在《区位和空间经济学》中,总结和归纳了前人的理论观点,将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引入进来,研究了在平衡的空间状态下的一般形态,进行了相互依存研究,试图用纯理论去解释现代经济问题。区域经济学体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以及区域政策理论。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例如,区域政策理论要紧紧围绕区域发展和区域关系,通过解决实际政策和方法上的问题,研究区域经济学,其中包括了区域经济制度、区域投资环境和政府政策体系等一系列内容。

..........................


第 3 章   吉林省对韩国经贸合作现状 ................... 11

3.1   吉林省对外经贸现状 ................. 11

3.1.1   对外贸易现状 .................... 11

第 4 章   吉林省对韩国贸易关系发展制约因素 ................ 19

4.1   经济结构因素 ............... 19

4.2   竞争能力因素 ....................... 19

第 5 章   深化吉林省对韩经贸关系发展建议 ................... 23

5.1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 23


第 5 章   深化吉林省对韩经贸关系发展建议


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看,,吉林省和韩国的经贸关系具有很强的潜力,特别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立和完善,必将大大增强吉林省和韩国间的经贸往来和联系,根据吉林省对韩经贸关系的存在问题,结合目前吉林省发展实际,综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5.1.1   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

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吉林省要积极谋划十三五规划纲要,合理布局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把“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作为经济改革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原则,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充分发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作用,发展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合作和交流,不断提升吉林省的对外贸易关系水平和能力,努力实现对外经贸事业的健康稳健发展。

5.1.2   制定对韩经贸发展战略

从未来发展的长远战略角度看,要加强吉林省和韩国的经贸关系,就需要制定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对韩经贸发展战略,从而为双方的经贸往来和联系提供战略保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韩经贸发展战略的布局和制定。(1)认清当前发展形势。吉林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应的战略时,应清醒的认识到东北亚未来的发展契机以及对韩经贸对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需通盘考虑对韩经贸的发展战略以及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2)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战略,最为重要的是借鉴和创新山东等发达地区的对韩经济合作战略,山东作为引进韩国外资的桥头堡,在经验上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在制定对韩经贸战略时,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借鉴成功经验,快速缩小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差距。

........................


第 6 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和展望

随着“一带一路”布局不断展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带动性和辐射性不断增强,吉林省和韩国间的经贸往来将不断加深,从 2014 年的数据看,对韩国进出口总额 71937 万美元,出口总额 44811 万美元,进口 27126 万美元,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吉林省和韩国贸易关系的深入开展,吉林省作为中韩两国间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发达省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吉林省对外贸易以及对韩贸易的内容,为积极开展吉林省和韩国经贸交流,深化双方区域合作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1)吉林省与韩国在深化多领域合作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无论从内部优势和外部环境上分析,双方区域合作和贸易往来符合各自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但目前吉林省和韩国间的经贸合作较其它发达省份还存在较大差距,吉林省要积极把握“一带一路”的良好机遇,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主导,开展多领域对韩经贸合作,提升双方区域合作能力和关系,提升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

(2)近年来吉林省和韩国贸易额不断增加,但是贸易结构和投资结构并不合理,认真分析影响吉林省和韩国经贸关系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以下五点:吉林省经济结构不合理,出口的产品附加值较低;吉林省对外贸易公司的竞争能力较差,缺乏知名的品牌;吉林省对韩经贸层次较低,整体贸易空间渠道比较窄,对韩输出能力差;吉林省的招商引资能力较弱,政策落地以及招商审批效率较低;吉林省和韩国的民间交流水平低,这些因素都是影响吉林省和韩国双边贸易关系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

(3)吉林省在进一步深化对韩贸易关系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本省的经济结构问题,吉林省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步伐,在对韩贸易中要积极培养品牌企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其次要拓宽双边贸易渠道,增强“走出去”战略和双边的各领域合作交流,最后吉林省要积极利用“一带一路”及“长吉图发展先导区”的政策优势,加强区域经济发展软硬件设施建设,实现吉林省和韩国贸易新局面。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986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986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6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