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在初中历史校本教研中的应用---以烟台三中为例
绪论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许多一线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教学,体现自身职业价值的唯一指标是成绩,教学研究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很遥不可及的概念,所以他们把校本教研等同于以往的集体备课,而在集体备课中更多的是传达上级指令、统一教学计划、学习教育理论、更有甚者是肤浅的闲聊和随意的应付。而学校的管理者们更大程度上是把校本教研看作是每学期安排于教师日常教学之外的特殊任务,如:集中的专家报告、名师讲座和技术培训,一节节看似完美无瑕的公开课、示范课,以及各种精心安排的学术研讨会等等,而且这些活动大多以宣传和评优为目的,形式化和功利化等现象非常严重,其过程往往华而不实,其结果也令人大失所望。在新课改日益推进的今天,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校本教研更应该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不应止于接受教育理论,也不应止于培训后的感悟和反思,而是应该以教育理论作用于真实的教学实践,以深刻的反思带动有效的行为跟进。所以回归实践,回归课堂是解决当前校本教研困境,实现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因为一线教师的课堂处在一个复杂的、难以预测的环境中,带着书本或者培训中的理论,信心百倍地走进课堂中的教师经常会失落地发现,高深的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的真实世界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了搭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具有在“行动中反思”特点的课例研究日益成为教师解决课堂问题、进行校本教研、进而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1]
..........
第一章 校本课例研究流程---以烟台三中历史组为例
(一)烟台三中历史组基本概况
烟台市第三中学建于 1952 年,这是一所拥有 60 年历史的知名老校。烟台三中目前正在大力推行复色阳光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时时处处以“学生为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加之芝罘区正在大力推行的“活力新课堂”课程改革,目前各个教研组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以学定教”、“同课异构”、“组内磨课”“组间晾课”等教学研究活动,这些活动都与课例研究的理念不谋而合。历史教研组共有专任教师 8 人,20 年以上教龄的有 3 人,比例高达 37%,但高级教师只有 1 人;10 年以上教龄的有 4 人,中年教师成为该教研组的主力;5 年以下教龄的是 1 人。(二)烟台三中历史组课例研究流程
烟台三中的每位行政领导都分管着一个教研组,S 主任分管历史教研组,这次 S 主任在百忙之中参加了第一次课例研究会议。本次会议的目的是确立课例研究的的主题和执教教师。由于需要自主选题,面对突如其来的自主权,老师们开始都有些诚惶诚恐和不知所措,最后经过一番讨论,结合今年芝罘区推出的“活力新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困惑,大家一致认为,要让历史课堂真正地充满活力,教师必须创设有效的情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探究和感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活力课堂,于是老师们将主题确定为“情境创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实验课题为初二历史下册第九课“改革开放”,执教教师定为教龄三年的 L 老师。第二章 校本课例研究实施的现实困境与改进对策.................19
(一)校本课例研究实施的现实困境..................191.学校方面的因素................19
2.教研组方面的因素.................19
3.教师自身方面的因素......................20
(二)校本课例研究实施的改进对策..................21
1.学校制度的保证和时间及经费的支持.....................21
2.教研组专业独立性的回归.............21
3.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建设...................................22
第三章 校本课例研究的推广价值..................24
(一)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崭新支点..............24
(二)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25
(三)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27
结语.........................29
第三章 校本课例研究的推广价值
(一)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崭新支点
校本教研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校的教育研究活动,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传统校本教研在新旧交替中的种种困境,我们一直在思考,校本教研走向深水区的突破口是什么?如何促使校本教研向内涵式推进?为此,我们对烟台三中参与此次课例研究的教师以及部分在山东省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参与线上研讨的初中历史教师做了问卷调查,,并对执教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现场访谈。经过数据统计,90℅以上的教师一致认为:以往的校本教研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形式化、功利化现象愈发严重,像历史这样的小学科更加不被重视,而目前逐步兴起的深度的课例研究是校本教研从形式走向实质的崭新支点。
(二)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
长期执行各级的课程任务,听从各级专业人员建议的一线教师,已经形成了一种被动的接受思维,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课程改革的试点学校都是提出某个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在学校的模式上生搬硬套,这在很大程度上框定了教师的研究潜力。课例研究打破了一直以来必须听命于上级安排的教研任务的思维定势,让一线教师主动参与研究之中,激发教师对自己身处的课堂教学真实情景的反思与质疑,从而让一线教师确立专业自信,获得专业尊严。正如戴维•霍普金斯所说:“培养教师专业判断力,就是把自尊还给教师,把他们从否认个体尊严的教育体系中解放出来。”[22]正如本次课例研究执教的 L 教师在访谈中提到:“本次课例研究我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要自主确定课例研究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地发现我原来不仅仅是一名执行校长任务的教书匠,我更是一名自主的教学研究者;第二个挑战就是面对课例研究小组成员各种各样的建议,我该如何选择?...
结语
本文中笔者对“课例研究”这一命题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并全程参与了实践的过程,详细记录并介绍了烟台三中初中历史组“线上线下同时进行,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的“混合式课例研究”。目前,烟台三中初中历史组已经形成课例研究课程资源包,校本研究氛围浓厚,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教学行为的螺旋式跟进中得到了提升,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最前沿的课改理念也找到了播种于课堂的渠道。实践证明:课例研究已经为一线教师架起一座穿行于理念与行为之间的桥梁,是校本教研的崭新支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形式。课例研究是一个逐步本土化,常态化的过程,面对着现实中的种种困境,我们深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教研的改革只有逐步地学会吐故纳新才会更加具有生命力。随着课例研究越来越受到中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相信课例研究的“星星之火”必定会扎根于校本教研,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98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98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