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与园林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研究价值,其中文人园林及其文化特征有着特殊的意义。回顾文人园林的发展历程,明清时期作为文人园林发展的鼎盛阶段,尤以陈继儒为代表的一批晚明文人的园林活动最为活跃,成为晚明时期文人造园的典范,对后世园林的影响极深,对现代园林的营建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对陈继儒的生平思想、诗歌、文集、园林营建活动的总结归纳,更加深刻的认识陈继儒的园林思想,深入挖掘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及对后世园林发展的影响。
.........
1.2 研究目的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中,文人园林作为不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文人的归隐生活、放情山水的情怀与诗词歌赋的意境呈现。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一部分,有着鲜明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客观的分析评价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明清园林中国古典文化发展到了巅峰时期,文人园林的发展也逐渐趋于成熟,造园体系进一步完整,对后世造园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晚明名人陈继儒,其文学作品,颇具研究价值。其在在园林建造方面也是颇有造诣的造园家(业主),从其归隐之后所建的七座园林可见一斑。不同于其他造园家的是,陈继儒只为自己建园,不为他人设计。作为隐士,他的园林是其隐居之所,园林的建设发展情况,代表着其生活轨迹。本文通过对陈继儒的作品研究、园林营建研究探索其园林思想与理论,对陈继儒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3.为现今的园林设计提供历史参考 园林的发展状况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密不可分,研究分析古代文人园林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的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同样,现代的造园理论、造园手法与造园思想,也渗透着对古典园林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对于我们的园林设计师们是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的。
.........
第二章 陈继儒生平与思想
本章以陈继儒生平为切入点,首先展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通过对其隐逸前后的生活简述,阐释思想特征,作为研究陈继儒园林的理论基础。
2.1 生平简述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又号白石山樵,自称清懒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诗人、画家、造园家、隐士。受到徐阶、王世贞、王锡爵等人的器重,与董其昌为一生挚交。二十九岁前两试不中,遂解去青衿,归隐山林,设馆授生。结庐于云间九峰,杜门著述,以八十二岁高龄终老于东佘山居。陈继儒也可谓著作等身,以《陈眉公全集》为代表,集中收录其小品文、诗文。其同时也是当时著名的“畅销书”作家,编纂出版的书籍以迎合当时谈虎之风的《虎荟》、《宝颜堂秘笈》、《秦汉文脍》、《古论大观》等。 陈继儒是晚明社会的一个名士。所以有人说:“系惟明之中、晚,士名噪当时者,前无若李卓吾,后无若陈仲醇。”1其与园林相关的小品文多收录于《小窗幽记》、《白石樵真搞》、《晚香堂小品》中,诗歌收录于《眉公诗抄》八卷中,在后文中针对这几部主要作品中的园林内容,进行详细论述。
........
2.2 名号考略
文人的名号、别署、室名,在宋元时期已经出现,元赵孟頫就有书斋名“欧波馆”。明清时代,文学艺术繁荣昌盛,名号、别署、室名成为文人、墨客附庸凤雅的标志。有寓意的名号、别署、室名,无不与文人的品格、情操、政治态度等,有着密切关系。名号的意义与园林又有很大关系,文人最喜以山、水、园、花木名名号、别署、室名。明徐霖,因生于浙江松江九峰山附近,故自号“九峰道人”。明周履靖,建房在鸳湖边,种梅一百多株,故别署“梅巅道人、梅墟道人”。清李渔,自喜以山水为邻,移居杭州西湖,因号“湖上笠翁”。清钱维乔,晚年得到唐荆川旧园之半,故自号“半园逸叟”。 在陈继儒的名号中,“眉道人”因其在佘山上下种梅而的名,“白石山房”因其在东佘山筑白石山房而得名,都与其的园林活动密不可分。
............
第三章 陈继儒诗歌园林观解析 ........ 14
3.1 陈继儒与晚明诗坛 ..... 14
3.2 陈继儒的诗歌分类 ..... 15
3.3 陈继儒山水诗分析 ..... 25
3.4 陈继儒田园诗分析 ...... 40
3.4 陈继儒、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 44
3.5 陈继儒园林诗考证 ..... 46
3.6 本章小结 ........... 48
第四章 陈继儒《小窗幽记》园林要素解析 ......... 49
4.1 《小窗幽记》 ............. 49
4.2 园林要素组合 ............. 49
4.3 园林活动 ........... 51
4.4 园林感怀 ........... 52
4.5 名物“第三性质”解析 ....... 53
4.6 本章小结 ........... 56
第五章 陈继儒的园林作品 ...... 57
5.1 陈继儒园林概况 ......... 57
5.2 小昆山读书台“乞花场” ............. 59
5.3 小昆山读书台“婉娈草堂”.......... 63
5.4 东佘山居 ........... 66
5.5 凤凰山来仪堂 ............. 75
第五章 陈继儒的园林作品
5.1 陈继儒园林概况
陈继儒在云间九峰修建了多处的山居、草堂,其隐居生活便在此度过。陈继儒在画作题跋云,“真人栖三山,,群帝镇五岳。君居季孟间,九峰在掌握。九峰落落成列星,逈含紫翠排空青……曾向昆山1偶筑台,客寻又避干将来。秀林得一抔土,杏花绕屋阶生苔”。《陈眉翁先生行迹识略》总结了陈继儒的隐居的生活轨迹。 “先生一筑台于小昆山,以奉二陆香火,则庙貌重辉。避客泖桥,则废刹鼎造,盖尝丙舍天马细林,晚则终老于东畲”。 陈继儒一生共建造了七处居所,即小昆山乞花场、小昆山读书台、钟贾山别室、天马山草堂、辰山秀林山居、东佘山居、凤凰山来仪堂。其中天马山草堂与辰山秀林山居为为其父母守孝而建,不可称园。钟贾山别室据陈继儒的好友王世贞讲是“其室甚陋,而地尤胜”。陈继儒自己评价是“桃花春水清,古寺不知名。佛壁生阴火,僧厨啼夜鼪。夕阳犹在屋,怪木半支棚。留得山前地,年年好种耕”。由这些描述看来,钟贾山的这处园林居所很简陋,仅有田园景象和山水环境而已,亦不可称园。因此本章着重针对小昆山乞花场、小昆山读书台、东佘山居、凤凰山来仪堂进行详细分析。
..........
结论
陈继儒《青莲山房》一诗,可以说是对文人园林心领神会的总结,诗云“主人无俗态,筑圃见文心”,“文”、“心”二字,说明园林正是高雅建构的文学化,脱俗景观的心灵化。文心,是文人园的核心,这种文心主要通过按照造园法则添景提名来实现。 园林作为一个“艺术场”,在其辐射下,陈继儒在东佘山居建造了功能各异的建筑作为其园林生活的重要场所。“茶星馆”中品茗,“代笠亭”中藏书,“笤帚庵”中参禅礼佛,“此君轩”中待客会友,“东篱榭”中避暑纳凉,这些均为日常生活所是用。 在乞花场,人们可以感受到氤氲的人文气息和人文情怀,“湘玉堂”、“红菱渡”、“杨柳桥”、“洗鹤溪”、“乞花场”,借助溪流、杨柳、水湾等各种景观形态,抒写远俗之意和书卷之气。 在陈继儒看来,园的边界没有明确的大小可言,眼睛所见,双脚所到,这就是界限。瞎子与行动迟缓的人结伴出游,那么,瞎子不能欣赏园的美景,行动迟缓的人则来不及欣赏,(对于他们来说),即使有园也相当于没有。相对于一般人,夸父行得更远,离娄看得更远(对于他们来说,园就更大),那么,园的大小当下可断。并不是园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只是眼睛与双脚的能力不同罢了。然而,园是让眼睛看,让双脚走的,而眼睛和双脚是由“我”控制的,我如果身体不适,即使(给我)观音大士那无所不览的千目,韦陀菩萨那日行千里的双脚,去游览佛教圣境,那么我也不会有所收获(因为我根本无心无力观赏这一切)。 他眼中的园林尺度,是用目与足来衡量的,目与足的主体便是“我”,“我”其实是园林的使用者,对于陈继儒来说,也是园林的建造者。园林中的一切尺度与体量均应是为我服务的,也就是满足人的是用为原则。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98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98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