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情况总结
本文关键词:湖北省火炬计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项工作 > 火炬产业基地 > 国家火炬产业基地建设20周年 > 地方基地工作总结 > 湖北 > 特色产业基地
【字号:】
湖北省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情况总结
时间: 2016年03月04日 来源:
自2001年以来,湖北省共有12个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经过多年发展,各基地通过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集聚、产业发展等方面大胆探索和实践,为湖北省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汽车工业、机械装备、钢结构等领域的发展抢得先机,涌现了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培育壮大了一批具有产业带动作用的高科技龙头企业,为加快转变区域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重要的贡献。
一、火炬产业基地建设总体情况
湖北12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分别为:葛店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谷城节能与环保产业基地、武汉新材料产业基地、十堰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襄阳汽车动力及部件产业基地、应城“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武汉汽车电子产业基地、武汉青山环保科技产业基地、襄阳节能电机与控制设备产业基地、武汉江夏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湖北安陆粮食机械产业基地、武汉市阳逻钢结构产业基地。依托政策、体制、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各产业基地发展实力从小到大,产业从弱到强,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带动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1、基地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武汉新材料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包括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区、新材料国家级孵化器、4个综合型区级孵化器和3个专业区级孵化器的高新科技园区布局。现有工业企业59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9家,2014年总产值突破150亿元,实现税收7.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和11%。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3亿元。
武汉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内有汽车电子企业82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7家,上市企业3家,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企业6家,工业总产值462亿元。
武汉青山环保科技产业基地构建“两区三园七集群”的空间发展格局,形成由“一区四园”构成、总面积达44.01平方公里、武汉市规模最大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2、基地产业特色日趋明显
十堰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建成了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生产区、服务区、贸易区及高新技术孵化中心的“三区一中心”,逐步形成了天涯公司百万套汽车温控产品、万联达百万支横直拉杆、双鸥集团百万辆份方向盘、百万辆份仪表盘、先锋公司大型模具及数控机床开发、三立系列灯具开发、天运汽车电子电器等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
襄阳汽车动力及部件产业基地形成了以东风轻型车、改装车为主的商用车,以英菲尼迪、楼兰、天籁轿车、东风旅行车为主的乘用车,以康明斯发动机和神龙轿车发动机为主的汽车动力总成,以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和康明斯发动机检测中心为主的国家汽车质量检测中心,以汽车轴承、电气、仪表、蓄电池等近200家零部件配套企业为集群的宽领域、多层次、较为完备的汽车产业体系。汽车工业产值、销售占比及对开发区的贡献度达90%以上,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产业及部件生产基地。
应城“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形成有机硅、氟化工、肥料添加剂、矿石浮选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生物医药中间体、生物农药中间体、电镀中间体、药用包装材料、酚醛树脂、品种盐、水溶肥、离子膜烧碱、改性沥青添加剂、粘胶剂等16个精细化工系列的300多个产品。多数产品和技术在国内、国际同行业处于领先和先进水平。
3、基地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
葛店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拥有3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上市公司3家,外资企业2家,民营科技型企业9家。区内企业拥有准字号药品500多个,其主要产品有氨基酸系列、抗病毒系列、计生药品系列、原料药系列等。产品涵盖各类剂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各项经济指标不断攀升。
谷城节能与环保产业基地聚集了金洋、骆蓄、新之光、车桥、锻造等数十家采用节能与环保技术生产各类高技术产品的节能与环保企业,建成全国第二大汽车前轴基地,完善了出口转向节生产线、拉网板栅蓄电池生产线、高精纱生产线等一批在国际、国内领先的生产线,有效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基地形成了轻纺节环产业、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和环保节能服务产业,拥有具有国内外较强竞争力的十大主导产品。
襄阳节能电机与控制设备产业基地聚集了近百家节能电机与控制设备相关企业,主要从事节能电机、电动机起动控制、节能调速、功率因数补偿、电能质量优化、自动化控制系统、高低压电气成套设备等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襄阳市软起动行业已建立11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博士后工作站,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订和修订100多项,大中型电机的软起动项目在同领域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电机起动与控制产品已占到全国同类产品70%的市场份额。
4、基地经济地位不断提升
湖北安陆粮食机械产业基地位于安陆市。2014年安陆市工业总产值201.08亿元,其中粮机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为22.6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25 %;上缴税额1150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 9.48 %;实现净利润9860万元,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粮机产品发展到碾米、榨油、面粉、仓储、饲料等5大系列400个品种。其中米机销售占全国同行业市场总份额的41.7%,油机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29.3%,产品出口量占全国粮机总出口量的41.2%。
武汉江夏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位于江夏区。201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25家,其中:基地内装备制造业占79家,占总数的35.1%,实现工业总产值222.55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4.66%。实现工业增加值55.63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43.2%。其中:车辆装备制造企业36家,占基地企业总数48.6%,实现工业总产值106.64亿元,占基地工业总产值的48.2%,实现工业增加值24.37亿元,占基地工业增加值的43.8%;钢结构及工程机械制造企业23家,占基地企业总数31.1%,实现工业总产值71.02亿元,占基地工业总产值的32.1%,实现工业增加值16.52亿元,占基地工业增加值的29.7%;电机及大型成套设备企业15家,占基地企业总数20.3%,实现工业总产值43.59亿元,占基地工业总产值的19.7%,实现工业增加值14.7亿元,占基地工业增加值的26.5%。与2010年相比,目前基地内装备制造业的规模番了一翻。截止2014年底,全区有高新技术企业55家,在武汉市5个新城区中排第一位,其中:基地内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家,后备培育企业14家。2013年国威重型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江扬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上市,实现了江夏本土企业上市零的突破。
武汉市阳逻钢结构产业基地位于阳逻开发区。截止2014年年底,阳逻开发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6家,增加了51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6家,增加了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473.06亿元,增长2.3倍,实现营业收入409.62亿元,增长2倍;出口创汇13080万美元,增长1.6倍;上缴税收104540万元,增长0.8倍;从业人员2.75万人,增加1.1万人。基地特色产业比重达63%,提高了11个百分点,钢结构骨干企业有16家,增加了7家,年产值过10亿元企业7家,其中过100亿元1家,50亿元1家。2014年阳逻开发区钢结构产业产值实现309.5亿元,钢材深加工量约500万吨。
二、推动基地发展,我省的主要做法
以基地化建设推进产业发展是国内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做法,,特色基地建设的核心是推进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多年来,省科技厅坚持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要抓手,在促进特色基地建设工作上不断取得新成绩。
1、完善创新服务平台,打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葛店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特色产业基地拥有省级以下研发机构4家。华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四个基地和两个中心的职能,即:“一氧化碳变换催化性、气体净化剂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 国家高新技术(863)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湖北省化工材料中试基地”等4个基地产业化基地,“湖北省光通信化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和湖北省化工新材料、新工业的研究、开发、中试和产业示范的重点依托单位。湖北科益药业股份科技研发中心具有完整的新药研发体系,分别与湖北省抗病毒药物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医药工业情报信息中心合作,设有化学合成药物、中药及天然药业、药物新制剂、新工艺医药情报信息中心等研究机构。远大弘元药业有限公司以武汉大学氨基酸研究所为基地,采用多种技术如水剂分离法、微生物发酵法、酶法、化学合成法、现代色谱技术制各氨基酸及共衍生物。目前建成氨基酸及共衍生物生产基地5个。人福药业、爱民药业等企业先后建立了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其他生物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新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谷城节能与环保产业基地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基地共建成企业研发机构22个,(先后建成三环车桥、金洋公司、三环锻造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同时建立博士后基地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这些研发机构已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173项,开发新产品近200种,其中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2个、省级14个。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高层次人才与优势产业项目对接。通过直接引进、特聘兼职、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引导科技人才直接进入生产一线,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县共有35家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南理工大学等4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谷城建立“实践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等15名院士专家,成为谷城企业发展特聘顾问。
武汉新材料产业基地拥有国家博士后工作站1个(力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特种表面保护材料及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桥梁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2个在申报过程中);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材保电镀);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中科博策);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家(湖北省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工业涂料工程中心、湖北省电工铝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桥梁安全监控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实验室(桥科院“桥梁结构安全与健康省重点实验室”、同济医学院“肿瘤侵袭转移省重点实验室”、警官学院“法庭科学省重点实验室”);市级高新企业研发中心1个(远大制药),区级研发中心7个(医药化工新材料研发技术中心、表面工程技术研发技术中心、桥梁工程技术中心、物流技术技术中心、桩基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光电信息材料研发检测实验公共服务平台、环境监测实验室);涌现了凯奇特焊“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带钢连轧焊接机组”、楚烟信息“烟草(商业)体系管理运行系统”、长丰赛博思“钢结构产业化”等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基地组建了3个创新产业联盟(武汉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武汉市“化学药制剂先进给药技术、新剂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氟化工产业联盟),促进研发链与产业链的高效结合,产业上下游的无缝对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襄阳节能电机与控制设备产业基地引导基地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与高校在科技项目开发、共建研发机构与“博士后工作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集群内有追日、大力、万洲等有10多家企业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欧安电气、泰和电气等一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了研发机构。追日电气、大力公司等企业已成为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博士后产业基地。先后建立了创业孵化、研究开发、公共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专利技术展示交易5类创新平台体系,为集群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2009年,基地内骨干企业为主体组建了“湖北电机控制与电能质量优化装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全省批准的10家联盟之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有效推动了联盟内关键技术合作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人才交流与培育机制的形成,加速产业技术转移与升级,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2、完善产业链各环节配套,增强基地发展后劲
十堰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全力抓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建设以汽车各类总成制造为主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完善优化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链。第一是优化产品的技术链,主要是指产品的工程、研发各部分的体系完善;第二是优化汽车关键零部件的采购、供应链;第三是优化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厂商的分布和配置。此外,完善销售和服务体系,优化产业链上游的钢铁、机械、橡胶、石化、电子、纺织等行业选配,对下游保险、金融、销售、维修、加油站、餐饮、旅馆等行业的配套完善。
襄阳汽车动力及部件产业基地内汽车产业链条完整,可以分为整车、总成、零部件三级。一级是整车制造企业: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风神襄樊汽车有限公司、东风襄樊旅行车有限公司等,主要产品为轻型商用车和乘用车。二级是汽车关键零部件总成企业:东风康明斯发动机公司、东风德纳车桥公司、襄樊江山汽车变速箱公司等。主要产品有发动机总成、车桥总成、变速箱总成等。三级是汽车零部件企业:湖北中航精机科技股份公司、襄阳市博亚机械公司、湖北新火炬科技股份公司、湖北回天胶业公司、襄阳市新兴联机械公司、湖北骆驼蓄电池股份公司、湖北鄂弓汽车悬架弹簧公司、襄阳东昇机械公司等。主要产品有万向节、座椅、门锁、车用胶、轴承、电子仪表、电池、活塞环、制动器、精冲制品、钢板弹簧及悬架、各种车型保险杠、灯具、制动鼓、汽车前后加强梁、底盘件、导风罩、火花塞护套等产品。完备的零件-部件-总成-模块化的研发、制造体系,为基地发展提供了良好产业基础。
武汉青山环保产业基地以武钢、武汉石化和青山热电厂等驻区大企业为主体,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产业链条为纽带,在钢铁、石化、电力等工业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三大循环型产业体系。一是循环型钢铁产业以武钢为龙头,建设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站、干湿两用TRT、焦化干熄焦、烧结烟气脱硫、烧结低温余热发电及水循环利用等一大批钢铁行业重点节能减排项目,逐步淘汰落后、耗能高的用能设备,构建形成焦化、冶炼—副产煤气、余热余压—发电,冶炼—废渣—新型建材,连铸、轧钢—氧化铁皮—炼钢炉料、磁性材料,炼焦—煤焦油、粗苯—炼焦副产品深加工,冶炼—钢铁产品—废钢铁—炼钢等6条钢铁循环产业链;二是循环型石化产业以武石化为龙头,加快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建设油品质量升级改造、硫磺回收、催化装置CO焚烧余热锅炉技术改造、焦化装置低温热利用、高浓度污水处理站、催化裂化装置烟气治理等一批项目,构建形成炼化—废气—硫磺—化工产品,炼化—瓦斯气—供热等2条石化循环产业链;三是循环型电力产业以青山热电厂为代表,实施了上大压小2×350MW热电联产一期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完成了12号机组通流、燃煤锅炉煤种变更及节能系统改造、脱硫脱硝改造等多项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构建形成热电联产—高中低压蒸汽—集中供热、移动供热,发电—脱硫石膏—建材及装饰材料,发电—粉煤灰—建材(加气混凝土砌块、商品混凝土等)等3条电力循环产业链。
3、推进产业资源聚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襄阳汽车动力及部件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高端乘用车。其中日产最高端品牌英菲尼迪轿车已于2014年11月正式下线,高端乘用车楼兰也已于2015年6月正式下线,基地被东风公司和日产公司确定为中高端乘用车生产基地,乘用车实现了高端化、品牌化、品种多样化。英菲尼迪产业园等专业化特色园区加快建设,新引进东风日产、德纳、康明斯、东风股份、神龙等核心供应商113家,汽车零部件产业近地化率显著提升。
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壮大,迎来高速发展期。截至目前,襄阳市已拥有100多种新能源汽车专利和实用技术,拥有新能源汽车相关重点企业60余家,正在建设国家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14年,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10亿元,涌现出东风旅行车、宇清电动汽车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明星企业。同时,高新区大力招商引资,引导省内外相关产业资源向高新区集聚,陆续引入扬子江亿兴新能源、亿邦新能源汽车、浩锐动力科技、博富能电池、好好升华、京远、超亿等一批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截止目前,高新区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已发展到6家,配套核心企业发展到近60家,相关配套企业共计200余家,初步形成行业规模较大、配套齐全、具有较强增长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其中东风旅行车上半年的新能源汽车订单已突破7000辆,其自主研发、适宜高原气候的27辆12米纯电动公交车、15台10米混合动力公交车已于近期下线,将交付拉萨公交公司。此外,襄阳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众泰汽车有限公司已与襄阳签订了年产20万辆新能源汽车基地的项目协议,这意味着襄阳高新区新能源汽车整车又添一名新成员。
4、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武汉新材料产业基地从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优化科技人才环境。为进一步鼓励各类人才到硚口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创业,出台了《关于加快打造硚口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的实施意见》,设立了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强化了对人才在创业投融资方面的支持。二是提供科技人才良好发展环境。建立企业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2个。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和企业科技人才之间的“桥梁”作用,宣传政策信息,传达企业需求。三是加大多种形式的人才选拔、推荐力度,我们围绕“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突出贡献人才评选”等重大人才工程的实施,扎实推荐了一批能够形成产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核心人才和创新拔尖人才。目前,基地人才总量5.5万人,其中两院院士1名,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名,享受国务院津贴和省市政府专项津贴人员46名,国家、省、市级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110名,专业技术人才4万余人。
襄阳汽车动力及部件产业基地坚持以创新创业人才为支撑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大力实施“521人才计划”,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以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企业急需人才为重点,完善引进人才分类认定、扶持标准和评价机制,营造比较优势突出的政策环境,形成集聚国际化人才资源的政策高地。新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个、高层次创新人才40多人。截至目前,全区共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70多个、高层次人才2000多名,其中:博士250多人,硕士1600多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6名,省“百人计划”入选者7名,市“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5名,高新区“521人才计划”入选者26人;创新创业团队涵盖美、德、英、日、韩、乌克兰、加拿大、新加坡等多个国家,涉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飞行器制造等多个产业领域。
5、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资源聚集
武汉新材料产业基地坚持需求导向,切实解决创业者面临的资金需求、市场信息、技术支撑等瓶颈问题。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建设思路,全力推进全区科技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在全区范围内,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建立了4个科技文献服务支持平台;依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建立了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技术研发和试验协作平台、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细分专业实验室、研发咨询中心)13个,平台拥有仪器设备300余台套;以市区联动为基础,建立了科技投融资、科技合作交流培训、技术与贸易促进等。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与湖北省科技条件平台的对接。整合全区内6个自建和共建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10万元以上的22台科学仪器向进入省大仪平台服务网络,推进全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仪器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和完善了线上与线下、政府与市场开发合作等创新创业新机制。仅2014年,投融资平台成功为5家企业提供科技担保贷款1950万、帮助7家企业获得了782万元商业贷款、帮助4家企业(金科电子、邦君教育、中烃网络、拓普伟域)获得了680万元人民币和500万美元的风投,帮助1家企业获得天使投25万元。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年服务项次500余项次;科技文献平台年查询量3000余条。
十堰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重点建设科技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汽配物流平台,全方位的为基地企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国家级十堰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已成为十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高新企业成长的重要载体。现有总资产1500万元,孵化面积33100平方米,并吸引社会资本,共建“企业加速器”使孵化面积达7万3千多平方米,形成了从“一级孵化”到“二级孵化”体系建设。累计孵化企业254家,在孵企业92家,毕业企业8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6亿元,税收1270万元,创造就业机会3580个。中心先后被授予“十堰科技创业基地”、“十堰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十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武汉大学生物技术孵化创业基地”、“湖北汽车工学院产学研合作基地”。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出资500万元,成为湖北省科创天使投资基金股东之一。十堰高新区财政局、十堰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联合成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注册资金1亿元,主要为创业中心孵化企业、毕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抓好“三大市场”建设,打造鄂西北物流中心,建设以中国(十堰)汽配城为主导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一是抓紧推进中国(十堰)汽配城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完善汽配城物流中心和汽车市场建设,明确功能分区,扩大市场规模,强化市场管理,推进企业零库存、完善现代物流信息链和供应链体系建设,打造国家级汽配产业基地,把中国(十堰)汽配城、汽配广场打造成全国第一、亚洲最大的中国商用车配件交易中心、信息中心、价格中心、配送中心和服务中心,汽配城市场年交易额达到300亿元。并引进国内知名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总成交易中心和全国最大的整车厂配套采购供应中心。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我省充分挖掘各地自然资源、科技、人才、信息、区位甚至文化层面的各种优势,推动产业特色化发展,推进地方传统产业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下一步,在推进我省特色基地建设方面,将按照“定位特色化、布局协同化、形态聚集化、手段集成化”的思路,培育打造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发展环境优、增长潜力大的特色产业创新集群梯队,形成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生力军”。
1、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在落实现有各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优惠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具体研究出台税费征收、贷款融资、土地利用、人才引进等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解决融资渠道不畅等企业共性问题。加紧开展政策创新研究,不断为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创造更加宽松和优越的政策环境,形成吸引优势企业和项目的政策“洼地”。
2、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特色产业基地必须选择“特、新、高、强”的发展之路,切实形成自己的特色,坚持以创新驱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一要突出特色,基地成长关键在于树立自己独特优势,创造独特技术、独特产品、独特管理模式,扬己之长,立己之异,错位发展,避免雷同。二要全面创新,重点是开发核心技术,全面推进制度、机制、管理、市场创新,建设创新型基地。三要占领技术高地,力求在某些领域处于高端地位。四要做强做大,切实形成强大的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真正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特色产业基地行政管理上,要独立于地方体制机制,摆脱地方上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要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按照更加科学、理性的体制机制管理和运作,避免陷入低层次发展的误区。
3、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招商力度。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适当增加财政资金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投入比重,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投入管理,整合现有资金,集中优势财力,用于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向上申报力度,积极帮助特色产业基地争取各类财政扶持资金,扩大资金来源渠道,提高自身发展潜力。努力促进特色产业基地与商业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做好对基地金融信贷资金的担保、管理和协调服务,建立完善金融风险投资机制,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为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创造必要的金融条件。加大招商力度,提高引资引技引智水平,发掘现有企业潜力与引进新企业并举,引资数量与质量并举,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国内引进与国外引进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建立相应灵敏的信息网络,建立引资项目评估机制和准入制度,保证特色产业基地的产业集中度和质量。
4、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功能,解决资源配置低效的问题。要进一步增强产业集群内各个企业间的关联度,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效能。一是横向强化协调配套,形成分工协作、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机制。二是纵向延长产业链、价值链,特色产业要向前端与后端延伸,与生产服务业相融合,提高产业效益与技术水平。三是积极培育经济技术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和著名品牌,提升产业基地的影响力、竞争力和知名度。四是进一步完善与产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相配套的科技中介组织和服务体系。
5、进一步抓好人才引进和培养,解决产品结构不优,创新能力、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人才是干事创业的基础。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支撑。要加大各类人才的引进力度,为特色产业基地可持续发展集聚更加丰富的人力资源。要加强职业技术院校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与建设,建立院校和产业基地人才对接共享新机制。要不断完善产业基地研发和创新环境,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大企业研发机构落户特色产业基地。
为全面提升产业基地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又好又快主基调,加大解放思想力度,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大绿色发展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增效;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增强发展后劲;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凝聚发展新优势。确保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本文关键词:湖北省火炬计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2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jj/43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