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英语学术论文中however和therefore的使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学者英语学术论文中however和therefore的使用研究
【摘要】:通过对语料库中的中国学者和英语本族语学者的英语学术论文进行分析,对however和therefore这两个连接副词在两个语料库中出现的次数、在句中出现的位置,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学者与英语本族语学者在使用上述两个连接副词时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母语迁移和缺乏高质量的输入等原因,我国学者掌握的连接副词数量小,使用的连接副词位置单一。最后就英语连接副词的使用问题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建议。
【作者单位】: 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314
【正文快照】: Halliday和Hasan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语篇衔接理论。他们把实现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conjunctive device)分为五大类,分别为指代(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1]。其中,“连接”所涉及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晶;刘景霞;林俐;;从隐喻的角度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侯家旭;论语篇连贯中的词汇衔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叶荭;试论培养大学生语篇分析能力的实际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余丽君;语篇——英汉翻译的基本单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罗思明,李建军;词语搭配浅论[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赵宏伟;;英汉人称指示语先用现象对比及其翻译[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7 唐静;汉英双语中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邓芳;英语语篇的连接手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彭宣维;时态选择的系统性及其所体现的时间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1期
10 文军,董平荣;第三人称隐性指称的图式理解模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伟昌;;汉译外来语言学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蔡有恒;;功能理论与语篇语体特征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肖传芬;;从形式机制谈语篇词汇衔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彭菲;;学术论文提要的主位推进模式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蒋联江;;基于RST的英语四级作文连贯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孙雁雁;;怎样通过朗读提高中级阶段留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崔建新;张文贤;;不同语体下连词使用率的统计与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8 朱其智;;“由”字句的语篇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9 马燕华;;初级汉语水平日本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10 余维;;话语指示的语用对比分析与应用[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马红妹;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上下文语境的表示与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4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郭忠伟;作战文书自动生成理论及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7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8 李晟宇;呢字疑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向阳;电视新闻话语分析举隅[D];暨南大学;2000年
2 张伟;文体分析在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汪望珠;语篇分析理论在语言测试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崔玉芹;论语篇连贯的静态与动态分析[D];延边大学;2000年
5 张海华;论以语篇作为翻译单位[D];延边大学;2000年
6 赵伟;鲁迅小说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7 胡仲明;商务英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唐建萍;语篇连贯的无形网络[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9 许朝阳;文体学与英语口语理解[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10 张长娟;科学语体篇章的分析与教学实践[D];黑龙江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静,石毓智;英汉并列结构的语法共性与个性[J];外语学刊;2005年03期
2 文秋芳 ,丁言仁,王文宇;中国大学生英语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高水平英语学习者语料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捷;;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连接词使用对比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李佳;;基于语料库的“search”一词搭配情况对比研究——以“in search of”、“in search for”和“search for”为例[J];科技信息;2009年07期
3 高文成;张丽芳;;英汉存在句结构的定量认知对比研究——以BNC和《围城》为语料[J];外国语文;2009年04期
4 高文成;张丽芳;;英汉存在句认知对比研究三题——以BNC和《围城》为语料[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吴志芳;;对英语会话中认知立场状语Probably和Maybe的语料库对比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李茜;;中国英语学习者情态动词的使用研究[J];英语教师;2011年03期
7 许文胜;张柏然;;基于英汉名著语料库的因果关系连词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4期
8 程铖;潘t,
本文编号:1139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zy/1139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