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研究论坛_《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各期目录及摘要
本文关键词:明清小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107期)
综论
“张生跳墙”的文化渊源与文学指向 石 麟
摘要 “张生跳墙”是唐人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一个重要情节,这一情节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戏曲的创作之影响有目共睹。同时,“张生跳墙”这一意象又有着十分深刻的文化蕴含和极其久远的文化渊源。本文希望通过对一问题的追源溯流、归纳梳理,进而从更为广阔的视域来探讨“跳墙”这一意象所经历的漫长文化历程及其对后世诸多文学样式、尤其是小说创作所产生的多层面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张生跳墙 文化渊源 小说创作 影响
明清巡游冥界题材小说之文学渊源与观念演变 邵颖涛
摘 要:明清涌现大量巡游冥界题材小说,这是研究明清小说不可忽视的部分,亦是探讨明清冥界观念的重要资料。明清巡游冥界小说具有深远的文学渊源,作家充分借鉴南北朝、唐五代作家经验,学习前代巡游冥界题材小说的故事情节、文化要素。它们在借鉴中走向发展,小说的故事素材、情节结构、人物形象、风俗习尚、冥界观念皆产生巨大变异,形成神性化、世俗化、道德化的趋势。这些作品进一步丰富中国古代的冥界认识,记录了古代冥界观念的发展与演变历程。
关键词:明清小说 巡游冥界 文学渊源 冥界观念
论中国古体小说的观念流变 郝 敬 张 莉
摘要:中国小说观念的理论建构,直到唐末五代时期,依然停留于无固定文体特征的子说。宋代欧阳修通过《崇文总目》与《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的编撰,将杂传、传奇等纳入小说范畴,使得叙事成为小说表现方式的主要特征,从而开启了传统小说观念向近代小说观念的转变。明人胡应麟六分小说,并将不宜归属于子部其他类别的作品都归入小说,标志着元明以来小说观念在宋人的基础上愈行愈远,不仅小说范畴出现无限扩大的极端趋势,而且小说观念也严重脱离了汉唐小说重“道”轻“技”的主旨。清代纪昀和四库馆臣在编撰《四库全书》时,厘正了小说观念发展中的一些误区,确立了回归汉唐小说观念的主旨,并通过对小说理论的指导性论述,甄别了古体小说正确的体系构建,客观上为古体小说与通俗小说在近代的观念区分,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国古体小说 观念 流变
身份与文化的隐喻——试析清代小说的辫子书写 周晓琳
摘 要 在清代小说中,男性头上的辫子始终作为身份与文化的隐喻而存在。从回避到正视,从去政治化处理到政治化书写,清代小说有关辫子的叙事不仅揭示出满汉作家认知态度的微妙差异,更为重要的是披露了汉民族文化心理嬗变的历史轨迹。晚清谴责小说的描写内涵着“去辫”的文化诉求。
关键词 身份 文化 清代小说 辫子
明代“四大奇书”研究
论《水浒传》文学特点与语言形式的同构性 王小曼
摘要:中国古典小说从萌芽、成熟,到繁荣、转型,经历了元末明初至晚清的五个多世纪。从最初的谈鬼说怪的虚幻故事,发展成为以《水浒传》、《西游记》为代表的现实与虚幻、现实与历史交织的章回体小说,又从《金瓶梅》、《红楼梦》及人情小说等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家庭生活小说,再转变为一批内容上颇具批判现实主义倾向,外部形态上努力借鉴西洋小说的叙事方式、力求突破中国传统小说写作模式的晚清谴责小说,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结构形态上的转型,都得到了社会变革的外部因素和文学品种的内部传统这双重力量的驱动,显示出了中国古典小说清晰的成熟轨迹和向现代形态变革的巨大潜力。以此为基础,五四时期的小说家们才有可能去完成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关键词: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小说形态 历史发展 文学传统 现代转型
崇祯本《金瓶梅》回前诗词来源补考 龚 霞
摘要:《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以下简称“崇祯本”)在《金瓶梅词话》的基础上改写而成,改写者将后者绝大多数回前诗词都做了删改。崇祯本一百回回前共用诗五十四首、词四十首、曲八首。这些诗词大凡征引前人作品,对其来源已有学者作了部分考证。集中的选源主要有明末沈际飞评点本《古香岑草堂诗馀》四集、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冯梦龙编《情史》等。相对于《金瓶梅词话》在内容上的修改、润色而言,对原有回前诗词的增删,改写者有较多的自由空间遵循个人的喜好。因此,对崇祯本回前诗词来源的考察,有助于考证改写者的真实身份。
关键词:《金瓶梅》 崇祯本 诗词 来源
《金瓶梅》乔大户纳义官考 向 静
摘 要 对《金瓶梅》中西门庆亲家乔大户所纳的义官,历来学者有不同解释。本文结合明代捐纳制度的历史背景,考证义官为明代对特例捐纳者的专有称谓,《金瓶梅》中对义官的细节描写也高度契合史实。明中期以后,义官身份日益呈现二重性,既能荣膺冠带或散官职衔,又普遍受地方官府差遣,逐渐固化为差役名目。这为理解小说中乔大户捐纳义官的动机与处境提供了新视角,也使“乔大户”成为明代小说中刻画义官形象的典型。
关键词 《金瓶梅》 乔大户 义官
《儒林外史》研究
中国吝啬鬼之谜——以严监生为路径研读《儒林外史》 赵 峻
摘 要 严监生是吝啬鬼,而且是一个中国吝啬鬼。他临终前两个指头的哑谜,不仅是绝妙的讽刺特写,也是一个反讽象征。严监生形象渗透和表现着民族文化心理,正是这一点使其得以成为与世界一流吝啬鬼形象相比肩的典型。其吝啬鬼之谜不仅勾联着小说的结构和主旨,也为《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探索小说提供了佐证。
关键词 严监生 中国吝啬鬼 《儒林外史》 长篇探索小说
《儒林外史》取材来源零拾 张秉国
摘 要:《儒林外史》中化用了许多前代典实和时事掌故,学界对此已多有探讨,其中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一书已极详赡。但仍有些略显次要的人物和情节被人们忽略,本文拟从人物、情节、语言三个方面,对学界未尽之处略作摭拾。
关键词:人物 冯琢庵 情节 语言
地域叙事视角下的《儒林外史》结构——兼论《儒林外史》的原貌问题 叶楚炎
摘 要 从地域角度看,《儒林外史》由整饬的三大地域叙事板块构成,整个小说情节运转的方向和板块间地域流动的方向相同,即由外到内,从边缘流动至中心。三大板块的依次更替也正与明代科举文风的时代转换相一致。无论是情节地点的伏案、对于重要地域接点的时间标注,还是小说事实上所形成的整饬的三大地域板块,以及叙事地域所蕴含的独特意义,每一处都可以看到吴敬梓在小说地域流动方面所倾注的慧心。从地域叙事的角度入手都可以看到,程晋芳原书有五十卷之说是确实可靠的,而在地域上与第三板块不合的内容,很可能不是小说原书所有,而明显是作伪的第五十六回则恰好显示了这些内容掺入小说的先后顺序。
关键词 地域叙事 《儒林外史》 结构 原貌
文言小说研究
“言”、“曰”之间:《阅微草堂笔记》的叙事策略 刘勇强
摘要:《阅微草堂笔记》不少作品由一叙述者(“言”者)讲述,而辅以一个或若干个议论者(“曰”者)评说。这一叙议相生、主从相伴的多元化“言”—“曰”结构既彰显了叙述者主导的基本倾向,又通过不同议论者的评说,丰富了情节的阐释空间,形成了一种“主见”与“异说”相互生发的叙事策略。此一叙事策略,突破了在传统史传“传记+论赞”结构影响下形成的文言小说叙事模式(《聊斋志异》的“小说本体部分+异史氏曰”即为典型代表),具有更为开放的、多元的、甚或有意不确定化的意义指向与思想格局,,实为纪昀在文言小说创作中的重要贡献。从本质上说,它也反映出纪昀不固执一端的通达观念和包容性思维方式。
关键词: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 文言小说 叙事 议论
《聊斋志异》中的恶神形象研究 颜建真
摘 要 《聊斋志异》中除了一大批光彩夺目的花妖狐魅的形象外,还有数量不多但让人印象深刻的恶神形象,主要有三类:天神、地示神、人鬼神。这些恶神给自然界、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甚至危害人类的性命;或是具有人的某些恶劣的品行,如好色、喜欢阿谀奉承等等,蒲松龄借这些形象以反映现实,讽刺现实。
关键词 《聊斋志异》 恶神 特质 人神关系 文化意蕴
《夜雨秋灯录》赝本考论 凌硕为
摘 要 《夜雨秋灯录》在民国以后多以赝本流传,造成鲁迅等学者的诸多误解。今考得赝本所伪造的三集卷一、卷二出自《客窗闲话》与《续客窗闲话》,卷三、卷四的三十五篇出自早期《申报》,五篇出自《海上群芳谱》。采自《申报》的作品是晚清新闻与小说观念交互的产物,民国初年对这些作品的认识体现出这一时期新的小说风气的形成,作品虽伪,而对近代小说的发展却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夜雨秋灯录》 《申报》 《客窗闲话》 《海上群芳谱》
晚清小说研究
李伯元的定位及其他 欧阳健
摘 要:李伯元居晚清六大小说家之首,是第一个站在改革的历史高度对官僚体制弊端进行揭露和抨击的文学家,“现形记”文体的首创者,以弧圈结构写“场”的第一人,他是晚清时期文学的领军人物,是可以和明清时期施耐庵、罗贯中与民国时期鲁迅、茅盾相比肩的大家。要正确认识李伯元的价值,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消除所谓“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的恶谥,高扬晚清“新小说”的思想高度与创作实绩。
关键词:李伯元 定位 晚清六大小说家 官僚体制弊端 “现形记”文体 以弧圈结构写“场”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未见”条目之补遗 陈大康
摘 要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有些作品因种种原因,撰写者未得亲见,故而标以“未见”,并注明著录信息。本文据笔者所见,对某些“未见”条目作补遗。
关键词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 “未见” 补遗
吴趼人佚诗及其考释 何宏玲
摘 要:《申报》、《花团锦簇楼诗辑》中存有吴趼人的一批散佚诗作,本文搜罗辑录,并加考释,说明吴趼人早期在上海的生活经历及文学创作。
关键词:吴趼人 佚诗 《花团锦簇楼诗辑》
徐一士《小说漫话》考论 刘 浩
摘 要 《小说漫话》出自著名的掌故学家徐一士之手,是连载于《京报》三年之久的长篇小说批评。《小说漫话》中保存了大量的小说研究可供参考的材料,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此外,《小说漫话》还比较集中的展示了徐一士小说批评的全貌。然而长期以来,《小说漫话》却尘封在民国的旧报刊中,不为人所知。本文首先介绍《小说漫话》的文献状况,包括《小说漫话》曲折的出版发行情况,其中所引录文献的价值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徐一士在家学背景下的小说研究,以及他将掌故学融入小说批评的方法和成绩,以期形成对徐一士小说批评更完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 徐一士 《小说漫话》 掌故学批评
论清末民初小说中“英雄”形象嬗变的双重维度 鲁 毅
摘 要 “英雌”形象是晚清“新小说”所提供的一类独特人物面相,并呈现出强烈的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特征。从晚清到民元,在对“英雌”形象的“知识考古”中,不仅可以找寻出从性别“缺席”的“英雌”到性征鲜明的“女人”形象的嬗变谱系,亦可以梳理出从晚清的“英雌”到民元前后《妇女时报》中“女侠”形象的嬗变图谱,这一形象的嬗变必然牵动着其所隶属的民族国家叙述话语的改变。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英雌 嬗变 女性 女侠
其它作家作品考论
晚明小说家钱希言生平事迹考略 袁 媛
摘 要 钱希言约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九月,约卒于崇祯十一年(1638),享年约77岁,他在文坛最活跃的时间段当为万历二十年(1592)至万历末年。山人的身份不但使他获得了生计所需,也为他参与到万历文坛的各种文学、文化活动创造了机会。同时,山人的游历与交游成了他创作的各种素材,使他留下了十分丰富的诗文、小说作品,也帮他积攒了大量的小说、戏曲史料,奠定了他在万历文坛的位置。钱氏个案的发掘,不但对研究明代特殊的社会、文化、文学局面具有意义,对研究中国士阶层的演变状况也甚有价值。
关键词 晚明小说家;钱希言;生平事迹
李绿园《歧路灯》的佛缘与“谭(谈)”风——作者、书题与主人公名义考论 杜贵晨
摘 要 李绿园字孔堂,名海观,一得自于儒,一得自于佛;《歧路灯》之书名借自佛教“歧路”之喻和 “灯喻”,而书中主人公姓“谭”即“谈”,“谭孝移”名“忠弼” 为作者藉以谭(谈)忠与孝关系的人物;“谭绍闻”、“谭绍衣”之名,取自《尚书》“绍闻衣德言”,则专为谭(谈)孝,所谓“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全书基本思想倾向为儒佛互补、以佛济儒的儒佛合一。而谭家著籍之祖命名为“谭永言”者,乃寓说是书自上古以降“谈”与“谈说”之小说源头取义,实为此书体裁之提示,创作风格之宣言。《歧路灯》的“谭(谈)”风促使其形成自觉写人生和以全面描写一个人的命运为中心的结构,是当时章回小说艺术的一个进步,同时也促使其刻意追求理趣、雅趣,平中见奇,“谭”言娓娓,醇厚剀切。
关键词 李绿园 《歧路灯》 佛缘 “谭(谈)”风
刘鹗与《老残游记》:个体启蒙的一个例证 王 韬
摘要:以《老残游记》来做为个体启蒙的例证,是因为刘鹗所奉行的“核实”思维方式,正近似启蒙哲学的事实逻辑;逸云的自叙形像地展现了“自己思想”这条启蒙准则;刘鹗对清官的“谴责”旨趣是出于启蒙时代的资产阶级参政要求,但他的自由主义政治理想违背了“核实”思维方式。
关键词:个体启蒙 核实 自己思想 资产阶级参政
2003年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著简目 淮 茗
《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第2期(总第108期)
综论
古代小说评点类型的分野 张永葳
摘 要 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旨在“略其行迹,伸其神理”,注重字句解读、结构划分、段落总结、主旨归纳、文法分析以及文意揣摩等,与其文章评点一脉相承。这一“论文型”的小说评点在明末清初风靡开来,与以往“论事型”的小说评点法平分秋色,成为清代小说评点的一个重要类型。论文型评点产生的土壤是晚明人以文章手眼评点天下书的时代文化背景,它影响了明清小说的鉴赏角度和创作风格,使明清小说形成“读如文章”、“作如文章”的“类文章性”特点,并作为古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民族特色保留了下来。
关键词 小说评点 论文型 论事型 文本细读
舟船空间与古代小说的情节展开 李萌昀
摘要:舟船是古代小说中情节展开的重要场景。舟船空间的等级性和秩序性在舟船故事的情节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小说叙事的面貌。舟船空间由船头、船舱与船艄三个形制不同、功能各异的部分组成。在舟船故事中,舟船内部的空间界线,恰与内外、男女、尊卑之间的文化界线相重合——这正是解读舟船故事之情节建构的关键。本文拟从空间视角出发,以空间界线为切入点,结合船头、船舱、船艄的文化含义,探讨舟船空间在古代小说之情节建构中的作用。对空间场景的文化/意识形态分析,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小说的叙事逻辑,而且可以提供一条进入古代思想世界的隐蔽途径。
关键词:舟船 空间 文化含义 古代小说
从宝卷对小说的改编看民间多神信仰的历史生成 张 灵 孙 逊
摘 要 宝卷的题材很多源自小说,小说故事在进入民间宝卷之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从内容到形式的诸多改变,除了文体形式之外,还包括了人物塑造与情节设置的神道化倾向。这种神道化倾向由宝卷的宗教属性所决定,是宝卷作为多神信仰之载体,在改编小说故事为己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文体整合的结果。在民间多神信仰的生成过程中,作为说唱文学代表的宝卷是其定型和成熟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宝卷 小说改编 多神信仰 历史生成
《红楼梦》论坛
宝黛悲剧存在之源辩析 王 青 刘朝谦
摘 要 从存在之根据的角度解析宝黛悲剧,是理解《红楼梦》莫测之味的关键之钥。故而循着木石之约的源头,从宝玉之根据、黛玉之根据和根据之本质特性、作用、意义和价值三个方面来探析,便能体会曹雪芹的用心所在。
关键词 宝玉 黛玉 根据 无根据
丁繁培《题〈红楼梦〉》诗初探 王人恩
摘 要 丁繁培《溉馀吟草》卷三中有《题〈红楼梦〉》七言绝句六首,《红楼梦卷》未收,亦未见有人进行研究。这六首绝句分咏了《红楼梦》中的黛玉、宝钗、惜春、探春、晴雯、尤三姐六个人物,诗写得飘逸流畅,寄托了浓郁的感情色彩。《题〈红楼梦〉》诗对研究红学史不无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丁繁培 《题〈红楼梦〉》 题红诗 《红楼梦》
《红楼梦》后40回非高鹗续写说 俞晓红
摘 要 本文从解析“补”、“续”的本义出发,就古代史部与说部使用两词的情况作一简要比较,认为程伟元所谓“厘剔”、“截补”,正是针对首尾俱全、局部有破损的原卷而做的“修补以使之完好”的工作;程甲本序言既不攀缘曹雪芹以增广告之益,也绝不自诩续撰而积掠美之诟,程乙本引言所谓“择其情理较协者,取为定本”之言不虚。程高只是后40回的整理者而不是续写者,他们所做的是编辑工作而不是仿作代拟,后40回的写作者应另有其人。
关键词 红楼梦 程甲本 程乙本 程伟元 高鹗
从称呼看戚序本《石头记》 回前回后评的作者 徐军华 胥惠民
摘要: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上有大量异于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的独有的回前回后评,目前学界对这些评语的作者是谁,这些评语是否属于脂评范围,还没有明确结论。本文通过比较脂评和戚序本回前回后评,发现二者在一个小的称呼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可以为戚序本回前回后评的作者之争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旁证。
关键词:戚序本;看官;读者;脂评;回前回后评
话本小说研究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疾病叙事的理学隐喻 杨宗红
摘 要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的疾病叙事中,致病之因与治病之法都与善恶相关。小说家通过疾病叙事,将疾病转换成一种道德评判。由于明末清初的特殊语境,拟话本小说受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实学共同影响,疾病叙事在一定程度上也隐含了对理学中人欲与天理、心性与践履关系的思考。将小说视为治病救人的药方,也体现了理学家经世致用精神对小说家的影响。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拟话本小说 疾病叙事 理学 隐喻
“三言”故事中明代官吏形象的文化阐释 裴云龙
摘要:在“三言”以明代为背景的故事当中,官吏形象大多是由叙述者在改写故事时所独创、或者在本事基础上做了大幅度扩充使之丰满的,由此成为了“三言”小说视野中展现明代社会风貌的重要部分。在这些形象中,“吏”多数呈现出奸诈、贪酷的面貌;官员形象也以负面人格居多,有些甚至与其在本事中的面貌相比,受到了叙述者明显的矮化。即便是那些受到肯定的明代官员,其得到赞赏的原因亦更多基于人情世故而非政治品格。“三言”叙述者对明代官吏整体形象的塑造,体现了明末文人对个人欲求的绝对偏重和对政风世风的失望冷漠。这种文化心理的产生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历史原因:政治局势的影响,社会思潮的渗透和通俗小说文化属性的制约。
关键词:“三言” 明代 官吏 个人欲求 政风世风
文言小说研究
《聊斋志异》创作始期新考 刘艳玲
摘 要:《聊斋志异》一书创作起始的时间,历来有清康熙十年(1671)之后和康熙三年(1664)左右二说。由于结论均出自某一具体的旁证材料,因而都有人提出质疑,难以成为定论。由《聊斋志异》文本所见早年创作的内证、聊斋诗文和他人著述中相关的旁证材料进行综合考察,可以把这一时间提早至清顺治后期到康熙初年。
关键词:《聊斋志异》 创作 起始时间 考辨
《聊斋志异》海外诠释及其文化融合功能 付岩志
摘 要:《聊斋志异》问世以来,在国内的影响与日俱增,在国外也得到日益广泛的接受与诠释。《聊斋志异》海外诠释方式可以分为推介式诠释、研究式诠释和随感式诠释。《聊斋志异》海外诠释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文化融合的意义和功能。以《聊斋志异》为载体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为选择性翻译、创造性误读、深层次互诠互释三种方式。
关键词:《聊斋志异》 海外诠释 文化融合
《客座新闻》成书考论 汤志波
摘 要 沈周笔记小说《客座新闻》成书过程中经过大量润色修改及多次编排,除现存七卷本、十一卷本外,据考证至少还有亡佚的十四卷本。讲述者有意“凑合”怪谈异闻、传抄者不论是否完稿即迅速传抄并不断增益,在《客座新闻》成书过程中亦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客座新闻》经过讲述者、记录者(作者)、传抄者三次加工,是由三者共同完成的。
关键词 沈周 《客座新闻》 《沈氏客谭》 笔记小说 成书过程
小说与戏曲
传奇《牡丹亭》的蓝本商榷 刘洪强
摘 要 《燕居笔记》中的《李淳奴供状》在情节、用语方面均与《杜丽娘慕色还魂》相同,经过考证前者明显模仿后者,这表明《杜丽娘慕色还魂》已经在社会上风行。这证明徐朔方先生的论点“杜丽娘话本曾风行一时”正确,而向志柱先生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尚未被人熟知,也就是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当时并未流行”的合理推测并不“合理”。这则材料对研究《牡丹亭》的传播也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牡丹亭;杜丽娘慕色还魂;杜丽娘记;李淳奴供状;蓝本
从《金瓶梅词话》看《西厢记》在万历时期的演本形态 杨绪容
摘 要 在万历本《金瓶梅词话》中,《西厢记》主要以演本形态出现。《金瓶梅词话》多次叙及演唱王实甫《西厢记》的情形,仅有一次叙及演唱李日华《南西厢》。根据这些笔墨,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明嘉靖万历间《西厢记》的演本形态特征:演唱者以戏班及歌伎为主,折子戏多于整本,杂剧多于南戏等。尽管《金瓶梅词话》中所录的《西厢记》多被描述成演本,但大都有文本为依据,在本质上属于文本。这就说明,至迟在明代中后期,戏曲已大量以文本流传,杂剧尤以文本为主要载体。
关键词 《金瓶梅词话》 《西厢记》 演本 文本
《野叟曝言》戏曲剧目叙考 黄小丽 杨旺生
摘 要:《野叟曝言》中有大量的戏曲内容,留下了丰富的戏曲史料。作品剧目大多为历史“翻案”戏,其中的观戏、评戏内容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设置有重要作用。由于作品中涉及到的剧目数量较多,无法一一论述,本文即选取其中一部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作者进行剧目设置的缘由与目的,认为这些历史“翻案戏”并无意图还原历史真相,而只是夏敬渠的史学观、道德观与价值观的表达载体,因此其“翻案”没有太大的史学价值,也表明作者史识非常凡庸。
关键词:《野叟曝言》;戏曲剧目;叙考
晚清小说研究
论林纾情爱观对译文的操纵 楼含松 林旭文
摘 要 林纾的情爱观处于保守和激进之间,他理解“情”,消解“欲”,注重“礼”,“情爱”与“礼防”两无所失是他追求的理想状态。林纾在译作中通过改译、漏译、增译等方式调和“情”与“礼”的关系,同时他的译文消解了原作中的欲望描写。林纾翻译的几部重要的言情小说——《迦茵小传》、《红礁画浆录》、《巴黎茶花女遗事》、《剑底鸳鸯》充分反映了译者情爱观对译文的操纵。
关键词 林纾 情爱观 《迦茵小传》 《红礁画浆录》 《巴黎茶花女遗事》
晚清广东题材小说的文学新变及文化反思 葛永海 王 丹
摘 要:晚清以来,以广东社会与粤民生活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广东题材小说蔚为大观,这些作品聚焦于广东社会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时代内容,在艺术和思想方面都呈现出新特征和新气象。本文对广东题材小说进行历时性梳理,展示其发展演进的基本轨迹,重点研讨其在晚清的文学新变。这种新变既包括题材内容、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方面的一系列艺术创新,亦包括思想内涵方面的新拓展,后者具体表现为文化反思的自觉意识以及所达到的思想深度。
关键词:晚清小说 广东题材 文学新变 文化反思
《晚清小说目录》匡补 郭 辉
摘 要 刘永文编《晚清小说目录》是一部重要的晚清小说目录著作。但其中著录的小说目录在题名、刊行时间、著译者、小说归类诸方面仍存在着一些缺憾,且尚有不少小说篇目未被收录在内。本文根据自己所见部分原件,对其中出现的错误与遗录部分加以匡正补录,以期为学界提供更为详实的研究信息。
关键词 《晚清小说目录》 匡正 补录
论陆士谔《血泪黄花》中的革命叙事 王凤仙
摘 要:陆士谔的《血泪黄花》是最早叙述辛亥武昌革命的第一部小说。从叙事策略看,《血泪黄花》采取了“革命化”的总体叙述策略;从叙事的显层内涵看,《血泪黄花》构建了“大汉”与“贼满”的民族想象;从叙事的深层内涵看,《血泪黄花》中革命与爱情的交织隐含着“大我”与“小我”的互动与交融。《血泪黄花》中的革命叙事投射着一个时代的思想心态与理想激情。
关键词:陆士谔 《血泪黄花》 革命叙事
其它作家作品考论
明代小说家清溪道人考辨 贾海建
摘 要 《禅真逸史》、《禅真后史》的作者“瀔水清溪道人方汝浩”是浙江兰溪人的观点,要比学界普遍认为的、是河南洛阳人的看法更加可信;《东度记》的作者清溪道人为荥阳(郑州)潘氏,世居南京。因此,《禅真逸史》、《禅真后史》的作者清溪道人与《东度记》的作者清溪道人应是不同的两个人。
关键词 《禅真逸史》 《禅真后史》 《东度记》 清溪道人 身份
李百川籍贯研究述评与“山东泰安人说”补证 周 晴
摘 要:《绿野仙踪》作者李百川籍贯的讨论,至今众说并存,其中尤以郑振铎先生提出的“山东泰安人”说最为合理。温如玉是“作者自己的小影”。 书中近半内容是写泰安或与泰安有关的人与事,于泰安地方和泰山名胜甚为熟悉,甚至写及泰山极隐蔽罕为人知的洞穴,又大量使用泰安方言,共同加强了作者为泰安人的可能性。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以李百川为“山东泰安人”是最为合理的说法。
关键词:李百川;籍贯;“山东泰安人”说
“吕纯阳飞剑斩黄龙”故事探源 郭 健
摘 要 《醒世恒言》中记载有一则“吕纯阳飞剑斩黄龙”的故事,流传甚广。该故事的最早文本是南宋禅宗典籍《嘉泰普灯录》中所记载的“吕洞宾参黄龙”故事,叙述道教内丹宗师吕洞宾游庐山后,曾折服受教于鄂州黄龙山的黄龙禅师,寓有“佛高于道”之意。这则故事的产生,与北宋流行的托名吕洞宾著的《钟吕传道集》、《灵宝毕法》两部丹经中贬斥佛教的内容有直接关系,是佛教徒在专门研究了北宋张伯端为代表的道教内丹学理论的基础上精心编撰而成,对后世道教界、佛教界、文学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吕洞宾 黄龙禅师 张伯端 禅宗 内丹学
前辈学者与明清小说研究
鲁迅所编《明以来小说年表》与《中国小说史略》之修订 温庆新
摘 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从油印讲义稿到铅印本的修订时,有关《镜花缘》的论断主要借鉴于胡适《镜花缘引论》、对《红楼梦》论断的修订主要借鉴于俞平伯《红楼梦辨》,这种修订的意念发端早在其编于1923年的《明以来小说年表》中,就已初见端倪。《年表》是油印讲义稿到铅印本修订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它有助于探明鲁迅修订《史略》相关部分的前后变化过程与论断下定缘由,并深受时贤同好相关研究成果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明以来小说年表》;修订;意念发端;过程环节;
中国古代小说在海外
日本近世怪异小说与《剪灯新话》——以《金凤钗记》的日本翻案为例 司志武
摘 要 浅井了意以《剪灯新话》等中国志怪小说为粉本翻案创作的《伽婢子》作为“日本近世怪异小说的一个新起点”,其叙事方法、翻案技巧、“以征其实”的怪异美学都对后来的读本、戏作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撷取其中的《深红衣带》,通过与原典《金凤钗记》以及其他日本作家的翻译、翻案文本,透视日本作家在跨文化翻案过程中对中国志怪小说融摄与创新,探讨中日怪异小说在文化心理、叙事方法、审美旨趣、故事类型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 跨文化 翻案 怪异小说 结构功能性物品 冥婚
2004年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著简目 淮 茗
《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第3期(总第109期)
第九届(五莲)国际《金瓶梅》研讨会专题
《金瓶梅》评点综论 吴 敢
摘要 晚明以迄民国,总共有六人次对《金瓶梅》作有评点,其最足称道者为绣像本《金瓶梅》评点、张竹坡评点与文龙评点。绣像本评点发凡起例,为其后的评点开启了端绪与规整了方向。张竹坡评点中的专论与《读法》,是《金瓶梅》全书的阅读大纲;而其回评、句批则是该回、该段的赏析示范。文龙评点虽然只是对小说的赏析,没有像张竹坡那样有意识全方位进行文学评论,但与绣像本评点、张竹坡评点彼此关照,前后绍继,贯连有清一朝,形成笔架式三座高峰。
关键词 《金瓶梅》 评点 张竹坡 文龙
《金瓶梅》女子改嫁继承财产问题初探
——以孟玉楼、李瓶儿为例 祝庆科 张进德
摘 要 在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中,孟玉楼和李瓶儿在改嫁时都继承了财产,呈现出一种迥异于传统社会财产继承模式的情状。从中可见金钱的多寡是影响女性婚嫁待遇的一个重要因素,折射出明代中叶金钱肆虐背景下传统女子经济地位和贞节观念悄然发生的变化,具有进步思想的文人对封建桎梏下女性的同情,以及“财婚”现象对于传统婚嫁观念的冲击。
关键词 《金瓶梅》 女子改嫁 继承财产
《金瓶梅》文化价值论 许建平
摘要:《金瓶梅》是中国古代一部文化经典。本文探讨至今尙未系统梳理的该部经典的价值问题。发现《金瓶梅》是一部止淫、警世、劝道的“警世宝典”;揭露官场腐败发生病源的反腐良医;记载早期商业经营思想、模式和智慧的“中国商经”; 再现“食货文化”向“货币文化”转型的“划时代里程碑”;储藏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世俗生活资料库的“近世显学”。《金瓶梅》对于今天研究、认知中国社会,继承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金瓶梅 警世宝典 反腐良医 中国商经 划时代里程碑 近世显学
第九届(五莲)国际《金瓶梅》研讨会综述 霍现俊 张国培
综论
学理、学科和问题意识 齐裕焜
摘 要 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基本上完成了由传统学问向近代人文学科的转化过程。21世纪以来的十来年,小说研究在小说文献的发现和整理、小说文体和小说文化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近代小说研究和古代小说域外传播研究开拓了新局面,研究方法有新变化。小说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重视学理思考、学科建设,需要具有问题意识。
关键词 回顾与前瞻 学理 学科 问题意识
论近十年来古代小说研究中文化学方法的运用
——以2000-2012年小说论著和博士论文为中心 蔡亚平 程国赋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文化学方法得到广泛运用。本文阐述中国文学史研究中文化学方法的界定、渊源及其发展,在文献统计、归纳的基础上,分析近十年来古代小说研究中文化学方法运用的整体状况,总结其特点,探寻古代小说研究中运用文化学方法的价值、意义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近十年 中国古代小说 文化学方法 特点 价值
明代“四大奇书”研究
从小说文本到诗文批评----论《水浒传》“点将录”形式的演变 倪惠颖
摘 要 《水浒传》“点将录”之“座次”体现了儒家尊卑高下的社会理念,而“诨号”则蕴含了深刻的江湖文化意味并带有类型化特征,这些都为后来“点将录”形式由小说文本向诗歌批评转变提供了可能。就“点将录”的含义或指向而言,明末阉党《东林点将录》以正统士子拟于江湖草泽,具有转折意义。清代中期,舒位以赞美之情、理性之笔,创体诗国“点将录”,受儒家宗法社会理念以及封建文禁政治、“自悔少作”等因素的合力影响,《乾嘉诗坛点将录》仅以抄本形式流传。直至清末民初社会新变,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柳亚子《南社诗坛点将录》俱以“点将录”形式自觉地为某一文学流派或团体树帜,彰显出“点将录”一体之于建立一代诗歌谱系的诗史意义,揭示新旧文学交替之际打破传统一元文统框架的多元化文学发展方向。“点将录”形式的产生及演变标示了特有的历史文化含义与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水浒传》 《乾嘉诗坛点将录》 《光宣诗坛点将录》 诗歌谱系 形式演变
谈《水浒传》《金瓶梅》中的武松形象 魏文哲
摘 要:《金瓶梅》沿袭了《水浒传》里武松的故事,并稍微作了一些改动。这些改动有得有失,总体上看失大于得。这两部小说中的武松形象有所不同:《水浒传》里的武松仁义礼智勇兼备,而《金瓶梅》里的武松则有点卤莽,任性,自私自利。
关键词:武松 《水浒传》 《金瓶梅》
孙悟空形象溯源与淮河文化 朱家席
摘 要:学界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原型的探究一直存在着诸多分歧,本文以淮河文化为研究视角,对孙悟空形象进行分析后指出,孙悟空原型与淮河流域远古时期的石生人意象、“产翁制”文化遗存以及无支祁形象相互交织,众多研究者提出的“本土说”、“外来说”、“哈努曼”说、“无支祁”说和“中印混血”说等可资借鉴。鉴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惯性所致,淮河文化与孙悟空最终的定型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其原型塑造的重要来源之一。
关键词:淮河文化 原型 石生人意象 产翁制 无支祁
世德堂本《西游记》与《西洋记》“语—图”互文研究 陈 晓
摘 要 作为有案可查的第一个足本,世德堂本《西游记》对后世神魔类小说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在图与文上与世德堂本《西游记》具有互文性现象。在小说语言文本上,表现为两者故事源起架构、小说文本结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叙事方式上的互文;在小说插图上,通过复制、改造、拼贴、组装等方式,《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实现了对世德堂本《西游记》的互文。
关键词 西洋记;世德堂本《西游记》;图文互文
话本小说研究
新见凌濛初史料三则 王裕明
摘要:《调象庵稿》、《刘氏鸿书》和《纺绶堂集》载有凌濛初相关史料。凌濛初与江苏邹迪光、湖北袁宏道、安徽刘仲达和福建曾异撰等文人皆有交游。凌濛初曾请邹迪光为其父母撰写碑文,为刘仲达《刘氏鸿书》进行校对,于崇祯六年五月自江西南昌潘曾纮布政使署中赴福建游历。潘曾纮任职江西期间,凌濛初赴其署中应在其布政使任上而非郑龙采所言的南赣巡抚时。凌濛初福建之行当在崇祯六年春夏之交而非潘曾纮任职福建副使的崇祯三年。凌濛初结识福建李瑞和亦在崇祯六年亦非其它时间。
关键词:凌濛初 曾异撰 邹迪光 刘仲达
《说岳全传》的形成与编撰 邓骏捷
摘 要 《说岳全传》是南宋以来岳飞故事的总结性作品,也是清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是民间说话人在参照其前取材于岳飞故事的笔记、小说、戏曲、曲艺(说书)等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并经过文人的增订。在具体编撰过程中,《说岳全传》从明末清初的《夺秋魁》、《牛头山》、《续精忠》等岳飞戏中吸取了大量的素材,进一步加以改造发展。与此同时,它又借鉴了明代以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隋唐演义》等小说的写作手段,运用“虚实结合”的创作方式,突出地描写了岳飞、岳雷两代岳家将的英雄传奇故事。
关键词 《说岳全传》 《夺秋魁》 《牛头山》 《续精忠》 岳飞故事
晚清小说研究
新旧说部两搜寻---徐兆玮之小说活动及其相关著述 潘建国
摘 要 清季民国时期常熟文人徐兆玮,曾经搜集、购藏、阅读了数量可观的新旧小说,辑纂了时间最早的小说资料汇编《黄车掌录》,编制了迄今唯一的晚清翻译小说提要类目录(包括《读译本小说诗》、《新书目录》两稿);此外,他也十分关注小说研究论著,还曾做过诸多与小说相关的事情。总之,徐兆玮以其雅好说部的一生,在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学术史上留下了应有的印迹。
关键词 徐兆玮 小说资料汇编 翻译小说目录
论晚清小说理论的社会政治主题 李亚娟
摘 要 晚清时期,以梁启超为首的近代文人由倡导小说创作入手,掀起了一场探讨小说理论的热潮。晚清小说理论由政治启蒙开端,而后经“新民”、“改良社会”等,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关注始终是其演化的主题。正是因为新小说理论对社会政治主题的提倡,晚清小说界才得以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盛局面。中国近代文人对社会政治主题的考察也渐从最初对政治功用型的侧重而迁移至对小说社会作用的关注,进而为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晚清小说 小说理论 社会政治
《宦海升沉录》:一部急就章式的未竟之作 王国伟
摘 要 黄世仲的《宦海升沉录》主要反映袁世凯的前半生情状。小说以袁世凯为中心人物,贯穿起了晚清十余年的风云变幻,并旁及许多政治人物。小说较为尊重史实,以白描手法比较客观地展现了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原貌。艺术创作态度严谨,远超一般社会小说之上。但由于未及进行时间、艺术上的沉淀、积累,属于进行革命宣传的急就章之作,在很多方面留有缺憾,实际上是一部未完成之作。
关键词 黄世仲 《宦海升沉录》 袁世凯
其它小说作家考述
《列仙全传》作者考 魏世民
摘 要 《列仙全传》为明代仙道小说,因书中的版画为明代徽州著名画工黄一木镌刻而声名远扬。本书共九卷,其中前八卷题王世贞辑次,第九卷为徽州书商汪云鹏辑补。笔者经过考证发现,本书前八卷的真正辑次者并非王世贞,而是书商汪云鹏;本书亦非汪云鹏自撰,而是抄自《广列仙传》等书。这种书坊主自编且又假托名人的做法在明万历时期非常盛行,本书的编撰即是一例。不过,本书因其篇幅的宏大及插图的精美仍有相当的价值。
关键词 《列仙全传》 作者 考证
《补张灵崔莹合传》、《十美图》成书年代考 邓晓东
摘 要:文言短篇小说《补张灵崔莹合传》系黄周星入清后所写,其成书当在康熙二年或稍后。而就目前关于《补张灵崔莹合传》蓝本的《十美图》的著录来看,存在明显的错讹。《十美图》当成于顺治十一年(1654)左右至康熙初(即《补张灵崔莹合传》写作前)。明代有《十美图》小说,黄周星所阅《十美图》就是现存清初的那部作品,这种说法不成立。
关键词:《补张灵崔莹合传》 《十美图》 成书年代
毛宗岗小说评点与“互文”批评视角略论 王 凌
摘要:细读毛宗岗父子关于《三国志演义》的评点,我们能发现评点者试图通过建构某种对应关系来阐释文本意义的努力。评点者一方面积极建立小说与其他历史、文学文本之间的联系,通过设置强大参照系来对人物形象、作品主题进行定位;另一方面,又通过在文本内部寻找规律性重复、对应,对作品叙述结构加以解析。在解读作品过程中,评点者还不断透露自己的小说美学主张。这种评点观正是我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秘响旁通”、“交相引发”思路在小说研究上的具体表现,也正好与西方“互文”批评中视文本为开放主体的看法不谋而合。
关键词:毛宗岗 《三国志演义》 小说评点 互文性
中国古代小说在海外
论朝鲜梦游小说的类型化及其对中国梦游小说的拓展 赵维国
摘 要 在朝鲜小说发展史上,朝鲜汉文小说的发展、演变与中国古代小说一脉相承,无论是小说的文体形态还是题材皆继承了中国小说。值得思考的是,中国古代梦游小说虽在《太平广记》中已单独成类,但在后世的小说中,以“梦游”命篇的小说并不太多。而在朝鲜汉文小说史上,以“梦游”命篇,且以单篇传世的梦游小说有二十余种,自成体系,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叙事方式,均在中国梦游小说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本文以朝鲜梦游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梦游小说作为参照,在文本比较的基础上,分析朝鲜梦游小说的题材意识、类型意识以及对中国梦游小说的拓展。
关键词 朝鲜梦游小说 题材类型意识 梦游小说的拓展
《红楼梦》霍译与杨译对“六部”官制之翻译考辩 曾国秀 朱晓敏
摘 要 《红楼梦》中有大量涉及到清朝官制的描述,是了解中国古代官制体系的最好样本。清朝“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位高权重,在《红楼梦》中屡次涉及。在《红楼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译本中,对“六部”官制名称的翻译存在以下问题:一、两译本对同一官制名称翻译相差较大;二,在同一译本里,同一官制名称的英文翻译前后不一致。我们追根溯源,引经据典,统一“六部”的英文翻译,进而总结官制翻译之规律。
关键词 《红楼梦》 六部 翻译 考辩
2005年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著简目 淮 茗
《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第4期(总第110期)
综 论
明代世情小说对农商赋役课税的观照 赵维平
摘 要: 明代农民地有夏税秋粮,丁有徭役;商人经商有商货、抽分、河泊、门摊诸税和临时派捐。明代世情小说对农商租役税课的沉重负担,较之信史和笔记有更为直观形象的反映。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价值,而且作为世情小说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对人物塑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明代世情小说;赋役税课;题材
试论明清江南小说文化 冯保善
摘 要 明清江南地区,小说生产、阅读及其社会影响,已然是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并成为区域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小说文化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本文从明清江南小说生产与小说消费、明清江南戏曲曲艺中的小说故事传播、明清江南社会生活中的小说文化元素三个方面,论述了明清江南的小说文化之内涵及其盛况,揭示了明清江南思想观念显得更为开放自由与小说文化发达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 明清江南 小说文化 小说生产消费 小说故事传播 小说元素
清代瘟疫、夜游神民俗叙事的伦理意蕴 刘卫英
摘 要 清代灾疫叙事中的病魔形象,有服饰古怪的童子、被驱赶的鸭子、赤发金目巨人等。抵御病魔来袭的传闻,有神秘使者送灵药、博物者指示特效药、幸运地错服药等。清人面对瘟疫等恶疾的心态很矛盾,一方面承认人力可以救助,另方面又恐惧天命鬼神。意图借助巫术力量禳灾、避灾,认为冥间祖先能帮助子孙摆脱厄运,对瘟疫恶疾成因往往伦理归因。探索处理瘟疫等困扰,更加迫切而贴近实际生活体验。
关键词 清代文学 灾害叙事 灾害伦理 瘟神
明代“四大奇书”研究
孙权研究综述 胡莲玉
摘 要 关于孙权形象的研究,可分为对于历史人物孙权的研究和对于《三国演义》人物孙权的研究。梳理这两个方面有关孙权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历史上真实的孙权和《三国演义》中的孙权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助于推动孙权及孙吴方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并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正确评价《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其历史意义所在。
关键词 孙权 历史 三国演义 述评
“无知子”像赞与《水浒传》钟评、李评关系探微 乔光辉 何 平
摘 要 《水浒传》钟评本之“无知子”像赞实即叶昼,所谓钟惺评本实即叶昼托名而作;钟评本之评点源于容与堂李评本,与李评略有差异。李卓吾评点、钟惺评点文字,大多出于叶昼。“无知子”叶昼之水浒人物像赞与评点思想一脉相承,进一步深化了评点。
关键词 无知子 钟评本 李评本 像赞
《西游记》“紧箍儿咒”考论 王 平
摘 要 “紧箍儿”作为一种刑具,可以追溯到唐代武则天时期的酷刑“脑箍”;“紧箍儿咒”源于佛教的“定学”和“真言”。在唐僧取经故事的流传衍变过程中,“紧箍儿”及“紧箍儿咒”首次出现于明初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百回本小说《西游记》中的“紧箍儿”及“紧箍儿咒”虽然也试图通过肉体惩罚达到禁锢个性的目的,但从小说所流露出的情感来看,显然并不完全赞同这一作法。从《西游记杂剧》到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紧箍儿”及“紧箍儿咒”的作用经过了由“肉体惩罚”到“戒凡性”、由“禁锢个性”到“求放心”的演变过程。这与明代前期以程朱理学为主导、而明代中期以王守仁心学为主导的儒学思想变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 《西游记》 紧箍儿 紧箍儿咒
陈经济栖身晏公庙故事由来及其他 赵兴勤
摘 要:《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三回《王杏庵仗义赒贫,任道士因财惹祸》,叙及“广结交,乐施舍”的王杏庵,对穷困潦倒的陈经济多方接济,却被其挥霍一空。无奈,只得将他送往“临清马头上”晏公庙以寄身,投靠任道士为徒。因由晏公庙生出许多关目,故这一地名引发不少论者关注。本文首先考察陈经济晏公庙出家故事与《花影集》之关系,复从家庭伦理难以维系之隐忧、对家庭衰败原因的反思、“天命”与“人事”之辩等方面,论述《金瓶梅词话》对《花影集》价值取向的认同与接纳。由此看来,《金瓶梅词话》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吸纳并改造了《水浒传》乃至宋元话本的许多情节,还从同时代的小说中采撷素材,且对其所蕴含的价值指向、哲学思想多所接纳。本文不仅考证《金瓶梅词话》素材的来源,对于追索《金瓶梅词话》作者思想演化的轨迹,亦当大有助益。
关键词:《金瓶梅词话》;《花影集》;陈经济栖身晏公庙;故事由来
《红楼梦》论坛
重读《鸾坡居士红楼梦词》 张 云
摘 要:《鸾坡居士红楼梦词》是潘炤应逍遥子之请为仲振奎《红楼梦传奇》所题,并非对小说《红楼梦》的题咏。之前学界对潘炤其人所知甚少,本文通过对《乌阑誓传奇》及《钓渭间杂脍》所附序跋题词等材料的考察,大致勾勒出潘炤的生平、交游及评红咏红活动,并推及其性情为人与内在价值追求,使这位已被忽视甚久的红楼人物呈现出一个尽可能清晰的剪影。
关键词: 《鸾坡居士红楼梦词》 潘炤 逍遥子 《后红楼梦》 仲振奎《红楼梦传奇》
试论《红楼梦》中的教育叙事 张同胜 白 燕
摘 要: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中的教育叙事,反映的是满汉双重文化影响之下的满洲府邸世家的贵族教育。然而,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在满汉文化的侧重上又有所不同。前八十回反映的主要是满洲贵族不必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为官作宦从而形成了一种“旁学杂收”的学习和教育,而后四十回则主要叙述了士子应试选举的教育情况,这显然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叙事。从而证明了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确是出自曹雪芹、高鹗二手。
关键词:《红楼梦》 教育叙事 作者问题
“三百六十两不足龟”辨析 吴佩林
摘 要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有“三百六十两不足龟”之语,令人费解,出现在各通行本中的不同校勘、注释结果竟达十余种之多。这些校注异文不仅在断句、标点上彼此差异悬殊,有的还存在常识性或逻辑性的错误;在某些权威校注本中,相应的注释条文明显缺乏科学性和典籍依据,严重误导读者。今详考《山海经》、《尔雅》、《本草纲目》等古籍经典,并结合小说情节和人物个性等全面分析,足以证明“不”字乃行(草)书体“三”字之误抄;“三百六十两三足龟”与文意、事理和典籍记载相符,当是《红楼梦》作者原文原意。
关键词 三足龟 不足龟 《山海经》 《本草纲目》 《红楼梦》
话本小说研究
杨家将事迹在北宋的传播 蔡连卫
摘 要:奏疏史书等重要历史文献中朝堂君臣的谈论与评价、文人士大夫的野史笔记和文人学士的诗词歌赋记录反映了杨家将事迹在北宋的传播状况。朝堂君臣对杨业祖孙的褒扬,为杨家将故事定下了褒扬忠勇感愤死敌痛斥奸佞的基调,文人士大夫对杨家将故事的记录咏叹,反映出了民众对杨家将故事不断增长的兴趣,也进一步扩大了杨家将故事的传播范围。杨家将事迹在北宋的传播,为杨家将故事的千年传播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关键词:杨家将 北宋 传播 朝堂
话本小说与潮州歌册 ——简论说唱文学对话本小说的因革 肖少宋
摘 要 潮州歌册中有七编作品直接改编自话本小说,将两者相比较,可见话本对歌册有着重要影响:一是话本为歌册提供了完整的叙事结构,二是话本丰富了歌册的人物情感描写技巧;但歌册在细节上也有所取舍:一是删除一些评论性、解释性的段落,二是在故事的情节上也有所增删。继承与新变正体现了案头阅读文本与口头说唱文本之间的关系,也反映出文体性质的不同及受众审美情趣的差异。
关键词 潮州歌册 话本 《今古奇观》 “三言”“二拍”
《豆棚闲话》作者艾衲居士考 李劲松
摘 要 本文对《豆棚闲话》作者圣水艾衲居士署名之义作了新的解释,并根据新发现的文献以及在小说文本中找到的透露作者讯息的新材料,经过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豆棚闲话》作者圣水艾衲居士即清初江苏镇江人张九征。
关键词 《豆棚闲话》;圣水艾衲居士;艾衲亭;张九征
文言小说研究
唐传奇韵散结合的形态及其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吴怀东
摘 要:韵散结合是唐传奇小说的典型特征。其大致有三种形态:诗、文一体,诗、文异体和诗、文连体。佛教宣教说唱结合的形式对作为文人文言小说的传奇韵散结合形态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但其主要源自先唐古小说、辞赋以及诗、序合一的本土文学传统。散文中夹杂诗歌,本身也是唐代诗歌强势地位的现实反映。散文、诗歌互相配合,既是为了发挥各自优长、追求最佳审美效果的“合作”,也是作为叙事文学的传奇小说,在刚刚独立的时候,面对强大的抒情文学传统,所采取的一种实用性的“生存策略”。它们若即若离,这种关系具有特定的阶段性特征。唐传奇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韵散结合构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基本文本形态,并对宋元以来的小说——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传奇 韵散结合 渊源 佛教 传统 若即若离
论《聊斋志异》中的婚恋问题小说 周先慎
摘 要 婚恋题材的作品在《聊斋志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总的特色是:思想新,格调高,形象美。《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的“情痴”形象;强调知已之爱,表现了蒲松龄的爱情观念,已经带有接近于《红楼梦》的近代色彩;通过爱情婚姻问题的描写,小说还同时表现了多方面的思想意义和社会内容。本文还对这类小说的局限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辨析。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婚恋问题 情痴 知己之爱
论《聊斋志异》中的友情与生命伦理意识 虞卓娅
摘 要 《聊斋志异》中探讨或涉及友情的作品约七十余篇,其间留下了生命伦理对正统道德伦理的碰撞印记。其“同调——自我”型友情故事立足于个体心灵需求,张扬了尊重个体价值和自我意识的友情观。众多的友情故事突出了友情的巨大情感力量和对于生命的不寻常意义,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个体生存的人文关怀。其友情描写是对生命境界的诗意审美,并浑涵了多重主题意蕴:歌颂真挚友情、强调自我生命意识和社会批判倾向。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友情 生命伦理 生命境界
诗书画一体与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叙事艺术
——以李昌祺《芙蓉屏记》为中心 刘俐俐
摘 要 论文认为,中国的诗书画一体如何进入小说,是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的问题。解决此问题应回到中国古代这类艺术现象。论文以明代文人李昌祺的文言小说《剪灯余话》中的《芙蓉屏记》为中心,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发现小说故事情节浅层结构为:遇难—— 分离——流落—— 受帮助——报仇——团聚。诗书画一体的芙蓉屏,作为完整的小宇宙,其生成运转则是小说的深层结构。人,包括高公、崔英、王氏,既是该深层结构形成之动力,又是其结果。诗书画一体的芙蓉屏进入小说的艺术效应为:芙蓉画及题词的合成过程,作为故事的深层结构,起到了强化故事特性的作用;芙蓉画和题词,铸就了小说中的芙蓉意象;芙蓉屏合成过程有助于塑造了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心理世界。论文认为, 由《芙蓉屏记》分析可能得出的几点思考。首先,诗书画一体进入小说,应以突出小说艺术特性为原则;空间艺术纳入时间艺术;绘画语言服从小说语言;诗歌的抒情性和所“记”之物流转题材的相互兼容等。
关键词 诗书画一体 小说艺术 故事特性 绘画语言
中国古代小说在海外
秋水堂主的《金瓶梅》学思论
——美国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系列之一 王思豪
摘 要 在手抄本文化视域下省思《金瓶梅》的作者与版本问题,将无“原本”的版本意识纳入传统版本考证中,以阅读体验比较版本意蕴,索源考踪;将“春秋笔法”与“文本细读”法结合,提升比较视野的量度,将“情事如画”与“语图互文”论结合,解读小说中的散文叙事对诗词意境的颠覆;基于这样独特的文献考证与文本批评方法,再由理解而慈悲的文化审视,秋水堂主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金瓶梅》研究学术理路。
关键词 《金瓶梅》 绣像本 理解 慈悲
“三言二拍”俄文翻译历程初探 高玉海
摘 要:明末短篇白话小说“三言二拍”是最早翻译成俄语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一,也是俄苏翻译数量最多、出版次数最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近些年,虽有学人关注并且梳理“三言二拍”在俄苏翻译和出版情况,但或时有疏漏,并不详细;或时见错误,并不准确。笔者在大量目见俄文翻译作品的基础上,结合中外文献资料,对“三言二拍”在俄苏的翻译和出版历程做更为细致和深入地梳理。发现“三言二拍”俄译历程中除了早期单篇译作之外,维尔古斯、齐别罗维奇夫妇与华克生翻译的最多,而且维尔古斯夫妇翻译作品的选择明显倾向于《今古奇观》中的作品;华克生的翻译则刚好相反,他共翻译了“三言二拍”作品40篇,竟然没有一篇是《今古奇观》中的作品。
关键词:今古奇观 三言二拍 俄译 维尔古斯 华克生
本文关键词:明清小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90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zy/209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