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术论文中话语借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英语学术论文中话语借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互文性 话语借用 作者身份 学术论文写作 拼补性写作模式
【摘要】: 近年来,有关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研究越来越多,Howard(1993)提出的拼补性写作模式就是其中一个深受广泛关注的研究视角。这种写作模式主要指作者从原文中直接抄取内容,然后删减某些词汇,变换句法结构或是替换同义词的文本策略(Howard,1993,p.233)。作为话语借用的一种方式,拼补性写作尚且存有争议,但Howard(1993)认为拼补性写作可以帮助初学者逐步适应学术话语社团的写作任务。本研究将重点考察拼补性写作在英语专业研究生述评论文中的出现情况,并探讨其帮助二语学习者适应学术话语社团写作任务的有效性。 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语料主要为学生的述评论文,这类文章的特点是概述研究内容并做出相应评价。本文在借鉴Keck(2006)统计方法的基础上,逐句计算出学生述评论文与原文相似词汇的匹配度,考察拼补策略在概述与评价两部分中的出现情况。随后实施的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又进一步帮助我们深化了对话语借用的研究理解。 定量与定性分析表明拼补性写作在学生述评论文中普遍存在。学生在概述他人研究时,往往过分依赖原文,甚至直接照搬照抄过来。概述部分与原文相似度高达65.59%,而评价部分与原文相似度仅为9.739%,这说明拼补性写作策略在前者出现的频度要远高于后者。从整体上看,学生期望自己的话语声音得到认可。 主要有三种文本策略可以实现话语借用:直接引用(54.55%)、总结原文(23.86%)和合并句子(21.59%)。学生依靠话语借用策略构建了四种文本身份:权威者身份、知识全面者身份、自我作者身份以及抄写者身份。 研究还发现,学生在述评论文中使用拼补性写作并非有意所为,“是其为适应陌生话语所采取的一种对策”(Howard,1993,p.239)。学生在过渡阶段使用拼补性写作是可行的、有益的,但初学者应该对拼补性写作有清楚的认识,积极学习专家的措辞使用并适时体现作者身份。同时,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加强和深化他们在引文及学术道德等方面的认识,最终使其胜任学术研究论文写作。
【关键词】:互文性 话语借用 作者身份 学术论文写作 拼补性写作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319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8-9
- 摘要9-10
- Abstract10-12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2-15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2-13
- 1.2 Motivations for the Present Study13
- 1.3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13-14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4-15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5-22
- 2.1 The Concept of Discourse Appropriation15-17
- 2.2 Studies on Discourse Appropriation17-22
- 2.2.1 Conceptual Dimension17-18
- 2.2.2 Cultural Dimension18-19
- 2.2.3 Causes of Discourse Appropriation19-20
- 2.2.4 Complexity of Discourse Appropriation20-22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22-27
- 3.1 Patchwriting Model22-23
- 3.2 Intertextuality vs.Patchwriting23-24
- 3.3 Discourse Community24-25
- 3.4 Characteristics of a Review Paper25-27
- Chapter 4 Research Design27-34
- 4.1 Research Questions27
- 4.2 Research Methods27-34
- 4.2.1 Subjects27
- 4.2.2 Data Collection27-34
- 4.2.2.1 Text Analysis27-32
- 4.2.2.2 Focus Group Interviews32
- 4.2.2.3 Questionnaire Survey32-34
- Chapter 5 Results and Discussion34-57
- 5.1 Text Analysis34-46
- 5.1.1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arts34-39
- 5.1.2 Comparison of Sentences39-40
- 5.1.3 Methods of Summarization40-41
- 5.1.4 Discussion on the Critique41-44
- 5.1.5 Citation Problems44-46
- 5.2 Questionnaire Analysis46-49
- 5.4 Types of Textual Identities as Revealed by Interviewees49-57
- 5.4.1 Self-alignment with the Authority49-50
- 5.4.2 Self as Intertextually Informed50-52
- 5.4.3 Self as Author52-53
- 5.4.4 Self as Transcriber53-57
- Chapter 6 Conclusions57-61
- 6.1 Summary of Major Findings57-58
- 6.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58-60
-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60-61
- References61-66
- Appendices66-71
- Appendix 1:Questionnaire66-67
- Appendix 2:Focus Group Interview Questions67-68
- Appendix 3:Excerpts of Focus Group Interviews68-71
- Appendix 4:Source Papers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丹琦;谈学术论文写作的创新思维[J];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1期
2 张治国;学术论文写作“六忌”[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程千帆,巩本栋;学术论文写作贵在创新[J];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02期
4 刘泽江;学术论文写作与网上资源利用[J];写作;2005年11期
5 林祥征;一盏学术论文写作的指路灯——推荐(台)林庆彰博士《学术论文写作指引》[J];泰安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6 高瑞卿;;系统·规范·管用——评陈妙云著《学术论文写作》[J];写作;2000年02期
7 陶冶;谈谈学术论文写作中的理论思维问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8 林祥征;;学术论文写作的引路灯——评林庆彰《学术论文写作指引》[J];写作;1997年02期
9 姜山龄;学术论文写作散论[J];理论导刊;1992年10期
10 苏本寅;徐朋先;;学术论文写作技巧的初步研究[J];学报编辑论丛;1998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平;;论“文本间性”与习语的翻译——文化意象翻译研究之二[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于海岩;;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璐;;互文性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万丽媛;;从引用看语篇的互文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梅红;;在互文性的指导下进行广告套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余平;;“文本间性”与文化意象的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志红;;《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人物塑造的文内互文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冯远景;陈希宁;;科技期刊作者署名权探析[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3年
10 任东升;焦良欣;;《天路历程》互文翻译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潇潇;透视一种流行的学术论文写作方式[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杜萌 本报通讯员 袁毅;“不会因为作者身份而特殊照顾”[N];法制日报;2010年
3 李启明;学术论文写作如何“入道”[N];人民日报;2011年
4 ;互文性:摄影文学的精髓[N];文艺报;2001年
5 南开大学 刘俐俐;摄影文学的互文性与阐释空间[N];文艺报;2001年
6 赵琨;谈谈“身份理论”[N];文艺报;2002年
7 新闻所 殷乐;当代传播的互文性与景观娱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8 石稼(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孽债未了冤魂销[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于是;安妮终于敞开了自己[N];中国邮政报;2004年
10 王尔勃;再创造中的双向激活[N];文艺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建萍;英汉学术论文中的作者身份构建[D];山东大学;2012年
2 武建国;当代汉语公共话语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3 吴格奇;英汉研究论文中作者身份之构建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杨志欣;俄语电视广告语篇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郑丽丽;“病”与“药”——清末新小说中的“救国”想象[D];南开大学;2009年
7 李彦文;不是之是——李锐小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秀娟;断裂性问题与新历史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抒;电影中的电影:元电影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田英华;语言学视角下的传记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忠华;英语学术论文中话语借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郑理;《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一种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陈欣;论互文性在《洛丽塔》中的破坏性与建设性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4 刘小侠;英汉“神舟五号”新闻报道中转述语的互文性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梅红;在互文性理论指导下进行广告翻译的可行方法[D];厦门大学;2006年
6 秦文华;在翻译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钱耘云;互文性与翻译——《三国演义》罗译本评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汤水辉;互文理论观照下的英汉文学互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为艳;互文性与“博尔赫斯”的双向阐发[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向芳;互文性与广告翻译[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53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zy/953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