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杨叶锈病的研究概况和防治策略
发布时间:2021-10-09 16:09
青杨叶锈病在我国的杨树锈菌病害中最为严重,分布广、寄主种类多、造成的损失大,使杨树干重减轻29%~32%,材积损失31%~42%,生长量损失65%,严重影响杨树用材林及防护林的发展。国内学者对青杨叶锈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报道较为分散。本文比较全面综述了该病原菌转主寄生长循环型生活史中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引起的病害症状、发病规律、分布与危害,着重介绍了防治策略。最后提出了建议,促使我们研究更科学、更合适的青杨叶锈病防治方法,促进我国森林健康和杨树生产的发展。
【文章来源】:温带林业研究. 2020,3(03)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病原菌
2 症状
3 发病规律
4 分布及危害
5 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杨叶锈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 周国荣. 青海农林科技. 2018(04)
[2]杨叶锈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 刘芸. 园艺与种苗. 2018(06)
[3]落叶松-青杨叶锈病菌担孢子萌发规律[J]. 龚文强,瓮岳太,王淑君,薛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5(03)
[4]杨树叶锈病研究进展及控制策略探讨[J]. 冯连荣,宋立志,张兴芬,尹杰. 防护林科技. 2012(01)
[5]林木锈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J]. 赵桂华,管斌,刘国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10(04)
[6]落叶松-杨栅锈菌夏孢子萌发条件研究[J]. 郭志青,曹支敏,余仲东.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0(03)
[7]中国不同栽培区杨树品系及其病害种类[J]. 徐梅卿,周旭东,朴春根. 林业科学研究. 2009(05)
[8]落叶松-杨栅锈菌重寄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 田爱霞,吴春芳,梁英梅.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5(04)
[9]中国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生理小种分化[J]. 曹支敏,余仲东,潘彦平,任本权. 植物病理学报. 2005(02)
[10]青杨叶锈病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侵染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J]. 田呈明,梁英梅,康振生,李振岐,赵彦修. 植物病理学报. 2002(01)
本文编号:3426698
【文章来源】:温带林业研究. 2020,3(03)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病原菌
2 症状
3 发病规律
4 分布及危害
5 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青杨叶锈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 周国荣. 青海农林科技. 2018(04)
[2]杨叶锈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 刘芸. 园艺与种苗. 2018(06)
[3]落叶松-青杨叶锈病菌担孢子萌发规律[J]. 龚文强,瓮岳太,王淑君,薛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5(03)
[4]杨树叶锈病研究进展及控制策略探讨[J]. 冯连荣,宋立志,张兴芬,尹杰. 防护林科技. 2012(01)
[5]林木锈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J]. 赵桂华,管斌,刘国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10(04)
[6]落叶松-杨栅锈菌夏孢子萌发条件研究[J]. 郭志青,曹支敏,余仲东.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0(03)
[7]中国不同栽培区杨树品系及其病害种类[J]. 徐梅卿,周旭东,朴春根. 林业科学研究. 2009(05)
[8]落叶松-杨栅锈菌重寄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 田爱霞,吴春芳,梁英梅.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5(04)
[9]中国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生理小种分化[J]. 曹支敏,余仲东,潘彦平,任本权. 植物病理学报. 2005(02)
[10]青杨叶锈病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侵染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J]. 田呈明,梁英梅,康振生,李振岐,赵彦修. 植物病理学报. 2002(01)
本文编号:3426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fmb/3426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