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椰八角铁甲不同日龄和性别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种类及动态
发布时间:2022-12-08 04:03
水椰八角铁甲Octodonta nipae(Maulik)是一种严重为害棕榈科植物的外来入侵害虫。为了明确日龄和性别等个体因素对水椰八角铁甲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化学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不同日龄的水椰八角铁甲雌、雄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水椰八角铁甲成虫的表皮碳氢化合物由21种C18-C30的碳氢化合物构成,包括11种正构烷烃、2种单甲基烷烃、1种多甲基烷烃、3种正构烯烃、1种单甲基烯烃和3种环烷烃。不同日龄和性别成虫的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组成种类相同,但是一些组分的含量有明显变化,例如1 d、5 d、10 d和15 d雌、雄成虫之间正二十四烷、正二十六烷、2-甲基十九烷和1-二十烯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水椰八角铁甲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具有性二型,如性成熟雄虫的表皮的正二十烷、正二十一烷、正二十四烷、正二十六烷、2-甲基十九烷、10-甲基二十烷、1-二十烯和1-二十二烯的含量显著高于性成熟雌虫。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检验检疫过程中水椰八角铁甲近缘种,以及日龄、性别和性成熟的快速鉴定提供支持。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的采集及饲养
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1.3 水椰八角铁甲成虫表皮浸提物样品的制备
1.4 仪器分析条件
1.5 数据分析
1.5.1 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1.5.2 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1.5.3 不同日龄和不同性别的水椰八角铁甲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组成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椰八角铁甲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种类
2.2 不同日龄的水椰八角铁甲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
2.3 不同性别的水椰八角铁甲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含量的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食物因素对桔小实蝇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影响[J]. 雷妍圆,林涛,何丽云,吕利华,何余容,李群臣. 环境昆虫学报. 2017(04)
[2]黑翅土白蚁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品级特征[J]. 杨锦锦,嵇保中,刘曙雯,张新慰,王丽平,赵正萍,丁芳,王亚召. 应用昆虫学报. 2015(04)
[3]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白蚁表皮碳氢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J]. 梁小松,徐刘平,李浩,孙旻旻,戴华国. 昆虫知识. 2009(04)
[4]白蚁表皮碳氢化合物组分鉴定及分类学意义[J]. 张红兵,李小鹰,戴华国,周秋君. 昆虫学报. 2005(04)
[5]海南省新发现的林业外来入侵害虫——水椰八角铁甲[J]. 孙江华,虞佩玉,张彦周,王小君. 昆虫知识. 2003(03)
[6]表皮碳氢化合物分析用于棉铃虫与烟青虫幼虫分类鉴别[J]. 高明媛,王心丽,李重九. 昆虫知识. 1999(05)
博士论文
[1]水椰八角铁甲多次交配行为及其繁殖受益[D]. 张翔.福建农林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水椰八角铁甲寄主适应性研究[D]. 张秩勇.福建农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713510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的采集及饲养
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1.3 水椰八角铁甲成虫表皮浸提物样品的制备
1.4 仪器分析条件
1.5 数据分析
1.5.1 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1.5.2 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1.5.3 不同日龄和不同性别的水椰八角铁甲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组成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椰八角铁甲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种类
2.2 不同日龄的水椰八角铁甲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含量的动态变化
2.3 不同性别的水椰八角铁甲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含量的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食物因素对桔小实蝇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影响[J]. 雷妍圆,林涛,何丽云,吕利华,何余容,李群臣. 环境昆虫学报. 2017(04)
[2]黑翅土白蚁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品级特征[J]. 杨锦锦,嵇保中,刘曙雯,张新慰,王丽平,赵正萍,丁芳,王亚召. 应用昆虫学报. 2015(04)
[3]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白蚁表皮碳氢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J]. 梁小松,徐刘平,李浩,孙旻旻,戴华国. 昆虫知识. 2009(04)
[4]白蚁表皮碳氢化合物组分鉴定及分类学意义[J]. 张红兵,李小鹰,戴华国,周秋君. 昆虫学报. 2005(04)
[5]海南省新发现的林业外来入侵害虫——水椰八角铁甲[J]. 孙江华,虞佩玉,张彦周,王小君. 昆虫知识. 2003(03)
[6]表皮碳氢化合物分析用于棉铃虫与烟青虫幼虫分类鉴别[J]. 高明媛,王心丽,李重九. 昆虫知识. 1999(05)
博士论文
[1]水椰八角铁甲多次交配行为及其繁殖受益[D]. 张翔.福建农林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水椰八角铁甲寄主适应性研究[D]. 张秩勇.福建农林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713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fmb/3713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