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相关性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6 17:49
儿童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而室内环境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了研究室内环境、儿童呼吸道及过敏性疾病患病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室内环境对儿童健康的影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在2010~2011年中国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CCHH:China Children Health Home)对南京住宅室内环境和儿童健康相关性的横断面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于2019年对南京儿童家庭进行了第二次横断面研究。通过对南京地区1501名学龄前儿童家庭的问卷调查,获得了南京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健康的数据库。采用列联表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了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性。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室内环境因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并在分析中引入了混淆因素以排除干扰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将本次调研结果与2010年南京调研结果进行对比,明确了十年间南京地区室内环境与儿童疾病相关性的变化。研究发现,儿童喘息、夜晚干咳、诊断哮喘、鼻炎、植物接触鼻炎、湿疹的患病率随时间下降;儿童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动物接触鼻炎、肺炎、耳炎的患病率随时间上升。儿童父母病态建筑综合征(Sick Building ...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儿童呼吸道与过敏性疾病
1.2.2 病态建筑综合征(SBS)
1.2.3 住宅室内环境
1.2.4 室内空气品质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问卷设计
2.1.2 调研方式
2.1.3 调研对象与结果
2.2 数据分析与处理
2.2.1 列联表分析
2.2.2 卡方检验
2.2.3 Logistic回归分析
第三章 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疾病患病率
3.1 室内环境描述
3.1.1 家庭基本信息
3.1.2 建筑特性
3.1.3 住宅装修与潮湿表征
3.1.4 建筑采暖通风
3.1.5 室内空气品质
3.1.6 生活习惯
3.2 呼吸道及过敏性疾病与SBS患病率
3.2.1 哮喘及相关症状患病率
3.2.2 鼻炎及相关症状患病率
3.2.3 湿疹与感染症状患病率
3.2.4 SBS患病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室内环境对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及SBS的影响
4.1 室内环境与儿童呼吸道及过敏性疾病
4.1.1 室内空气品质
4.1.2 住宅室内潮湿
4.1.3 新家具与新装修
4.2 室内环境与SBS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住宅室内环境评价
5.1 住宅室内环境质量现场评价
5.1.1 确定评价方法
5.1.2 可行性验证
5.2 室内空气品质客观评价
5.2.1 星级评价法
5.2.2 指数评价法
5.2.3 室内空气品质评价软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771413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儿童呼吸道与过敏性疾病
1.2.2 病态建筑综合征(SBS)
1.2.3 住宅室内环境
1.2.4 室内空气品质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问卷设计
2.1.2 调研方式
2.1.3 调研对象与结果
2.2 数据分析与处理
2.2.1 列联表分析
2.2.2 卡方检验
2.2.3 Logistic回归分析
第三章 住宅室内环境与儿童疾病患病率
3.1 室内环境描述
3.1.1 家庭基本信息
3.1.2 建筑特性
3.1.3 住宅装修与潮湿表征
3.1.4 建筑采暖通风
3.1.5 室内空气品质
3.1.6 生活习惯
3.2 呼吸道及过敏性疾病与SBS患病率
3.2.1 哮喘及相关症状患病率
3.2.2 鼻炎及相关症状患病率
3.2.3 湿疹与感染症状患病率
3.2.4 SBS患病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室内环境对呼吸道和过敏性疾病及SBS的影响
4.1 室内环境与儿童呼吸道及过敏性疾病
4.1.1 室内空气品质
4.1.2 住宅室内潮湿
4.1.3 新家具与新装修
4.2 室内环境与SBS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住宅室内环境评价
5.1 住宅室内环境质量现场评价
5.1.1 确定评价方法
5.1.2 可行性验证
5.2 室内空气品质客观评价
5.2.1 星级评价法
5.2.2 指数评价法
5.2.3 室内空气品质评价软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771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377141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