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膜在海水膝沟藻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5-14 00:10
膝沟藻毒素2&3(gonyautoxins 2&3,GTXs 2&3)是一种常见的氨基甲酸酯类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主要由亚历山大藻等甲藻产生。近几年,在我国近海区域,均有膝沟藻毒素的检出,尤其在辽东湾半岛区域,鱼虾、贝类中膝沟藻毒素的含量已超过食用标准。水体中的膝沟藻毒素,累积在鱼虾、贝类等生物体内,通过食物链传递、逐级放大,不仅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更危害食品安全与人民健康。在前期研究中,为检测水体中痕量的膝沟藻毒素,通过热聚合制得分子印迹微球,用于分子印迹固相萃取,但由于海水在色谱分离中的流动扩散阻力,分子印迹微球制得的固相萃取柱对于大体积上样并不能得到良好的分离效果。本研究针对这个问题,制备分子印迹膜,分子印迹膜色谱与分子印迹微球填充柱相比,当床层体积一定时,膜色谱有利于获得更高的流速,提高分离速度,且消除了色谱中占主要地位的流动扩散阻力,大大改善了传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1、本研究以聚偏氟乙烯(PVDF)膜为基膜,热聚合的方法制备分子印迹复合膜,并对分子印迹膜复合膜进行性能和结构表征以及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分子印迹微球与...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有害赤潮与藻毒素
1.1.1 有害赤潮
1.1.2 藻毒素及其分类
1.1.3 麻痹性贝类毒素
1.2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测方法
1.2.1 生物法检测技术
1.2.2 仪器分析法检测技术
1.3 分子印迹膜技术
1.3.1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及分类
1.3.2 分子印迹聚合物
1.3.3 分子印迹膜的制备方法
1.3.4 分子印迹膜的应用
1.4 研究意义、目的和方法
2 分子印迹膜的制备与表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试剂与药品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热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膜
2.1.4 吸附动力学试验
2.1.5 等温吸附的研究
2.1.6 分子印迹膜的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
2.1.7 色谱条件
2.1.8 标准溶液的配置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分子印迹膜制备原料的选取
2.2.2 分子印迹膜条件的优化
2.2.3 分子印迹聚合物扫描电镜表征
2.2.4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红外光谱表征
2.2.5 分子印迹膜的热稳定性
2.2.6 分子印迹膜的吸附动力学曲线的绘制以及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2.2.7 分子印迹膜的吸附热力学曲线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前处理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2 分子印迹微球固相萃取柱的灌装
3.1.3 PVDF分子印迹平板膜固相萃取柱的灌装
3.1.4 PVDF中空纤维膜膜组件的制备
3.1.5 分子印迹固相柱萃取流程
3.1.6 探究不同前处理方法对GTXs2&3的洗脱效果
3.1.7 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实验室培养
3.1.8 藻体麻痹性贝毒的粗提取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3.2.2 不同前处理方法的比较
3.2.3 探究不同萃取柱填料的影响
3.2.4 分子印迹膜固相萃取-高效液相方法的考察
3.2.5 精密度和柱子的再生性
3.2.6 塔玛亚历山大藻藻体中GTXs2&3的检测
3.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f/2培养基配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816804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有害赤潮与藻毒素
1.1.1 有害赤潮
1.1.2 藻毒素及其分类
1.1.3 麻痹性贝类毒素
1.2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测方法
1.2.1 生物法检测技术
1.2.2 仪器分析法检测技术
1.3 分子印迹膜技术
1.3.1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及分类
1.3.2 分子印迹聚合物
1.3.3 分子印迹膜的制备方法
1.3.4 分子印迹膜的应用
1.4 研究意义、目的和方法
2 分子印迹膜的制备与表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试剂与药品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热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膜
2.1.4 吸附动力学试验
2.1.5 等温吸附的研究
2.1.6 分子印迹膜的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
2.1.7 色谱条件
2.1.8 标准溶液的配置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分子印迹膜制备原料的选取
2.2.2 分子印迹膜条件的优化
2.2.3 分子印迹聚合物扫描电镜表征
2.2.4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红外光谱表征
2.2.5 分子印迹膜的热稳定性
2.2.6 分子印迹膜的吸附动力学曲线的绘制以及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2.2.7 分子印迹膜的吸附热力学曲线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前处理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2 分子印迹微球固相萃取柱的灌装
3.1.3 PVDF分子印迹平板膜固相萃取柱的灌装
3.1.4 PVDF中空纤维膜膜组件的制备
3.1.5 分子印迹固相柱萃取流程
3.1.6 探究不同前处理方法对GTXs2&3的洗脱效果
3.1.7 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实验室培养
3.1.8 藻体麻痹性贝毒的粗提取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条件的优化
3.2.2 不同前处理方法的比较
3.2.3 探究不同萃取柱填料的影响
3.2.4 分子印迹膜固相萃取-高效液相方法的考察
3.2.5 精密度和柱子的再生性
3.2.6 塔玛亚历山大藻藻体中GTXs2&3的检测
3.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f/2培养基配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816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381680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