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滑菇属(Hebeloma)真菌对As(V)的耐性机理及其和黑松(Pinus thunbergii)联合修复砷污染土壤的
发布时间:2023-05-14 02:16
砷(As)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近年来,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逐渐成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热点。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具有促进宿主植物生长、调节植物对营养元素吸收、提高植物抗逆性等多方面功能。本研究筛选出具有较高As(Ⅴ)耐性的外生菌根真菌,探究了外生菌根真菌对As(Ⅴ)耐性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同时研究了外生菌根真菌辅助日本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修复As污染土壤的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15种外生菌根真菌对As(Ⅴ)的耐性差异发现:1000 mg·L-1As(Ⅴ)处理下显著促进Hebeloma vinosophyllum(Hv)的生长,而显著抑制其它菌株的生长。根据真菌的生长曲线和同源性分析结果,选择生长模式较为一致的两种As(Ⅴ)耐性菌株H.vinos ophyllum(Hv)和H.cylindrosporum(Hc)作为 As(Ⅴ)耐性菌株并探究其耐As(Ⅴ)机理。2.为了探究Hv和Hc菌株对As(Ⅴ)耐性的生理机制,通过液体培养实验进一步研究了在不同浓度As(Ⅴ)对Hv和Hc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As...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砷及其赋存形态
2 土壤砷污染来源及砷污染现状
3 砷污染土壤的修复方式
3.1 物理修复
3.2 化学修复
3.3 植物修复
3.4 微生物修复
4 微生物在砷的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4.1 微生物对砷的还原作用
4.2 微生物对砷的氧化作用
4.3 微生物对砷的甲基化作用
5 外生菌根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5.1 外生菌根在植物修复中的作用
5.2 外生菌根真菌对重金属的耐性机制
6 外生菌根真菌响应重金属胁迫的转录组学研究
7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外生菌根真菌As (Ⅴ)耐性菌株筛选及耐性生理机制研究
第一节 外生菌根真菌As (Ⅴ)耐性菌株的筛选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As (Ⅴ)耐性菌株的筛选
3.2 As (Ⅴ)耐性菌株生长曲线和系统发育树
3.3 菌丝透射电镜观察
第二节 黏滑菇属(Hebeloma)真菌对As (V) 耐性的生理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As (Ⅴ)对Hv和Hc菌株生物量的影响
3.2 As (Ⅴ)对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3.3 As (Ⅴ)对培养基中pH、Eh及As形态的影响
3.4 As (Ⅴ)、As (Ⅱ)处理对Hc和Hv培养基中As形态的连续变化
3.5 磷酸盐对培养基中As (Ⅴ)价态变化的影响
3.6 厌氧环境下Hc、Hv培养基中As形态的变化
3.7 As (Ⅴ)处理下菌丝总As含量的测定及菌丝体内As的亚细胞分布
3.8 As (Ⅴ)处理下菌丝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两种As (Ⅴ)耐性Hebeloma外生菌根真菌响应As (Ⅴ)胁迫的转录组学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基础分析
3.1 数据过滤
3.2 参考基因组比对
3.3 参考基因比对
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1 组间差异
4.2 差异基因聚类
4.3 GO分析
4.4 KEGG Pathway分析
4.5 差异基因Venn图
4.6 He和Hv组响应As(Ⅴ)胁迫的关键基因
5 讨论
6 结论
第四章 菌根化黑松对As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总As含量
3.2 菌根镜检结果
3.3 植株存活率及生物量
3.4 植物体内总As含量
3.5 修复前后土壤As有效态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1 研究总结
2 本文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3816981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砷及其赋存形态
2 土壤砷污染来源及砷污染现状
3 砷污染土壤的修复方式
3.1 物理修复
3.2 化学修复
3.3 植物修复
3.4 微生物修复
4 微生物在砷的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4.1 微生物对砷的还原作用
4.2 微生物对砷的氧化作用
4.3 微生物对砷的甲基化作用
5 外生菌根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5.1 外生菌根在植物修复中的作用
5.2 外生菌根真菌对重金属的耐性机制
6 外生菌根真菌响应重金属胁迫的转录组学研究
7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外生菌根真菌As (Ⅴ)耐性菌株筛选及耐性生理机制研究
第一节 外生菌根真菌As (Ⅴ)耐性菌株的筛选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As (Ⅴ)耐性菌株的筛选
3.2 As (Ⅴ)耐性菌株生长曲线和系统发育树
3.3 菌丝透射电镜观察
第二节 黏滑菇属(Hebeloma)真菌对As (V) 耐性的生理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As (Ⅴ)对Hv和Hc菌株生物量的影响
3.2 As (Ⅴ)对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3.3 As (Ⅴ)对培养基中pH、Eh及As形态的影响
3.4 As (Ⅴ)、As (Ⅱ)处理对Hc和Hv培养基中As形态的连续变化
3.5 磷酸盐对培养基中As (Ⅴ)价态变化的影响
3.6 厌氧环境下Hc、Hv培养基中As形态的变化
3.7 As (Ⅴ)处理下菌丝总As含量的测定及菌丝体内As的亚细胞分布
3.8 As (Ⅴ)处理下菌丝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两种As (Ⅴ)耐性Hebeloma外生菌根真菌响应As (Ⅴ)胁迫的转录组学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基础分析
3.1 数据过滤
3.2 参考基因组比对
3.3 参考基因比对
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1 组间差异
4.2 差异基因聚类
4.3 GO分析
4.4 KEGG Pathway分析
4.5 差异基因Venn图
4.6 He和Hv组响应As(Ⅴ)胁迫的关键基因
5 讨论
6 结论
第四章 菌根化黑松对As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总As含量
3.2 菌根镜检结果
3.3 植株存活率及生物量
3.4 植物体内总As含量
3.5 修复前后土壤As有效态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1 研究总结
2 本文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3816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381698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