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阻挡放电氧化烧结烟气中NO x 和SO 2 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20 06:45
SO2和NOx作为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其污染防治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烧结工序作为钢铁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量最高的环节,如何减少其SO2和NOx的排放一直是钢铁企业研究的重点。传统的烧结烟气处理方法已无法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要求,介质阻挡放电作为等离子体法中能耗低且脱除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效果较好的技术,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的方法,模拟烧结烟气,对介质阻挡放电氧化气体中的NOx和SO2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的放电方法、电流参数、气体参数以及添加剂对于NOx和SO2的氧化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耦合了未经改性的活性炭,对比氧化前后对NO和SO2的脱除效果。以期对烧结烟气的超净排放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以及合理的操作参数。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了符合烧结现场温度要求的气体流量并设计出在此流量下混合效果较好的混气罐。反应器内气体流速4~5L/min时,出口温度符合烧...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传统烧结烟气脱硫技术
1.3 常见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1.3.1 烟气脱硫耦合反硝化技术
1.3.2 炭基材料用于烟气脱硫脱硝
1.3.3 氧化法吸收法脱硫脱硝
1.3.4 等离子体脱硫脱硝
1.4 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脱硫脱硝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介质阻挡放电基本理论
2.1 介质阻挡放电器类型
2.2 介质阻挡放电基元反应
2.3 介质阻挡放电氧化脱除NOx、SO2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台搭建及实验设计
3.1 实验系统
3.1.1 等离子体电源及反应器单元
3.1.2 气体配置及混合单元
3.1.3 气体检测单元
3.1.4 尾气处理单元
3.2 实验目的、评价指标及实验内容
3.2.1 实验目的
3.2.2 评价指标
3.2.3 实验内容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操作参数对反应器电离效果影响
4.1.1 电源输入电流与频率关系
4.1.2 输入电压对放电效果的影响
4.1.3 输入功率对放电效果的影响
4.1.4 气体流量影响
4.2 全部气体电离法
4.2.1 单独脱硝
4.2.2 单独脱硫
4.2.3 同时脱硫脱硝
4.2.4 添加剂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4.3 部分气体电离法
4.3.1 O2电离量对NO氧化影响
4.3.2 SO2含量对NO氧化影响
4.3.3 O2电离量对于NO、SO2转化率的影响
4.4 等离子体耦合活性炭脱硫脱硝研究
4.4.1 活性炭单独脱硫脱硝
4.4.2 活性炭-DBD脱硫脱硝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20747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传统烧结烟气脱硫技术
1.3 常见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1.3.1 烟气脱硫耦合反硝化技术
1.3.2 炭基材料用于烟气脱硫脱硝
1.3.3 氧化法吸收法脱硫脱硝
1.3.4 等离子体脱硫脱硝
1.4 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脱硫脱硝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介质阻挡放电基本理论
2.1 介质阻挡放电器类型
2.2 介质阻挡放电基元反应
2.3 介质阻挡放电氧化脱除NOx、SO2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台搭建及实验设计
3.1 实验系统
3.1.1 等离子体电源及反应器单元
3.1.2 气体配置及混合单元
3.1.3 气体检测单元
3.1.4 尾气处理单元
3.2 实验目的、评价指标及实验内容
3.2.1 实验目的
3.2.2 评价指标
3.2.3 实验内容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操作参数对反应器电离效果影响
4.1.1 电源输入电流与频率关系
4.1.2 输入电压对放电效果的影响
4.1.3 输入功率对放电效果的影响
4.1.4 气体流量影响
4.2 全部气体电离法
4.2.1 单独脱硝
4.2.2 单独脱硫
4.2.3 同时脱硫脱硝
4.2.4 添加剂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4.3 部分气体电离法
4.3.1 O2电离量对NO氧化影响
4.3.2 SO2含量对NO氧化影响
4.3.3 O2电离量对于NO、SO2转化率的影响
4.4 等离子体耦合活性炭脱硫脱硝研究
4.4.1 活性炭单独脱硫脱硝
4.4.2 活性炭-DBD脱硫脱硝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20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382074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