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微塑料与微藻的交互作用机制与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30 17:47
近年来,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持久性污染物受到了广泛关注。微塑料粒径较小,来源广泛,对生物体具有毒性效应,在自然环境中难以自行降解,对全球生态系统特别是水生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微藻作为绿色经济的环境净化替代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微藻是初级生产者,对有毒物质较为敏感,可以作为微塑料污染风险评估的指示生物;另一方面,微藻绿色环保,能分泌胞外聚合物,对微塑料具有潜在的生物净化能力。因此,本文主要探究了微塑料与微藻共存条件下,二者间的交互作用机制与机理,具体分析了微塑料对微藻的毒理机制,并评估微藻作为微塑料处理的替代性生物材料的潜力。本文以小球藻L38和三角褐指藻为目标藻株,首先探究了不同种类微塑料(PP、PE、PET和PVC)对两株微藻的影响,对影响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究。实验表明,微塑料会抑制微藻的生长性能。此外,微塑料会引起微藻细胞的氧化应激,SOD活性和MDA含量最高可分别达到对照组的4.3倍和2.2倍。另一方面,通过SEM观察到PVC微球在微藻细胞外部聚集,证明了微藻具有分泌EPS聚集微塑料的潜力。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以PVC作为后续实验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浓度和尺寸PVC对...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塑料概述
1.2 微塑料的生物毒性
1.3 微藻概述
1.3.1 微藻特点
1.3.2 微藻的胞外聚合物(EPS)
1.4 微塑料与微藻的交互作用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藻种的来源与培养
2.1.2 微塑料的来源
2.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药品
2.2 实验方法
2.2.1 不同种类微塑料与两株微藻的交互作用研究
2.2.2 不同浓度和尺寸微塑料与两株微藻的交互作用研究
2.2.3 微塑料对微藻基因性状表达的影响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微藻生物质的测定
2.3.2 微藻细胞内色素的测定
2.3.3 微藻溶液pH的测定
2.3.4 SOD、CAT和 MDA的测定
2.3.5 微塑料浸出物的测定
2.3.6 微藻EPS中蛋白质和多糖浓度的测定
2.3.7 微藻SEM样品制备方法
2.3.8 微藻TEM样品制备方法
2.3.9 mRNA的提取、测序与分析方法
2.3.10 统计分析
第3章 不同种类微塑料与两株微藻的交互作用研究
3.1 微藻生物质的变化
3.2 微藻细胞内色素的变化
3.3 微藻溶液pH的变化
3.4 SOD、CAT和 MDA的变化
3.5 微塑料浸出物分析
3.6 微藻EPS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的变化
3.7 微塑料及微藻表面形态的变化
3.8 微藻内部结构的变化
3.9 微塑料与微藻交互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究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浓度和尺寸微塑料与两株微藻的交互作用研究
4.1 不同浓度PVC与两株微藻的交互作用研究
4.1.1 微藻生物质的变化
4.1.2 微藻细胞内色素的变化
4.1.3 微藻溶液pH的变化
4.1.4 SOD、CAT和 MDA的变化
4.1.5 微藻EPS中蛋白质和多糖浓度的变化
4.2 不同尺寸PVC与两株微藻的交互作用研究
4.2.1 微藻生物质的变化
4.2.2 微藻细胞内色素的变化
4.2.3 微藻溶液pH的变化
4.2.4 SOD、CAT和 MDA的变化
4.2.5 微藻EPS中蛋白质和多糖浓度的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塑料对微藻基因性状表达的影响
5.1 微藻mRNA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5.2 微藻细胞的转录本拼接
5.3 微藻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
5.4 微藻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本文编号:3837898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塑料概述
1.2 微塑料的生物毒性
1.3 微藻概述
1.3.1 微藻特点
1.3.2 微藻的胞外聚合物(EPS)
1.4 微塑料与微藻的交互作用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藻种的来源与培养
2.1.2 微塑料的来源
2.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药品
2.2 实验方法
2.2.1 不同种类微塑料与两株微藻的交互作用研究
2.2.2 不同浓度和尺寸微塑料与两株微藻的交互作用研究
2.2.3 微塑料对微藻基因性状表达的影响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微藻生物质的测定
2.3.2 微藻细胞内色素的测定
2.3.3 微藻溶液pH的测定
2.3.4 SOD、CAT和 MDA的测定
2.3.5 微塑料浸出物的测定
2.3.6 微藻EPS中蛋白质和多糖浓度的测定
2.3.7 微藻SEM样品制备方法
2.3.8 微藻TEM样品制备方法
2.3.9 mRNA的提取、测序与分析方法
2.3.10 统计分析
第3章 不同种类微塑料与两株微藻的交互作用研究
3.1 微藻生物质的变化
3.2 微藻细胞内色素的变化
3.3 微藻溶液pH的变化
3.4 SOD、CAT和 MDA的变化
3.5 微塑料浸出物分析
3.6 微藻EPS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的变化
3.7 微塑料及微藻表面形态的变化
3.8 微藻内部结构的变化
3.9 微塑料与微藻交互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究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浓度和尺寸微塑料与两株微藻的交互作用研究
4.1 不同浓度PVC与两株微藻的交互作用研究
4.1.1 微藻生物质的变化
4.1.2 微藻细胞内色素的变化
4.1.3 微藻溶液pH的变化
4.1.4 SOD、CAT和 MDA的变化
4.1.5 微藻EPS中蛋白质和多糖浓度的变化
4.2 不同尺寸PVC与两株微藻的交互作用研究
4.2.1 微藻生物质的变化
4.2.2 微藻细胞内色素的变化
4.2.3 微藻溶液pH的变化
4.2.4 SOD、CAT和 MDA的变化
4.2.5 微藻EPS中蛋白质和多糖浓度的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塑料对微藻基因性状表达的影响
5.1 微藻mRNA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5.2 微藻细胞的转录本拼接
5.3 微藻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
5.4 微藻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本文编号:3837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383789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