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脱水污泥堆肥过程腐殖质和电子转移转化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26 13:25
不同堆肥原料中的有机物组成、形态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采用不同物料进行堆肥,堆肥过程堆肥产品的元素组成、腐殖质的有机结构官能团、腐殖质的电子转移能力也会存在差异性。生物沥浸处理对污泥堆肥腐殖质形成和电子转移能力变化的影响还不清楚,所以本文采用两种不同的污泥工艺进行好氧高温堆肥,分别是雁山污水厂常规脱水污泥+米糠(CS),雁山污水厂生物沥浸深度脱水污泥+米糠(BS),在堆肥过程检测理化性质,并采集堆肥过程样品进行光谱分析和电化学分析。从基础理化性质分析中CS和BS的温度、p H、含水率、有机质、NH4+-N和NO3--N的趋势变化相似。两种物料的高温时间都维持了7天以上;CS的p H稳定在8.5,BS的p H稳定在7.5左右;CS和BS的含水率最终都降低到50%左右,有机质减小了20%;NH4+-N和NO3--N都是先上升后下降;CS和BS的C/H下降,O/C值上升,C/N值上升,两种堆肥污泥中的有机物质分解,...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污泥的基本性质和处理处置现状
1.2.2 堆肥过程中腐殖质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3.4 创新点
1.3.5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堆肥材料和样品采集处理
2.1.1 堆肥材料
2.1.2 堆肥方案设计
2.1.3 样品采集
2.1.4 理化参数的测定
2.1.5 腐殖质的提取
2.2 有机物电子转移能力测定
2.3 有机物结构与组分表征
第3章 污泥堆肥中基础理化性质的变化
3.1 理化性质变化
3.1.1 BS和CS的温度变化
3.1.2 BS和CS的pH值变化
3.1.3 BS和CS的含水率变化
3.1.4 BS和CS的有机质变化
3.1.5 氮素的过程变化
3.1.6 C/H/S/N/O的变化
3.2 小结
第4章 常规污泥堆肥过程中腐殖质有机结构演变特征
4.1 堆肥过程中结构演变特征
4.1.1 傅里叶红外光谱的分析
4.1.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
4.1.3 三维荧光光谱的分析
4.2 堆肥过程中电子转移能力演变
4.2.1 电子转移能力测定分析
4.2.2 有机结构对EAC/EDC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生物沥浸深度脱水污泥堆肥过程中腐殖质有机结构演变特征
5.1 堆肥过程中结构演变特征
5.1.1 傅里叶红外光谱的分析
5.1.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
5.1.3 三维荧光光谱的分析
5.2 堆肥过程中电子转移能力演变
5.2.1 电子转移能力测定分析
5.2.2 有机结构对EAC/EDC的影响
5.3 小结
第6章 综合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867866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污泥的基本性质和处理处置现状
1.2.2 堆肥过程中腐殖质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3.4 创新点
1.3.5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堆肥材料和样品采集处理
2.1.1 堆肥材料
2.1.2 堆肥方案设计
2.1.3 样品采集
2.1.4 理化参数的测定
2.1.5 腐殖质的提取
2.2 有机物电子转移能力测定
2.3 有机物结构与组分表征
第3章 污泥堆肥中基础理化性质的变化
3.1 理化性质变化
3.1.1 BS和CS的温度变化
3.1.2 BS和CS的pH值变化
3.1.3 BS和CS的含水率变化
3.1.4 BS和CS的有机质变化
3.1.5 氮素的过程变化
3.1.6 C/H/S/N/O的变化
3.2 小结
第4章 常规污泥堆肥过程中腐殖质有机结构演变特征
4.1 堆肥过程中结构演变特征
4.1.1 傅里叶红外光谱的分析
4.1.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
4.1.3 三维荧光光谱的分析
4.2 堆肥过程中电子转移能力演变
4.2.1 电子转移能力测定分析
4.2.2 有机结构对EAC/EDC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生物沥浸深度脱水污泥堆肥过程中腐殖质有机结构演变特征
5.1 堆肥过程中结构演变特征
5.1.1 傅里叶红外光谱的分析
5.1.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
5.1.3 三维荧光光谱的分析
5.2 堆肥过程中电子转移能力演变
5.2.1 电子转移能力测定分析
5.2.2 有机结构对EAC/EDC的影响
5.3 小结
第6章 综合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867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386786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