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化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治理村民参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02 12:35
现代化潮流下,中国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日益严重。中国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不得不直面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离不开村民参与。在农村区域差异理论视角下,调查研究了原子化农村地区(湖南省常德市河村、边镇)生活垃圾治理村民参与状况。原子化农村的生活垃圾治理依靠政府推动,村民参与处于较低水平。原子化农村的村民具备积极的生活垃圾治理参与意愿,村民的生活垃圾分类意愿最高,而村民的生活垃圾支付意愿和监督意愿较低。但是村庄内部生活垃圾设施服务尚不完善,这阻碍了村民的参与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政府在帮助原子化农村建设生活垃圾管理体系的同时,也采取行政考核手段评价辖区内村庄生活垃圾治理成效,从而产生村民对政策的认可度低、村民被动参与、偏远农户“双重边缘化”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村民主体地位丧失。改善原子化农村的生活垃圾治理村民参与,必须尊重村民主体地位,着重解决村民参与的监督问题、信任问题和规则问题。首先,赋权村民,既要建立合适的奖惩制度防止村民自身的“搭便车”行为,也要提供村民意见表达渠道,发挥村民对村庄生活垃圾公共服务的现场监督作用;其次,协调资源,政府需要在原子化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治理初期增加财政资...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文献短评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原子化农村的生活垃圾治理村民参与理论分析
2.1 核心概念释义
2.1.1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2.1.2 原子化农村
2.1.3 村民参与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集体行动理论
2.2.2 农村区域差异理论
2.2.3 压力型体制
第3章 原子化农村的生活垃圾治理村民参与缘起
3.1 调查区域简介
3.1.1 河村区位条件概况
3.1.2 边镇区位条件概况
3.2 从河村透视常德地区农村的原子化特性
3.2.1 村庄开放环境下农户经济发展的高度自由
3.2.2 家庭血缘关系的退缩
3.2.3 村庄公共建设集体行动的消失
3.3 原子化农村的生活垃圾污染与村民治理参与溯源
3.3.1 现代化渗透中原子化农村的生活垃圾污染产生
3.3.2 政府推动原子化农村的村民参与生活垃圾治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原子化农村的生活垃圾治理村民参与意愿
4.1 调查问卷设计和抽样
4.1.1 调查问卷主要内容
4.1.2 样本抽选和问卷发放
4.2 调查结果讨论
4.2.1 样本特征描述
4.2.2 河村村民生活垃圾治理参与意愿分析
4.2.3 河村村民生活垃圾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原子化农村村民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政策逻辑
5.1 边镇村民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政策环境
5.1.1 边镇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体系
5.1.2 压力型体制下边镇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体系的运作
5.2 政策引导原子化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存在的问题
5.2.1 政策规定对村民参与行为的弱约束力
5.2.2 行政干预的村民被动参与
5.2.3 偏远户的双重边缘化
5.3 原子化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政策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村民主体地位丧失
5.3.2 村民公共意识薄弱
5.3.3 配套参与制度缺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原子化农村的生活垃圾治理村民参与发展路径
6.1 主体赋权下监督村民与村民监督双向同步
6.1.1 建立奖惩制度防范村民“搭便车”行为
6.1.2 提供投诉渠道发挥村民现场监督作用
6.2 资源协调下政府与村民之间的信任维护
6.2.1 实现财政资金投入的时空相对均衡
6.2.2 满足村民的生活垃圾设施服务基本需求
6.3 协商对话下政村民“三位一体”的规则共治
6.3.1 变革考核方式框定政府力量行进边界
6.3.2 村民意见准入凝聚话语影响力
6.3.3 村委功能回归创造主体对话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村民参与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 C 访谈提纲
致谢
本文编号:3869683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文献短评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原子化农村的生活垃圾治理村民参与理论分析
2.1 核心概念释义
2.1.1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2.1.2 原子化农村
2.1.3 村民参与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集体行动理论
2.2.2 农村区域差异理论
2.2.3 压力型体制
第3章 原子化农村的生活垃圾治理村民参与缘起
3.1 调查区域简介
3.1.1 河村区位条件概况
3.1.2 边镇区位条件概况
3.2 从河村透视常德地区农村的原子化特性
3.2.1 村庄开放环境下农户经济发展的高度自由
3.2.2 家庭血缘关系的退缩
3.2.3 村庄公共建设集体行动的消失
3.3 原子化农村的生活垃圾污染与村民治理参与溯源
3.3.1 现代化渗透中原子化农村的生活垃圾污染产生
3.3.2 政府推动原子化农村的村民参与生活垃圾治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原子化农村的生活垃圾治理村民参与意愿
4.1 调查问卷设计和抽样
4.1.1 调查问卷主要内容
4.1.2 样本抽选和问卷发放
4.2 调查结果讨论
4.2.1 样本特征描述
4.2.2 河村村民生活垃圾治理参与意愿分析
4.2.3 河村村民生活垃圾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原子化农村村民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政策逻辑
5.1 边镇村民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政策环境
5.1.1 边镇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体系
5.1.2 压力型体制下边镇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体系的运作
5.2 政策引导原子化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存在的问题
5.2.1 政策规定对村民参与行为的弱约束力
5.2.2 行政干预的村民被动参与
5.2.3 偏远户的双重边缘化
5.3 原子化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政策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村民主体地位丧失
5.3.2 村民公共意识薄弱
5.3.3 配套参与制度缺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原子化农村的生活垃圾治理村民参与发展路径
6.1 主体赋权下监督村民与村民监督双向同步
6.1.1 建立奖惩制度防范村民“搭便车”行为
6.1.2 提供投诉渠道发挥村民现场监督作用
6.2 资源协调下政府与村民之间的信任维护
6.2.1 实现财政资金投入的时空相对均衡
6.2.2 满足村民的生活垃圾设施服务基本需求
6.3 协商对话下政村民“三位一体”的规则共治
6.3.1 变革考核方式框定政府力量行进边界
6.3.2 村民意见准入凝聚话语影响力
6.3.3 村委功能回归创造主体对话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村民参与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 C 访谈提纲
致谢
本文编号:38696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386968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