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十三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论文摘要的征文通知
本文关键词:关于第十三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论文摘要的征文通知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论文摘要 国际 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 人工智能 大会 岩石工程 爆破技术 地球物理学
【摘要】:正第十三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将于2015年5月10~13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本届会议由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办,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加拿大国家小组承办。国际岩石力学大会是国际上最高水平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界的学术大会,每四年举办一次。本届会议的主题:岩石力学应用和理论的创新。主要议题:地球物理学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岩石力学可行性:增强现实的范围,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岩石爆破技术在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论文摘要 国际 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 人工智能 大会 岩石工程 爆破技术 地球物理学
【分类号】:TU45-2
【正文快照】: 第十三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将于2015年5月10~13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本届会议由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办,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加拿大国家小组承办。国际岩石力学大会是国际上最高水平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界的学术大会,每四年举办一次。本届会议的主题:岩石力学应用和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岩石力学中最佳表面裂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2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1期
3 ;第十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J];岩土力学;2008年02期
4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度第七届三次编委扩大会议纪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5 ;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喜获“学会之星”称号[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01期
6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度第七届三次编委扩大会议纪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11期
7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组织专家建言岩爆监测预报与控制[J];科技传播;2010年23期
8 王绳祖;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历史、现状、展望[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5年04期
9 ;信息与动态[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6年01期
10 ;首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公示[J];岩土工程界;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炳旭;;前言[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钱七虎;;前言[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3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章程[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4 ;编者的话[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5 徐嘉谟;方祖烈;伍法权;冯夏庭;杨强;邬爱清;何满潮;程良奎;宋胜武;黄润秋;蔡美峰;王明洋;;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6 崔政权;;前言[A];岩土工程论文集[C];1995年
7 ;序[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泳嘉;宋文洲;;关于岩石力学有限元程序发展的若干思考[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9 张元中;李剑浩;昌庆珍;楚泽涵;;利用测井方法解决岩石力学问题[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卢嘉锡;;序[A];陈宗基论文选[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记者 刘莉;我国科学家接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科技日报;2011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李玉清;做好领军人 挺进新高地[N];科学导报;2009年
3 广东建设报记者 邓新灵 通讯员 善健;汕头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产生新一届理事会[N];广东建设报;2010年
4 黄小娥;拓展新思路 寻找新方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5 何凯涛;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系统通过验收[N];中国矿业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王孝祥;基础研究紧密结合勘探开发实际[N];中国石化报;2008年
7 记者 姜野;朝阳古生物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丰硕[N];朝阳日报;2009年
8 记者 秦锦丽;建立兰州国家级地灾监测预警防治示范区[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刘垠;钱七虎院士:岩爆机理尚待摸底[N];大众科技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2 谢润成;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探井地应力解释与井壁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3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4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延林;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彭从文;岩体广义多层结构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刘文彬;岩石蠕变本构模型的辨识及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何湘清;弱胶结砂岩油藏出砂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9 徐光苗;寒区岩体低温、冻融损伤力学特性及多场耦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10 张连英;高温作用下泥岩的损伤演化及破裂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金丽;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及应用[D];河北大学;2005年
2 郭金荣;他拉哈地区地层孔隙压力及破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3 孙连环;准噶尔盆地井壁稳定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4 黄波;成像测井地应力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5 高艳霞;川西致密储层岩石力学特性及裂缝应力敏感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6 赵宝云;深部岩体的蠕变损伤特性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
7 童凯军;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地应力场特征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8 肖庆华;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9 李伟;大理岩动态力学性能的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孙宏超;邻近断层洞室围岩稳定性仿真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26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726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