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资源利用论文 >

2013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发布时间:2017-09-15 14:23

  本文关键词:2013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科学院 大气湍流 自适应光学技术 自适应光学系统 大气光学参数 多普勒激光雷达 重点实验室 精密机械 大气传输 气溶胶


【摘要】:正前言为了深入探索大气光学特性及光传输物理在激光技术、大气探测和光学遥感等领域中的应用、探讨现代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空间探测和天文观测中的应用,"2013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研讨会"将于2013年11月10-12日在合肥市举办。会议由中科院大气成分与光学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自适应光学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由中国宇航学会光电专委会承办。会议共收到论文120余篇,特邀专家报告30余篇。这里发表的是提交大会的部分论文及报告摘要。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 大气湍流 自适应光学技术 自适应光学系统 大气光学参数 多普勒激光雷达 重点实验室 精密机械 大气传输 气溶胶
【分类号】:P427.1
【正文快照】: 前言为了深入探索大气光学特性及光传输物理在激光技术、大气探测和光学遥感等领域中的应用、探讨现代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空间探测和天文观测中的应用,“2013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研讨会”将于2013年11月10-12日在合肥市举办。会议由中科院大气成分与光学重点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娟;李新阳;张慧敏;;利用复原电压预测大气湍流畸变波前方法[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05期

2 饶瑞中;;现代大气光学及其应用[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6年04期

3 全利红;胡非;程雪玲;;大气边界层湍流标量场的概率分布及其特征分析[J];气象学报;2007年01期

4 ;新疆地理研究所1978年以来获奖项目[J];干旱区地理;1987年03期

5 冯学智;;甘肃省遥感中心正式开展业务工作[J];遥感技术与应用;1988年03期

6 张美根;胡非;邹捍;洪钟祥;赵翼俊;高志球;;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环境过程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8年04期

7 李麦村;史久恩;;概率统计会议[J];气象科技;1976年01期

8 朱文越,赵柱灵,马晓珊,饶瑞中;同步测量大气湍流折射率结构常数和内尺度的光学方法[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10期

9 文菁;;地球科学相关论文摘要[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6年01期

10 ;中国科学院院刊 第十六卷(2002年)总目次[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克勤;姚檀栋;田立德;徐柏青;邬光剑;李真;;慕士塔格冰芯积累量记录及其对冰川物质平衡的气候意义[A];高分辨记录与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徐青山;詹杰;李威;魏合理;饶瑞中;;整层大气透过率恒星消光测量[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陶宗明;张寅超;余诗华;张改霞;曹开法;邵石生;吕勇辉;方欣;谭锟;刘小勤;周军;胡欢陵;;AML-2测污激光雷达测合肥西郊的臭氧和二氧化硫[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贾鹏;;大气湍流相位屏的分形模拟[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5 张强;黄荣辉;王胜;卫国安;曹晓彦;侯旭宏;吕世华;胡泽勇;马耀明;韦志刚;聂彦将;高洪春;高红梅;阎宇平;;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及其研究进展[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饶瑞中;;大气光学湍流强度的描述和测量[A];大气物理、云雾物理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经验交流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卢爱刚;庞德谦;何元庆;庞洪喜;院玲玲;;青藏高原对中国现代气候变化格局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杨梅学;姚檀栋;;过去120ka来古里雅冰芯所记录的气候振荡特征[A];高分辨记录与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田立德;姚檀栋;王宁练;余武生;章新平;蒲健辰;;青藏高原现代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及气候意义[A];高分辨记录与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吴松华;刘智深;;大气风场激光雷达探测和多尺度分析方法[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德龙 刘家清 汪扩军;湖南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挂牌[N];中国气象报;2000年

2 丁继武 通讯员 黄幸媛;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庆典隆重举行[N];中国气象报;2007年

3 王德民;三足扛鼎成大器[N];中国气象报;2005年

4 李国昌;局校所合作的典范和楷模[N];中国气象报;2004年

5 郑菲邋刘晓林 通讯员 高云;深入合作 推荐气象事业发展[N];中国气象报;2007年

6 王进东;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取得阶段性进展[N];中国气象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王凯;21世纪农业与气象关系更紧密[N];农民日报;2007年

8 丁继武 刘晓林;全面展示灾害天气研究成果[N];中国气象报;2007年

9 记者 李欣瑶;中科院寒旱所庆祝建所50周年[N];甘肃日报;2009年

10 刘恕;未来5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增加2—3℃[N];科技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华志励;大气湍流背景下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成像算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丁锋;背景风场影响下大气重力波的传播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1年

3 林中达;东亚夏季高空西风急流变异及其机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4 刘熙明;非均匀边界层结构和湍流通量特征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年

5 陈晋北;非平衡态线性热力学在大气湍流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6年

6 肖霞;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荒草地湍流和湍流能量传输特征及能量平衡状况[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新;某戈壁地区湿度对近地面Cn~2的影响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石鹏飞;基于常规气象参数的大气湍流建模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杨文波;基于哈特曼—夏克传感器的大气湍流参数测量方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于权嘉;大气湍流模拟装置控制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5 张方成;部分相干光在湍流大气中传输的偏振度变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6 闫传忠;基于分形的大气湍流随机相位屏数值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周丹;近地面大气湍流特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2年

8 李文学;基于HLA的激光大气传输仿真应用系统研究与开发[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丁学科;湍流大气中双层共轭系统激光成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李京;湍流大气中光学主动跟踪视轴稳定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57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857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5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