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资源利用论文 >

西方科技论文摘要语态、人称使用的演变刍议

发布时间:2017-09-19 10:24

  本文关键词:西方科技论文摘要语态、人称使用的演变刍议


  更多相关文章: 语态 人称 演变


【摘要】:语态和人称的恰当使用是文章摘要撰写的基本要素之一。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科技论文摘要的文体特征逐渐发生了演变,倡导使用主动语态及第一人称代词。这一变化与西方社会的文化及价值观体系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也对中国作者传统的语态、人称使用观念产生了冲击,促使其注意学习国际最新的科技写作规范,避免中式思维模式的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 西安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语态 人称 演变
【基金】:西安邮电大学2013年C类教学改革项目
【分类号】:H052
【正文快照】: (下转25页)英文摘要是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和媒介,作为论文收录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摘要的质量高低对于论文的检索举足轻重。传统多认为英文科技论文摘要的文体特征为被动语态及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但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科技论文摘要的文体特征逐渐发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俐;张恒;;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的泉州民居海外多元文化特征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张翅,闻娱;春秋战国传播活动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熊春林;黄正泉;;长株潭农村文化生态发展略论[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4 高秀清;;先秦“书写”研究简论[J];书画世界;2011年03期

5 崔明明;;Discovery频道新锐导演计划策略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李冬梅;;孔子人论的再解读[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王传玲;;从零和博奕到正和博奕——新时期中国和平崛起的解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5期

8 夏清;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佛教文化的吸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9 刘东青;西部散文魅力初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10 李辉荣;;毕节地区布依族婚姻礼俗及其透视[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肖朗;;近代西方教育导入中国之探源——艾儒略与明末西方教育的导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2 姚爱强;;略论“和谐”意识在中华造物设计中的体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顾希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几个辩证关系[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4 杨爱华;胡新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价值观——科学主义与工具主义并驾齐驱[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彭吉象;;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影视艺术[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6 戚海峰;;中国消费者独特消费品偏好形成机制分析:基于控制欲望视角[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程功;张赫;;文化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策略[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8 张耀武;;文化视野中的乡村旅游吸引物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艺虹;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吴学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西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延超;民族体育的生态与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10 朴圭玉;中韩家庭剧伦理文化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艳雁;达斡尔族舞蹈的流变与传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彭长武;苏州西山敬修堂“三雕”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王文秀;淮北地区汉画像石神话图式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炯;云南基督教堂及其建筑文化探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刘贝;文化视野下的国企体制变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邓万学;清末滇东名士何桂珍理学经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聂建顺;人文关怀:民间信仰之本[D];中原工学院;2011年

9 张晓;郑国法家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毅勇;蔡尚思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江;;双音节动词重叠的早期表现形式[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王毅娜;;反身代词与人称代词重迭分布的几种现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3 杨烈雄;文言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问题探讨[J];惠州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4 田海龙!300400;“我”、“我们”的使用与个人性格[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5 李剑冲;汉蒙语言人称代词对比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沙马打各;;变调在凉山彝语中的语法作用[J];民族语文;2006年05期

7 张晓华;;汉、日、英人称指示语语用异同研究[J];考试周刊;2007年36期

8 魏志成;;论“定语+人称代词”结构的来源[J];中国语文;2007年05期

9 廖金波;;汉语人称代词的合用及其排他性[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代志强;李庆南;;《史记》人称代词的研究概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彦诚;;红丰仡佬语的人称代词系统[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2 王治敏;李芸;俞士汶;;人称代词和名词的组合搭配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周国炎;;布依语人称代词中几种特殊的称代方式[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4 侯小丽;;三原话人称代词的数与格[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5 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现象的主观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肖放亮;;南昌县(塘南)方言的人称代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曾腊梅;;称谓词“奴”的变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晓琪;章欣;;“据……看/说”及其相关格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罗云飞;李国臣;;采用优先选择策略的中文人称代词的指代消解[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进安;;论韵书编纂中的“助纽”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永胜;浅谈朔城区的人称代词“Sl”[N];朔州日报;2009年

2 石如清;一简对多繁的字不能改回去[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3 杨映川 实习生 翟晶晶 杨璞;方言注定是要被牺牲的吗?[N];广西日报;2004年

4 张仲景国医学院 沙恒玉邋沙涛;古医籍中的语序变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王平 马力明;临夏回族方言“八坊话”解读[N];民族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龚丹韵;网络语言何以大行其道[N];解放日报;2010年

7 梁朝文;布依语反语规律初探[N];贵州民族报;2010年

8 万应慧;网络流行语折射的民间镜像[N];辽宁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曾献飞;湘南官话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翠珠;汉语人称代词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贾娇燕;《醒世姻缘传》社会称谓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于飞;两汉常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孟晓妍;若干组先秦同义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杨世铁;先秦汉语常用词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金顺吉;韩汉语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张建军;河州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进军;中古入声字在湖南方言中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晶;英汉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2 贾英敏;官话方言中的人称代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胡伟;秦简人称代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海燕;先秦汉语常见宾语前置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5 武青春;越汉人称代词语用功能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沈晓敏;《新编五代史平话》人称代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陈建君;英汉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罗海燕;海南闽语人称代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晓红;由《聊斋俚曲》看淄川方言人称代词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牛慧芳;《汉书》同义词先秦两汉演变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810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8810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f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