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陈家窑_陈家窑新村诞生记
本文关键词:陈家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陈家窑新村诞生记
□本报记者/花木嵯
一阵时紧时慢的阵雨刚刚过去,西宁市总寨镇陈家窑村村民陈辉春家刚盖了一层的新房前,噼里啪啦作响的鞭炮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上宝梁喽……”伴随着伙计的一声吆喝,一辆吊车把房梁稳稳当当地放在了房顶上。
“开工刚刚两个星期,不少人家就盖好了一层房子。照这个速度下去,过不了多久,房子就能盖好,十月份新村就能通电,通水,大家是过苦日子过怕了!” 来陈家窑村扶贫异地搬迁施工现场负责技术指导张启云感慨地说。
窘 城中村 日子苦
陈家窑村是总寨镇挂得上号的贫困村,其他村的村民说起陈家窑村,只一句“那个村还在吃天窖水,连媳妇都娶不上”就不再多说什么。作为西宁市城中区的“城中村”,这个村的年人均收入仅为2900元,一直住在西山上的村民要想去一趟镇里,要走8公里的路程。因为山高路远,村里一直没有通自来水,住在山上的村民们至今还在吃窖水。“把水澄清,用箩儿筛几次就可以吃,看着水也干净着。”陈家窑小学的校长陈辉生原本想给远道而来的客人倒杯水,但是担心客人们觉得窖水不干净,赶忙解释起来。
自从1984年当老师,陈辉生就在这所只有三间教室的小学里干了28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在西宁市区还有这样一所只有四位老师,30名学生,因为教室不够,老师紧缺,只有隔年招生,学校里只有一年级、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的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因为没有教室,只能在陈辉生和另一位老师漏雨的办公室兼宿舍里上课。村里没有幼儿园,村民们都忙着去盖房子了,还没到上学年龄的孩子只能送到学校代管,陈辉生只能把几个小孩子安排在教室稍微大点儿的四年级教室上课。“还好,再过几个月,孩子们就要去镇里上学,我们也要搬下山了。”陈辉生一边说,一边招呼着在土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回教室上课。
盼 搬下山 盖新房
其实,2007年,陈家窑村曾有机会和同样在山上的王家庄村一起搬到山下,但陈家窑村的村民错过了机遇。几年时间过去,陈家窑的村民看到搬下山的王家庄村村民住进了新房,搬下山的当年就有七户人家娶了媳妇,大家出门打工方便了,娃娃们上学也方便了,又羡慕又后悔。恰逢去年村里改选村“两委”班子,村民们全票通过,选陈辉青当了村委会主任,希望这位十年前就出外打工,现在已经拥有一支80人的施工队,,靠自己努力打拼致富的年轻人能带着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我没想到自己能全票当选。当选了的那一天,我就想,我没什么文化,但我太知道大家的苦了,我一定要让乡亲们搬下山来,看看外面的世界。”陈辉青说。
2011年的3月,陈辉青当上了村委会主任。他把生意交给家里人打理,一心扑到村里的事情上。“我离开村子十多年了,对村里的一些新情况不是很了解,不掌握情况,事情就办不到点子上。”
整整一个月时间,陈辉青天天和村民在一起,在确定了村民的搬迁愿望和种种顾虑后,他到镇上找领导汇报情况,并询问相关手续如何办理,有哪些优惠政策。
“当时的镇党委书记是张启彪,他每天早上都是很早到办公室,我没有什么好办法,就去镇政府门口等张书记。整整一个月,不管刮风下雨,我都去等他,他早上告诉我要去哪,办哪些手续,我就抓紧时间办好,第二天再去找张书记。”说起那段争取项目, 办理各项手续的日子,陈辉青的眼神中透着兴奋。
其实,在陈辉青四处奔波想着让村民尽快搬下山时,城中区委、区政府也在考虑陈家窑村民的脱贫致富问题。原来,自从2008年城中区区划调整后,城中区的辖区面积从原来的24平方公里增加到151平方公里,总人口由18万人增加到29万人,下辖1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28个社区居委会和32个行政村。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就成了城中区工作的又一个重点。
2011年,经过城中区区委、区政协抽调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在长达一个月时间的调研后认为,处于浅山地区的陈家窑村要想解决吃水难、出行难、上学难、致富难等问题,实施易地扶贫整村搬迁是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一条重要途径。随后,经城中区委、区政府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和领导调研和座谈,在经过充分研究讨论和广泛咨询后,最终确定将陈家窑村易地搬迁。
干 凝人心 建新村
陈家窑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确定了,新村就在西山山根儿,总寨镇星家村的土地上。整个项目规划面积65亩,村民的住房统一规划, (下转第五版)
(来源:青海日报)
本文关键词:陈家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9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xinhan/129147.html